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8日 ,我们组织高新一中2027届4班同学走进西安半坡博物馆,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西安半坡博物馆位于西安东郊浐河东岸,占地面积107.4亩,于1958年4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
半坡遗址于1953年春被发现,遗址面积约50000平方米。1954-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达10000平方米。
半坡遗址揭示了距今大约6000多年前的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半坡博物馆陈列展览面积约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陈列、遗址大厅和辅助陈列三部分。馆藏文物3万多件,一级品200多件。藏品中约有石器3000件,陶器1.4万件,其他质地器物3700多件,人骨标本200多具,古生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标本约200多件。
半坡博物馆院内的庭院中有一个妙龄女子石像蹲坐在石头上。少女身穿麻裙,腕戴套环,手握尖底瓶向下注水,此场景就如同相册一般,将6000年前半坡人的生活,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出土文物陈列展厅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组成,两个陈列室陈列的是从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展厅展品可分为石器类、骨器类和陶器类。主要展出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等,包括石斧、石铲、石刀、刮削器、敲砸器、箭头、磨盘、纺纶、骨锥、骨刀、骨针、鱼钩、鱼叉、陶钵、陶盆、陶碗、陶罐、陶甑以及尖底瓶等,此外还有陶哨、人头、鸟头、兽头等艺术品和一些装饰品,在半坡遗址出土的二十二种刻划符号也展示在陈列室中。
第一展厅”追魂——不可忘却的记忆“半坡遗址出土文物展由“青青河畔”,“生命之诗”,“田园牧歌”,“心灵神韵”,“隐秘玄机”五个单元构成,展示了半坡遗址出土文物的魅力,再现了半坡远古先民创造的灿烂文化。
第一单元“青青河畔——半坡人与生态环境”。渭河是关中的母亲河,在支流两岸的台地上,生活着许多原始族群,半坡氏族即其中一支。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气候变得温暖湿润,人类告别茹毛饮血和巢居穴处的生活,开始农耕定居生活,新的篇章由此开始。
半坡人属蒙古人种,即黄种人。他们的体质特征与现代华南人一致,少数与现代华北人接近。在容貌、身高、脑容量等方面,均与现代人没有差别。因为生存条件相对恶劣,他们的寿命大都只有30—40岁左右。
半坡遗址发现很多动物骨骼,属于食草类有猪、牛、羊、斑鹿、麝、马、兔等;食肉类有狗、狐、獾貉和狸;啮齿类有竹鼠、田鼠,以及少数鱼类及鸟类的骨骼。这些骨骼都非常破碎,可能是经过人工打碎,鹿角和部分碎骨作骨器使用外,其他骨头似乎都是为了吃骨髓而打碎。
第二单元“生命之诗——半坡人的劳动生产”。6000年前,半坡人开始在这里种植“粟”等农作物,开启了渭河平原农耕文明的历史。当时的农业处于初级阶段,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所以半坡人还要从事渔猎和采集等经济活动,家庭饲养业也开始出现了。
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生产工具的比重很大,包括石、骨、角、陶、蚌、牙等质地的各种生产工具6000多件。按照工具的功能,可划分为三大类:生产工具、渔猎工具和手工业工具。
出土文物中生产工具有5000余件,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包括开垦和砍斫的石斧、石锛、石铲、石锄;收获作物的石刀、陶刀;加工谷物的石碾、石磨、石磨棒等。另外,渔猎工具有石镞、骨镞、石网坠、石矛、骨鱼钩、骨鱼叉等,手工业工具有纺轮和骨针等。
第三单元“田园牧歌——半坡人的日常生活”。在远古的时代,农业出现是破天荒的大事,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而且要求人们在固定的土地上耕种。因此,人们必须定居下来,结束数百万年游荡不定的生活,开始修建房屋、营造村落和制作陶器等。
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用的器具主要是陶器,半坡遗址收集的陶片在50万片以上,完整和能够复原的器皿近1000多件,包括钵、盆、罐、尖底瓶等。根据不同的陶质,可分为泥质和夹砂两种陶器,陶色有红、灰和褐,纹饰有素面、彩绘、绳纹、弦纹和线纹;根据不同的功能,可分为食器、水器、炊器和储藏器等。
第四单元“心灵神韵——半坡人的审美意识”。爱美之心,自古有之。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已经懂得用石珠、蚌壳、兽牙、鱼骨装饰自己。
半坡遗址出土的装饰品大约有1900多件。按照材料划分,有陶、石、骨牙、蚌、玉、贝壳等;按照形状划分,有环饰、璜饰、珠饰、坠饰、方形饰、片状饰和管状饰等;按照功能划分,有发饰、耳饰、颈饰、手饰和腰饰等。
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主要用泥条盘筑法制成,小型器物直接用手捏制,少部分器物有用慢轮加工的痕迹,如圜底钵、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尖底瓶和葫芦形器等。陶器表面多装饰以绳纹、锥刺纹、弦纹、指甲纹和附加堆纹等。
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以彩陶最具特色,在细泥陶器上饰以黑色彩绘,以直线、折线和曲线等几种基本线条组成,具有一种纯朴和稚拙的情趣,所以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彩陶文化”时期。
在盆、钵、罐、细颈壶上,这些彩绘大多装饰于器肩、腹部和口部;直口器多绘在外壁或口缘外侧,大口器多绘于器内壁。图案主要有鱼纹、鹿纹、宽带、三角和植物纹饰等,并且将人面和鱼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为生动而富有特色的人面鱼纹。
第五单元“隐秘玄机——半坡人留下的远古之谜 ”。从1953年至今,半坡遗址已经被发现六十多年了。但是,在半坡文化的研究方面,还有很多未解之谜,需要不断探索。
刻画符号之谜:半坡遗址出土的一些陶器上,发现了形式多样的刻画符号,笔画规整,均匀流畅,总计有22种。这些神秘的符号,有什么含义呢?它们是制作者或使用者的标志吗?它们是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吗?
