作为一名从教三十余年的老师,我常常和学生们聊天谈心。最近听到不少同学说起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大多都围绕着“养育之恩”这个话题。
记得有个学生小张跟我说:“张老师,我爸总觉得我不够孝顺。他说当年为了供我读书,连房子都卖了。现在我工作了,他老觉得我应该时时刻刻陪在他身边。可我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要打理啊。”
听到这样的心里话,我就想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父母养育子女和子女赡养父母,表面上看是一个付出和回报的过程,但实际上这是两件完全不同性质的事。
养育子女是父母的选择。在孩子出生之前,他们就做好了准备要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这个过程中,孩子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
小时候,父母给我们最好的东西,把我们捧在手心里疼爱。等我们长大了,却发现没法给父母同样的待遇。
时代在变,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年轻人光是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就已经很吃力了。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费用,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支出。
我班上有个学生小李,刚毕业就背上了几百万的房贷。他爸妈住在老家,他想接父母来城里享福,可一算账就犯了难。
还有小王,她是独生女,结婚后要照顾四个老人。公婆住在北方,父母在南方。每逢节假日,她就得来回奔波,身心俱疲。
养老难,不是因为我们这代人不孝顺,而是客观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前的老人,大多有几个子女可以分担养老责任。现在的独生子女政策让一个年轻人要同时照顾多个老人,这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我给学生们的建议是: 不要把父母对我们的付出简单等同于我们对父母的回报,这本来就是两码事。
最重要的是要跟父母多沟通,让他们理解现在年轻人的难处。电话里多聊聊天,有空就回家看看,在能力范围内尽量照顾好他们的生活起居。
与其说是养老,不如说是陪伴。陪伴的质量,往往比物质上的付出更让老人感到温暖。
前几天,我在办公室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他说通过和父母的沟通,现在双方都理解了对方的难处。父母不再要求他必须待在身边,而是鼓励他好好发展事业。他也学会了在工作之余抽时间陪父母聊天,陪他们去公园散步。
看到这样的结果,我感到特别欣慰。 养老这件事,需要两代人互相理解,共同面对。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份亲情变得轻松自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