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团队于2024年4月在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Surgery 发表文章“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endovascular therapy versus open surgical repair for the traumatic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injury”(点击二维码阅读原文)。一直以来,创伤性下肢动脉损伤的血运重建策略存在争议。本研究首次运用Meta分析探究血管腔内治疗及传统外科开放手术在创伤性下肢动脉损伤血运重建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创伤性下肢动脉损伤往往伴随着较高的截肢率。及时有效的血管修复对挽救肢体和生命至关重要,目前没有指南提及创伤性下肢动脉损伤的最佳血运重建手段。既往通常将传统外科开放修复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但传统手术往往具有较大损伤及较高术区并发症风险。随着血管腔内器具的快速发展,血管腔内治疗已成为血管损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尤其是对于钝性创伤患者。腔内治疗在快速止血、不损伤血管和神经、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方面具有较多优势。但两种治疗手段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比较尚无定论。
本研究比较了血管腔内治疗及传统外科修复手术术后全因死亡、截肢、骨筋膜室综合征及骨筋膜切开等风险,评价了两种治疗方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创伤性下肢动脉损伤临床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
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纳入涉及血管腔内或外科手术治疗创伤性下肢动脉损伤的队列研究及病例系列报告研究。采用Review Manager和STAT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高度异质性的结果进行Meta回归分析,并按损伤动脉部位及损伤类型进行亚组分析。主要结局指标为截肢风险,次要结局指标包括骨筋膜室综合征及筋膜室切开风险、死亡率、住院时间和下肢神经损伤风险。
血管腔内治疗的患者术后截肢风险约为3%,而接受外科开放修复的患者术后截肢风险约为9%,腔内治疗显著降低术后截肢风险[OR=0.42,95%CI(0.21,0.85),I2=34%]。同时,血管腔内治疗患者的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及筋膜室切开风险显著低于外科开放修复患者[OR=0.31,95%CI(0.20,0.50),I2=14%]。此外,血管腔内治疗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外科开放修复患者[MD=−5.06,95%CI(−6.76,−3.36),I2=65%]。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1,95%CI(0.75,1.64),I2=31%];见图1。术后神经损伤仅在外科开放修复患者中有报道。
图1 Meta分析的森林图
A:术后截肢风险;B: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及筋膜室切开风险;C:死亡率;D:住院时间
专家点评
赵纪春教授:该研究首次系统地回顾及分析了创伤性下肢动脉损伤的血运重建结果。该研究创新性高,方法学严谨,为创伤性下肢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既往,包括外伤、医源性的创伤下肢动脉损伤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损伤动脉的直接缝合、结扎、搭桥、取栓、动脉补片成形等方法,但手术相关并发症风险高。近年来,随着腔内血管技术的飞速发展,腔内取栓、支架、球囊扩张以及置管溶栓等手段越来越多地用于下肢动脉损伤的治疗,但暂缺乏良好的循证医学证据。该Meta分析初步证实了腔内技术能降低术后截肢风险,降低骨筋膜综合征及切开减压风险,显著缩短住院时间,很好地体现了腔内治疗在该疾病中的优越性。对临床工作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在日常临床工作中,下肢动脉损伤位置不同的患者,不同修复方式临床预后是否有差别不得而知。该研究通过亚组分析发现,无论是髂股动脉损伤还是腘动脉损伤患者,血管腔内修复有较低的术后截肢风险,较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有良好的临床意义。此外,该研究表明,血管腔内修复创伤性下肢动脉损伤明显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学意义。
总之,该研究一定程度打破了既往我们对创伤性下肢动脉损伤患者治疗手段的传统观念,给微创化治疗动脉损伤提供了科学依据。
赵纪春,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中心主任,血管外科主任。担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腹膜后与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IUA-CC)副主席、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医师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四川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组长,《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副主编、《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副主编。
作者心得
创伤性下肢动脉损伤严重威胁肢体安全,影响生活质量。近年来,腔内治疗创伤性下肢动脉损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本研究评价了两种主流方式治疗该疾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Surgery是世界急诊外科学会(WSES)的官方出版物,是急诊医学影响力最大的专业期刊,对研究的创新性、严谨性要求较高。本研究于2024年3月投稿,经1次小修,于2024年4月正式接收,整个过程历经39天。其中一位审稿专家在选题、方法等方面予以高度评价,建议接收。另一位审稿人从结果内容表述等方面给出小修意见。修改后文章质量有所提高。
通信作者
王铁皓,医学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任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压力学组常务委员,国际脉管联盟(IUA)血透通路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分会血栓与抗凝学组委员,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专委会委员。负责开展多项医疗新技术,主持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应用基础项目1项,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部基金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EUR HEART J、EUR J VASC ENDOVAS、J VASC SURG、J ENDOVASC THER等高质量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150分。参编/参译专业论著5部。
共同作者
袁丁,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副教授。任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常委兼副总干事、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腹主动脉专委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首届血管病治疗并发症学组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委员、四川省中医周围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特聘顾问。第十二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编委。
第一作者
王家嵘,医学博士,主治医师,201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八年制专业,师从血管外科领域著名专家赵纪春教授。2015—2016年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及伦敦维多利亚医院交流学习1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主动脉及外周动脉疾病的临床试验及循证研究、联合多模态磁共振及计算流体力学分析的主动脉血流动力学研究,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9篇,其中JCR 1区12篇,JCR 2区11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共同第一作者
祁渝涵,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在读博士研究生,导师为赵纪春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主动脉相关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等荣誉。参与多项科研项目。
团队简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成立于2014年,主要负责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颈动脉体瘤、颈动脉、肢体动脉及内脏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动静脉血栓、静脉曲张、尿毒症血液透析通路建立及累及血管的腹膜后肿瘤等疾病的诊治。血管外科手术和微创腔内治疗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版权声明:平台倡导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欢迎转载、引用,但需取得本平台授权。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存疑,请致电028-85422060,我们会与您及时沟通处理。本站内容及图片仅供参考、学习使用,不为营利且不作为诊断、医疗根据。
编辑:雷 芳
排版:张洪雪
推荐阅读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为《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首载文章,其他公众号等传播媒体如需转载,需联系本刊编辑部获取授权,并将“本文刊发于《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年,卷(期):起止页或本文刊发于《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年,优先出版”标注于醒目位置,谢谢合作!
点击下方 “ 阅读原文” 可查看我刊当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