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好去处|鲜为人知的西安杜甫纪念馆(附公共交通)

文摘   旅游   2025-01-13 20:05   陕西  

▲ 点击蓝字关注,设为星标,以防失联 

杜甫纪念馆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下,如果乘坐公共交通,地铁二号线韦曲南站D出口,步行大概15分钟左右就可以到。或者出站后乘坐公交735路2站到杨虎城陵园。考虑等车的时间,其实步行还更近一些,节省时间。

顺着少陵原下的逐步登高,5分钟左右就到达纪念馆,纪念馆免费,需要刷身份证进入。

进门后可以看到四株腊梅树,花骨绽放,这两天已经开始绽放。“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历经安史之乱的凌寒苦难,杜甫的诗如腊梅一般,不与百花争艳,却已流芳万世。

即使是节假日和周末,这里游客也特别少。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来学习杜甫的故事,温习杜甫的诗词。

杜甫纪念馆面积并不大,比起在成都的杜甫草堂,这里仿佛是不起眼的存在,名气也远没有成都杜甫草堂大。

杜甫祖籍来自于长安,来自于少陵原下,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京兆杜陵人,祖上一直以来都是名门望族,这是他血液里的遗传基因。另一位唐朝诗人杜牧也来自于这一名世家。

杜陵位于现在西安长安区,杜陵是汉宣帝刘询的陵寝,而离杜陵不远的少陵是许皇后的陵寝,规模比杜陵小,称“小陵”,而古代“小”和“少”二字通用。所以又称此地为“少陵塬”。

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指的就是他在长安生活的这段日子。

关于杜甫一生的故事,如宏伟般的史诗!

公元746年——公元758年,杜甫在长安居住十三年!亲眼目睹了唐朝“安史之乱”前十年的腐化堕落和战乱爆发后带来的灾难。从竭尽所能,求取功名,希望通过科举和展示诗歌的方式得到统治集团的关注和赏识,到最终留下深深的遗憾和伤悲离开长安。

公元746年刚到长安时,杜甫34岁。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此时的杜甫心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来到长安求取功名。期间写下了著名的《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公元747年,唐朝举行“制举”考试。唐朝的科举分为“制举”和“常举”,常举每年举行,而制举是为选拔“非常人才”而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是“天子自诏”的考试。制举以诗、赋、论,对考生进行考核。这对于擅长创作诗赋的杜甫来说,可以发挥其所长,是一个天大的喜讯。

唐代对制举的考生要比常举更重视。杜甫上一次24岁参加的是常举,而且那次的失败对他来说只是一次尝试。所以,他对这次的制举考试更为重视,寄予厚望。 没有想到宰相李林甫嫉贤妒能,暗箱操作,自编自导一个“野无遗贤”的闹剧。当年考取功名的考生全部名落孙山,杜甫也位于其中,备受打击。从这一年开始,他开始不停地干谒权贵,写诗歌功颂德,谋求做官的道路。

干谒(ye)诗就是古代文人为寻求入仕门径而向当朝达官贵人或有名望者所呈送、进献的诗作,以此来求得援引。

公元748年,杜甫在长安写下《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首诗最为人熟知,是一封自画像和自荐信:“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都是千古名句!

公元751年正月,玄宗皇帝李隆基举行祭祀玄元皇帝、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得到皇帝赏识,此时的杜甫是矛盾的,一方面不愿意虚伪歌功颂德,另一方面又为得到一个官职,实施无奈之举。“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平生的志向。

皇帝命杜甫来到“集贤院”等待候选。可是主试者仍是李林甫,结果自然可想而之。

公元751年,唐军征讨南诏,大败,全国四处募兵,杜甫写下了有名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些诗词现在都是高中课本必背诗词,千古名句。

公元752年,写下《前出塞九首》,表达对唐朝政府扩张路线的不认同,其中第六首最有名“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初中课本和考试大纲必背古诗和知识点。

这一年,李林甫去世,权力落到了杨国忠手上。唐朝此时已经是政治腐败,边疆战斗失利、民生凋敝。可是玄宗皇帝的生活却奢侈如故,昏庸至极。

第二年公元753年,三月三日 ,杨氏兄妹曲江春游,杜甫写下了有名的《丽人行》,讽刺杨国忠的骄横奢侈:“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公元755年,杜甫已经困守长安十年,终于得到河西尉官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写下《官定后戏赠》“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工作内容就是去看守兵甲,腰上每天挂钥匙,管理仓库。

11月,杜甫回家探亲,在途中,眼见饿殍遍野,写下了《后出塞(五首)》:“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北征》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当杜甫回到家后,发现幼子已经饿死,悲痛万分,写下了有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从此,“干谒”之诗在杜诗中消失了。

而就在杜甫归家途中,安史之乱爆发。

公元757年春,杜甫在流亡的途中被叛军抓到了唐长安城。杜甫看到唐长安城繁华不在,又思念担忧战火中渺无音讯家人的平安,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在曲江池写下《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官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公元758年,杜甫告别长安,前往华州赴任司功参军。路过金光门时,他写下“天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回到长安……

长安十三年,杜甫不但承受仕途上的打击坎坷,生活上的困顿以及无法实现理想抱负的痛苦,同时还看到了朝廷的黑暗和衰落,官员的腐败与无能,看到了普通百姓的痛苦和灾难。

长安,对于杜甫来说,是故乡。在长安,杜甫对于人生,仕途态度发生了转变,认清时代的苦难,诗歌中更多的反映民间疾苦,诗歌有血有泪,充满了生命。从长安开始,杜甫诗歌中将他个人的喜怒哀乐和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和幸福声息相通,血肉相连。

杜甫纪念馆面积并不大,如果有时间的话,参观结束以后可以前往世界文化遗产“兴教寺”(免费景点),了解唐玄奘一生的故事。‍‍‍

去往兴教寺的公共交通:杜甫纪念馆门口(杨虎城陵园)乘坐735路“兴教寺”站下。

相关阅读:

👉央视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杜甫》,中小学生必看纪录片!

👉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英音中字)

西安博物文化
博物馆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