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素人作者将自己滚烫的生活写下来并出书,在真实平凡的世界里连接起文学与日常。
胡安焉,作为“资深打工人”,他从20岁中专毕业进入社会,走南闯北20年,先后做过保安、烘焙店学徒、酒店服务生、女装店店主、物流公司夜班拣货工人、快递员等19份工作。
2019年底的冬天,他就职的快递公司解散,他也下岗了,此时正遇上严重的疫情。艰难的生活让他提起了笔,开始在网上书写自己在快递公司的打工经历。出乎意料的是,他刚写下第一个故事——“我在德邦上夜班的一年”便引发不少关注。文章刚发,迅速达到30多万的点击量,后被多家媒体转载。
最终他陆续把这些年的故事重新整理修订,出版了自己的首部非虚构作品集《我在北京送快递》。书一经出版,刷爆各大图书榜单,六个月内被印刷了六次。也被评为2023年豆瓣年度图书No.1。
胡安焉通过写作找到了让自己内心安定的方式,“通过写作我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打工和自由的对立:在有限的选择和局促的现实中,我越来越感觉到生活中许多平凡隽永的时刻,要比现实困扰的方方面面对人生更具决定意义。”
无独有偶。46岁的“菜场女作家”陈慧前些年离异以后,一人带娃。上午她会出现在余姚市梁弄镇菜场流动摆摊,高声吆喝着卖菜谋生;下午她常在家安静写作,至今已出版四本书,过着世人眼中的“双面人生”。写作成为了她世俗生活的精神出口。
在激烈竞争的时代,普通人的奋斗故事,总是令我们更加动容,早在2017年,育儿嫂范雨素一夜间走红网络,成为最早的素人作家的代表。
“到底谁会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痕迹?谁的生命会被记录?”从普通记者到《单向街》主编,再到“正午故事”联合创始人,郭玉洁当年就一直在思考和寻找答案:
“只有少数人——通常是成功者——拥有故事,而大部分人长久地沉默,就此被遗忘。”
为了帮助那些被有意或无意遗忘了的普通人对抗遗忘,她积极地帮他们进行发表:为下岗女工办学校的老人、背井离乡的抗战老兵、幼时在饥荒中求生的母亲……正是在此期间,郭玉洁一眼读到了那句打动她的《我是范雨素》的开头——“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这篇文章后来编辑首发在微信公众号“正午故事”,不到24小时便获得10w+阅读,并在朋友圈广泛流传,打动了无数网友。
彼时才44岁的范雨素,当过农民工、育儿嫂、初中学历、单亲妈妈……她的人生经历听上去确实不太顺遂。但写作最终让她连接起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当我把这些生活小事写下来之后,就仿佛把它永久地封存了下来,跨越了有限的生命”。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逐渐变得火热。《纽约时报》书评版编辑每年推荐100本值得关注的作品,发布年度10本好书,其中非虚构都占一半以上。
人们为什么喜欢非虚构,正是因为非虚构有一种力量,真实的力量、不可辩驳的力量。尤其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愈发渴望直面生活、直面时代、直面万事万物的本质和真相。
如今,非虚构写作不再是专业记者、作家的御苑,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投入到非虚构写作中来。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小说,但每个人都能写非虚构。
为了帮助更多普通人对抗遗忘,用写作跨越生命的有限,我们特别邀请7位优秀的资深媒体人,他们都是非虚构界的佼佼者,来教大家如何记录身边的真实故事,让我们在文字中重新认真地打量生命。
7位一线特稿记者、主编、非虚构作家
倾心讲述故事写作经验与心得
22节PPT视频课+5场视频录播答疑+学习资料
优惠价仅需299元
(课程已更新完毕,可反复回听)
点击下方按钮,立即加入学习
▼
01
你以为的真实真的是真实吗?
对非虚构写作来说,真实就是生命。或许你会觉得“这有什么难的,我如实写就是了”,然而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简单,有时候你认为的真实并不一定是真实。
郭玉洁老师在课程里与我们探讨了判断真实的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你要做到事实真实。
这个很好理解,事实,就是这个世界上具体地发生过的事情,包括人的行为、语言等。具体到每件事的细节,在事实这个层面必须真实,不能虚构。
事实真实非常重要,它可以被核查,也可以被反证。一旦有人质疑,我们要能讲得出每个具体事实的出处。
第二个层面,你要做到逻辑真实。
当两个事实放在一起,就会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递进、转折、因果,等等。这时候,你要特别注意逻辑关系是真实的、是经得起推敲的。
我们可以做个小游戏,找一个句子,比如说“我昨天晚上失眠了。”,这是一个事实。然后前面放任何一件昨天发生的事情,比如“我吃多了”,比如“我接到前任的电话”等等,这也是一个事实。然后来观察两个句子、两件事实并列形成的逻辑关系,是否会引发含混或是错误的理解。
事件总是复杂的,总是有各种关系的,所以当我们把事实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是开始叙事了。
我们要意识到这一点,自觉地、同时也是谨慎地去建立逻辑关系,尤其是因果关系,因为它涉及深层的动机。
人们总想知道:一个人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他的动机是什么?有时候一篇好文章,好就好在找到了这个正确的动机。
举个例子,比如说写杀人犯,很多时候就开始写童年创伤,这无疑是在建立因果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合理吗?比如说北大学生吴谢宇杀母案,很多作者写到,他父亲去世了,母亲对他非常严格。但是这种动机真的成立吗?