人面鱼纹之谜:人面鱼纹盆盆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在陶盆内壁,绘有对称的两个人面和两条鱼纹,该器物1955年被发现,出土地点在半坡遗址居住区内,这也是半坡遗址首次发现完整的人面鱼纹这种彩陶图案,是半坡文化的典型器物。
图案化的人面形象,常与鱼形纹相结合,到底表达怎样的寓意呢?它是寓人于鱼,还是寓鱼于人?抑或人鱼合为一体?如今,有“图腾说”,“祖先形象说”,“权利象征说”,“巫师面具说”等等,甚至还有人认为它是外星人的形象。
尖底瓶之谜:小口、圆腹、尖底,乃半坡文化出土的代表性器物。目前,对尖底瓶的功能,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具有力学原理的打水器,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温食物的炊具,有人认为是盛酒器或者酿酒器,还有人认为是它属于宗教用品。
母系氏族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必经阶段,在原始社会早期,先民们群居而杂处,史称“原始人群”。
半坡遗址的住宅区多为层层累址,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聚落。半坡人居住的房子有方形、长方形、圆形,平地起建或半地穴式等几种形制。此外,半坡人还通过做饭的灶台通风从而发明了窗户,展现出史前人类的智慧。
经考古发掘得知,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作坊区。其中,居住区占地约30000平方米,其布局是以一座大型房屋为中心,中小型房屋窖穴等散布周围,其外围环绕大型壕沟。
壕沟长300多米、深约5米、宽约6米,是护卫村落、不受外来部落的侵犯,防止野兽突然袭击的防御工事。
遗址中能见到公共的墓地,有的墓地上放着瓮罐,瓮罐上边盖着陶盆,陶盆中间钻有一小孔,人死后尸骨放在瓮罐中,小孔的作用是让死者的灵魂进出方便。
遗址中还有储藏物品的地窖和公共仓库等。这些使用过的窖穴、陶窑、墓葬等先民遗迹,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半坡人开拓史前文明的艰难足迹。
陶窑遗迹厅位于半坡遗址东部,曾经发现六座陶窑遗迹,其中只有一座保存比较完整。展厅内展示的是“3号窑”,是典型的横穴窑,由火膛、火道、火眼和窑室组成,顶部已经无存,下方结构清晰。长约2米,宽约1米,高约0.8米,内壁曾经涂抹一层很细的黄土。经过长期使用,火膛上部受热,变成青色和红色。
火膛在窑的前方,乃一条底部平整上方呈穹形的长筒状通道。火膛后部连接着三条火道,火道向上汇聚呈圆形通道,由周围的10个火眼与窑室相通。陶窑规模较小,烧造器物不多,大的1到2件,小的4到10件。
活动的最后,我们对今天学到的知识结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单元进行答题,总结,复盘。大家还领取了中国历史年代表,同学们都非常开心,相约下次再一起走进博物馆,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西安博物文化|半坡博物馆知识答题 姓名:
1、西安半坡遗址是哪个时期的()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2、下面哪一个考古遗址不是陕西的考古遗址?()
A.半坡遗址 B.秦兵马俑遗址
C.唐华清宫遗址 D.殷墟遗址
3、我国在1万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中,最早的是()
A母系氏族时代 B.父系氏族时代 C. 王制时代 D.帝制时代
4、半坡时期的彩陶主要是()
A.红陶黑彩 B.红陶红彩 C.灰陶红彩 D.灰陶黑彩
5、半坡彩陶上有很多动物纹饰,其中最多的动物图案是()
A.象纹 B.虎纹 C.风鸟纹 D.鱼纹
6、半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
A.人面鱼纹盆(人面网纹盆) B.骨针 C.陶甑 D.骨笛
7、现存的半坡遗址主要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 )
A.狩猎区 B.医疗区 C.制陶区 D.教育区
8、半坡遗址属于下列哪一文化体系()
A.良渚文化 B.红山文化 C.仰韶文化 D.大汶口文化
9、某历史纪录片《半坡原始居民》,介绍了与半坡居民生活相关的历史信息。下列介绍错误的是( )
A.生活在长江流域 B. 住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 主要种植粟 D.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10、下列对半坡原始居民的叙述,错误的是()
A.距今约六千年,生活于今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
B.他们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水稻
C.他们饲养的动物主要有猪、狗等
D.他们经常去打猎、捕鱼,作为食物的补充
答案:BDAAD ACCAB
相关阅读:
👉读行盛世长安 探寻华夏文明|高新一小2020级6班大慈恩寺(大雁塔)“你好 暑假”学习活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