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胡兵/叶连松团队:深在性囊性胃炎模仿黏膜下肿瘤

学术   2024-07-04 17:32   四川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胡兵/叶连松团队于2023年12月在Endoscopy正式发表文章“Gastritis cystica profunda mimicking submucosal tumor”(点击二维码阅读原文)。报道1例术后诊断为深在性囊性胃炎(GCP)的黏膜下肿瘤病例,其临床特征及内镜表现缺乏特异性且发病率低,内镜诊治经验相对不足。对于超声内镜下发现的低回声改变伴囊性改变的病变需考虑GCP可能。对于病灶较为局限的GCP可通过内镜下微创手术完整切除病灶。

患者,男,69岁。常规行胃镜筛查时发现胃体下段前壁存在一大小黏膜下肿瘤,表面光滑(图1a)。超声内镜提示:病灶一半呈低回声实性改变,另一半呈囊性改变,边界清楚,起源于黏膜肌层(图1b)。增强CT提示:胃体下段近胃角处见一稍低密度结节,周围脂肪间隙清楚(图1c)。患者未诉任何消化道症状。查体无特殊异常。患者合并高血压病,长期服用氨氯地平控制血压。为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实施了内镜下病变切除术并完整切除了该病变(图2,视频1)。术后病理示局部黏膜下层见囊状扩张的胃黏膜腺体,免疫组化示CD34(–)、CD117(–)、SMA(间质部分+)、Desmin(间质部分+),最终诊断为深在性囊性胃炎(图3)。

随着胃镜筛查的普及,临床工作中经常可以检出黏膜下肿瘤,以平滑肌瘤、间质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等最为常见。深在性囊性胃炎临床少见,表现为黏膜下肿瘤者更为罕见。本团队还曾确诊1例模仿胃早癌的深在性囊性胃炎病例(Li Y, Liu R, Wang Z, Mou Y. Gastritis cystica profunda presenting as an ulcerated lesion. Dig Liver Dis.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2, 2024. doi:10.1016/j.dld.2024.04.003)。深在性囊性胃炎可能出现腹痛、出血等并发症,且存在恶性变潜能,目前外科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案。本病例显示,内镜微创手术切除是模仿黏膜下肿瘤的深在性囊性胃炎病变的可选治疗方案。


图1 胃体下段前壁深在性囊性胃炎模仿黏膜下肿瘤。A:白光内镜;b:超声内镜;c:上腹部增强CT


观看手术视频请识别二维码


图2 模仿黏膜下肿瘤的深在性囊性胃炎内镜切除过程。a:黏膜切开;b:黏膜下剥离;c:病变标本


图3 模仿黏膜下肿瘤的深在性囊性胃炎病变标本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


专家点评


Jens-Uwe Erk教授:深在性囊性胃炎是指胃腺体向黏膜肌层以下生长,并可见腺体呈囊状扩张的良性疾病。深在性囊性胃炎缺乏典型症状及内镜表现,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常在术后通过病理确诊。部分学者认为深在性囊性胃炎可能是一种癌前疾病,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建议手术切除治疗。但是目前尚无明确共识及指南对深在性囊性胃炎的治疗方案作出推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胡兵教授团队分享的此例深在性囊性胃炎病例提示,内镜下切除此类病变是微创、安全及有效的治疗方式。

Jens-Uwe Erk,德国勃兰登堡科技大学内科学教授,萨克森迪亚科尼森医院医疗主任,德累斯顿Diakonissen医院内科主任,德国中部胃肠病学会财务主管。擅长胃肠病学专业,是超声(腹部、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引导干预)、内镜超声(包括介入性EUS)、内窥镜(诊断和治疗上下胃肠道内窥镜和ERCP)及PTCD方面的专家。2023年7月曾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镜中心跟随胡兵教授观摩学习。

作者心得


Endoscopy作为欧洲消化内镜协会会刊,为内镜医学领域著名期刊,最新IF为11.5分,在JCR学科类别“外科学”排名第3位,“胃肠病学与肝病学”排名第11位。其“E-video”栏目专门收录视频内容,主要展示内镜领域的前沿进展、新颖及罕见病例。该栏目对内容创新性要求很高。对于投稿的视频内容,“E-video”栏目有着明确而严格的要求。视频需突出研究内容,辅以简练、必要的文字说明。视频格式多样,包括avi、mov、mpg、mpeg4、DIVX-4、AVCHD等,既满足了不同作者的制作需求,又确保了视频的兼容性与高质量播放。单个视频文件最大不超过350 MB,且视频总时长不超过5 min。作为一个开放获取(OA)的栏目,作者需要支付文章处理费用$1000。