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不断地进行这种实验,有意识地思考动机,去建立事实、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让自己的叙事更合理、更流畅。
第三个层面,你要做到认知真实。
什么是认知真实?郭玉洁老师经过多年的写作、编辑和阅读,总结出来:
认知真实,是更高一个层次的真实,事物的真相经常是复杂、多面的,认知真实,也就是要发掘、揭示这些复杂性和多面性。
郭玉洁的《时间工匠》,写了一位上海退休老人在看卡地亚展览,可是如果只写这个就很单薄,郭玉洁想,要怎么理解他,发掘出他更深刻的意义呢?
她找到两个定位:一、李师傅是一个上海男人。上海有自己的地域特点,人和人之间的界限比较清楚。二、上海不只是一种地域性格,还有自己的发展历史,曾经是重要的工业基地,李师傅是钟表修理厂退休工人,是这段机械工业历史的亲历者。
有了这两点定位之后,文章虽然很轻,写的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可是它会非常深厚。这两点定位就是文章的根。
事实层面的真实容易做到;逻辑真实,经过训练之后也可以做到;认知真实,最不容易做到。它要求一个人有很强的同理心和洞察力,在认识上更准确、更深刻,才能通往认知真实。
02
如何将庞杂的素材写得有条不紊?
写作者的噩梦有很多,特别要命的两个是“乱”和“平”。在作家杨潇看来,搭建好结构就可以在非常基础的层面解决我们的这两个问题。
2009年年末,时任《南方人物周刊》记者的杨潇为了写一篇关于“蚁族”的特稿,在北京西北郊的唐家岭住了10天。10天以后,他开始写稿,但材料太杂,还不听使唤,四处乱窜。最后用几天时间憋出了稿子,用他的话说,“文章不坏,但远非佳作”。
他后来回想,经过唐家岭的公交车一共有六路,其中一路是365路,一年365天,365路是个不错的隐喻。完全可以以年为单位,通过采访获知这里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故事。
又或者以拆迁为结尾,从最终一切都要拆掉的这一点来结构文章,在前面不断埋下拆迁或者与暂居、临时感有关的伏笔,提高文章的魔幻现实主义质地。
但当时的他没有这么处理。从那以后,只要写超过5000字的文章,不琢磨清楚结构他就不会动笔。
他在《南方人物周刊》写了7年特稿,写到第3年时,感觉自己开窍了,“我获得了某种自觉性,这种自觉性主要来自对结构的理解,我觉得我开始比较有力地控制那些材料,而不是被它们牵着鼻子跑。”
2021年,杨潇给非虚构文学界带来一份沉甸甸的惊喜之作《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以下简称《重走》)。
《重走》一经面市,就收获了无数读者的喜爱与感动,短短一年时间便加印了8次,并在豆瓣获得9.0的高分及2021年度读书榜单中国文学非小说类第一名。
在这次的课程中,杨潇老师针对大家写作中素材过多,却不知如何选择进行书写的难点展开了重点阐述。而这个版块也是杨潇老师当年在哈佛进修非虚构写作时他认为最精华的收获。
我们要如何培养结构思维,杨潇老师教了我们三个办法,更以《重走》为例,重点讲述了他是怎样根据有限的信息,为自己的文章探索可能的结构的全过程——
2018年,杨潇开启了一场以徒步为主,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旅程,去追随 1938 年那群穿越湘、黔、滇三省进入大后方的年轻人。他从自我的困境出发,回到历史现场,体会当年那群年轻人的心境。
一开始他给自己定了三个方向,对应着空间、行动和隐喻三件事情,从这三件事情出发,他认为肯定可以找到一个启发点:故事就有可能从上面生发。因为结构的本质就是叙事。
一路上,他不停查阅散落于档案、口述、地方文史和民国报刊中的相关史料,走访联大二代、三代以及沿途湘黔滇线上那些不知名的老人们。
面对如此庞杂厚重的史料,如果换成普通写作者是很容易失控的,好在多年的特稿写作经历,让杨潇对于素材的处理,结构的搭建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他将手头的素材组织起来,历史与现实交织、互文、碰撞,组成双线叙事,构成当代知识分子的跨时空对话。
5年来,已有7000+名学员体验了第二季南方周末非虚构写作课前4期训练营。结课之后,纷纷在群里表白老师们,“一节课相当于别的课程里的4-5节课”,“杨潇老师的结构课太精彩了,忍不住鼓掌”,“真是太幸运,能跟这些好老师学写作”......
