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安阳殷墟虽在,看甲骨文却要去日本;
敦煌石窟虽在,敦煌学却在欧美日。
西夏王陵虽在,了解它却要到俄罗斯。”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击在每一个热爱中华文化的国人心上,激起了深深的反思与自省。然而,时代的浪潮不会因此停滞,反而在逆流中孕育出更加坚定的力量。
如今,当我们再次提及那句曾令人扼腕叹息的话语,它已不再是无奈与遗憾的代名词,而是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追求卓越的号角。在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中国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让古老的文明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八国联军侵华起,列强通过烧杀抢掠、巧取豪夺、买办走私,偷走了我们无数珍贵的国宝文物。但大部分人对流失海外文物的数量有多庞大, 珍贵程度有多高,没有概念。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近17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而现在,它们成为海外近200多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国专家考察团曾对流失海外的文物做过一个统计:日本约藏中国文物360万件,法国260万件,美国230万件,英国130万件……数目之庞大、文物之精美、时间跨度之悠久,震惊世界。
敦煌遗书,指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一大批古代书籍,包括宗教典籍和世俗典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1900年初夏,道士王圆箓发现敦煌遗书,并在得不到政府支持的情况下只身保护这些珍宝。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从王圆箓手中骗走大批敦煌经书、画作。此后,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俄国人奥登堡又陆陆续续带走大批文物,敦煌遗书遂散落世界各地。
特别声明:以上素材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争议需要交涉,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