报道的本例深在性囊性胃炎模仿黏膜下肿瘤病例临床相对罕见,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此病例后便对其诊断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后决定投稿Endoscopy,在投稿3天后被直接接收。我们的经验提示,了解所投期刊的喜好对于快速接收和发表极其重要。

通信作者

叶连松,医学博士/博士后/副研究员(专职科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镜医工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消化疾病内镜微创诊疗与医工结合。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医工交叉协作组组员、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研究会消化及消化内镜协同创新分会常务委员及秘书长,任Chinese Medical Journal审稿人。承担国家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1项、四川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成都市科技局技术创新研发项目1项。作为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54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400分。参与国内专家共识执笔/制定2项。获得授权软件著作权2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成功转化专利4项,已上市胆管支架产品1项。

共同作者

胡兵,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消化内镜医工研究室主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医工交叉协作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消化质控中心专家暨省质控中心主任、四川省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近年来发表SCI收录论文170余篇,连续5年全国消化及肝病领域发表SCI收录论文数量位列第1位。获授权专利40余项并成功转化6项,获软件著作权7项,获产品注册证1项。作为国际知名内镜专家,多次受邀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手术演示及带教。

第一作者

曾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临床医学院消化内科2021级专业型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4篇,曾获四川大学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

团队简介

胡兵教授团队是国内外消化道早癌诊治领域的先行者和领军者,团队建立了消化道早癌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库,围绕内镜筛查、早癌诊断、术前评估、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病理学特征、术后随访、早癌发生机制等多个环节,同时涉及流行病学调查、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医工交叉多领域跨学科的全链条研究。

团队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并在早癌诊治领域发表多篇重要研究,涉及食管类器官的基础研究、食管巨大平滑肌瘤内镜切除、食管早癌的人工智能技术、食管早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追加放疗的随机对照试验、内镜三维可视化技术、ERCP防射线辐射的随机对照试验、肠道人工智能、潜水胶囊内镜、内镜下经盲肠阑尾切除术、磁珠辅助牵拉技术等领域。团队创新研发了10余项国际首创的技术,并研发多款创新产品,其中“食管早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入围工信部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单位,受邀参加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果巡回展,并荣获首届“华西医工十大进展”。团队成员在国内早癌比赛屡获大奖,其早癌科普传播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胡兵教授团队带领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已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医生培训基地,吸引了数十位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医师前来进修学习,这些医师分别来自梅奥医学中心、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等全球知名医疗机构。通过与欧美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内镜已跻身国际前沿,成为世界内镜创新技术的新高地。

版权声明:平台倡导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欢迎转载、引用,但需取得本平台授权。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存疑,请致电028-85422060,我们会与您及时沟通处理。本站内容及图片仅供参考、学习使用,不为营利且不作为诊断、医疗根据。

编辑:蒲素清

排版:张洪雪

推荐阅读

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胡兵教授团队:类似食管黏膜下肿瘤的异常支气管动脉

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胡兵教授团队联合四川大学智能医学中心章毅教授团队:人工智能辅助为结肠镜检查质量控制提供新策略

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胡兵教授团队:人工智能辅助检测并精准勾画一例微小早期食管癌

4.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胡兵团队:人工智能辅助早期食管鳞癌实时诊断系统效能评估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5.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胡兵团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一例由人工智能系统辅助内镜检查时意外发现的微小下咽部黏膜病变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为《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首载文章,其他公众号等传播媒体如需转载,需联系本刊编辑部获取授权,并将“本文刊发于《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年,卷(期):起止页或本文刊发于《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年,优先出版”标注于醒目位置,谢谢合作!


点击下方 “ 阅读原文” 可查看我刊当期其他文章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旨在面向全国普外科同道宣传杂志的同时,对普外科各专科开展的新的诊疗手段、新术式、复杂疑难手术以及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前沿信息等给予宣传、介绍,以起到提升学科和杂志影响力的作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