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
赵纪春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暨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暨血管与肿瘤学组组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腹膜后与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腹膜后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会长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副主编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副主编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副总编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副主编
★
概述
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包括急性胸腹主动脉夹层保守治疗、TEVAR治疗后以及升主动脉或者主动脉弓置换术后逐渐发展成为慢性且累及内脏及肾动脉的瘤样扩张病变。其危害主要源于夹层的进展及其相关并发症,如主动脉破裂引发失血性休克、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内脏器官缺血及血栓栓塞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合适的手术干预对于降低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危害至关重要。由于治疗的高死亡率和高并发症率,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一直是血管外科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疾病。
★
治疗方案
目前,针对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有传统的外科开放手术、全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手术以及内脏和肾动脉去分支联合腔内修复的杂交手术3种治疗方案。以人工血管置换为主的开放修复手术一直是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式,其效果确切,但手术需行胸腹联合切口,并在体外循环及低温脑保护等措施下进行,手术创伤大,不适用于合并心脑血管病变和肺肾功能不全的高危以及高龄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和截瘫率也较高。随着腔内覆膜支架治疗器具的革新,全腔内治疗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通过植入覆膜支架的方式隔绝瘤腔,手术创伤小,并取得了满意疗效,适用于合并心脑血管病变和肺肾功能不全的高危和高龄老年患者以及不能承受开放手术和杂交手术的患者。由于仍有部分患者因解剖条件所限无法接受全腔内修复治疗,加之全腔内修复术后可能出现各种内漏等支架并发症,远期再干预率较开放手术高而影响了其远期疗效。杂交手术则联合开放手术行内脏动脉和肾动脉去分支重建,再在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区植入覆膜支架隔绝瘤腔,结合了传统外科手术和腔内微创手术的优点,为无法耐受开放手术或不适合全腔内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逐渐成为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重要术式之一,尤其针对不能承受开放手术和由于主动脉扭曲、夹层真腔狭小等解剖形态不适合全腔内治疗的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
华西医院经验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是国内最早开展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杂交手术治疗的中心之一,目前积累了国内杂交手术最多的病例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简单介绍在过去10年里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接受杂交手术治疗的患者情况:1例马凡综合征的杂交手术曾被美国血管外科杂志作为封面文章刊用。多次受邀在国际和国内学术大会上就杂交手术作专题报告和手术演示。目前,杂交手术被更多的中心应用于胸腹主动脉瘤样病变的治疗。《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24年第6期的封面文章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的一组回顾性病例资料,该研究纳入了20例确诊为胸腹主动脉瘤的患者,其中包括了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这些患者中有些曾做过TEVAR手术,有些曾做过主动弓置换手术,之后发展为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很难区分真假腔。根据患者情况接受了杂交手术,其中5例分两期完成手术,即一期行内脏动脉和肾动脉去分支重建,待手术康复后二期植入胸腹主动脉覆膜支架隔绝瘤腔;15例一期完成手术,即上述分两期完成的手术:内脏动脉和肾动脉去分支重建及胸腹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同期一并完成。除1例患者仅重建了肠系膜上动脉和双肾动脉外,其余患者均重建了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双肾动脉4条动脉;仅1例患者因感染性休克发生院内死亡,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术区感染、心肌梗死、卒中、肺栓塞、急性肝功能不全或肠道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均接受了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杂交手术安全性良好,短期并发症率和围手术期死亡率均较低,并且入组患者远期预后良好,未发生动脉瘤相关不良事件,患者回归了正常生活。
★
小 结
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对血管外科医生来说依然是一个挑战。无论是开放、腔内还是杂交手术,对技术层面的要求都很高,需要多学科团队医生的紧密合作,相互配合。
杂交手术目前在治疗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时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是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率相对较低,杂交手术开展难度较大,临床病例数积累相对较少以及临床结果仍然缺乏大样本的对照研究,不同医学中心的临床结果差异较大,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观察,以验证其长期效果。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为《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首载文章,其他公众号等传播媒体如需转载,需联系本刊编辑部获取授权,并将“本文刊发于《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年,卷(期):起止页或本文刊发于《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年,优先出版”标注于醒目位置,谢谢合作!
点击下方 “ 阅读原文” 可查看我刊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