一位70多岁的南周书院老学员在学过课程后深受启发,找到了诀窍,并在三年时间出版了自己的三本书。
很多错过营期的读者希望也能有机会习得头部导师的经验。为此,南方周末重新推出《写作训练营第二季:故事写作的秘密》(纯享版),继续探寻非虚构写作的秘笈。
7位一线特稿记者、主编、非虚构作家
倾心讲述故事写作经验与心得
22节PPT视频课+5场视频录播答疑+学习资料
优惠价仅需299元
(课程已更新完毕,可反复回听)
点击下方按钮,立即加入学习
▼
网罗中文媒体优质故事匠人
带你用多重视野,俯瞰故事写作的秘密
我们网罗了全国的优秀记者、主编、非虚构作家。他们来自《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人物》、正午故事、搜狐极昼工作室等国内一流的特稿团队。
你将从全新的讲师团队中,学到不同“派系”的故事写作技巧,而这些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秘笈,比如:
1
用“冷”视角写“热”事件的“冰点系”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擅长从在“热”事件中找“冷”视角,从被时代屏蔽的人和事中,挖掘超越丛林法则的价值观。
前《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副主编包丽敏深谙这套写作秘籍,16年过去了,她的特稿《无声的世界杯》中,农民工边看无声的大屏幕、边听收音机转播的画面,依然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新闻是易碎品,但包丽敏会教你如何找到能对抗时间的好故事。
2
用“外国视角”写中国故事的“国际流”
非虚构作家杨潇,从2010年起开始把跨国采访、徒步漫游和非虚构写作结合起来,尝试一种融合时事、地理、人文历史、与学术研究的叙事文体。
他在写作《重走》时,便将历史研究与旅行文学相结合,以地理写历史,以空间写时间,形成一种“时空并置”的叙述特色。课程中,杨潇老师将以书中章节为例、分享他的独到写作方法,他将陪你用国际视角结构中国故事。
3
用常人故事对抗单一价值观的“真实派”
从为下岗女工办学校的老人到偶遇的抗战老兵,正午故事联合创始人郭玉洁,坚持挖掘那些必须讲述,而无人讲述的故事。
“我们的生活就意味着遗忘,艺术创作,或者说文学,或者是写作,就是留住这些记忆,恢复这些被遗忘的名字。”郭玉洁会教你如何突破日常生活庸常的表面,发现普通人多个真实的侧面。
除此之外,这次带来不同派系独门秘籍的还有:
《南方人物周刊》副主编卫毅、搜狐极昼工作室主编王晶晶、前腾讯谷雨工作室负责人王波、前《南方周末》特稿记者范承刚……
我们希望在这里,让你一站学到全国优质媒体、国际一流学府的非虚构写作技巧,掌握故事写作的秘密!
浓缩讲师10+年写作经验
带搭建故事写作的底层逻辑
不止讲述故事写作的实操技术,更从原理层面为你剖析故事写作的底层逻辑,为你提供进阶方法论:
如何把一个想法写成一个故事?
讲师包丽敏将带你练就发现好故事的眼光,并用5个方法深度挖掘故事的主题。
如何搭建结构,让你的写作事半功倍?
讲师杨潇将给你带来哈佛大学的写作方法,教你如何避免写作的“平”和“乱”,从思维到技巧,带你搭建一个令人欲罢不能的结构。
怎样采访让人知无不言?
讲师王晶晶从业十数年,有丰富的采访经验。她将教你如何让受访者敞开心扉,把故事聊出来,并在采访中触碰核心问题,抵达故事的深处
怎样用精致文本讲述精彩故事?
讲师卫毅将帮助你用多层次的文本和风格化的表达,写出更有文学性、更具人性光辉的文字。
怎样写得准确,用真实打动世界?
讲师郭玉洁将教你理解非虚构写作的边界,在平淡中写出深刻,进而写得准确、动人。
课程亮点
1、课程浓缩讲师10年+写作经验,涵盖60+优质故事写作案例拆解。
2、20节讲师正课及2节嘉宾课,每节时长15-20分钟,共计490+分钟。课程形式为PPT讲解视频录播,逻辑拆解可视化+知识点细化+全程字幕呈现,让你的学习更高效。
3、附赠5场共计380+分钟的讲师答疑视频,几乎涵盖所有非虚构写作常见问题。
4、附赠丰富电子版学习资料包:27万字预习资料,包含讲师代表作、课前思考题、独家推荐书单;360+页PPT讲义及思维导图。(在课程详情页添加客服领取)
故事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在自媒体写作中,占据用户心智的是会讲故事的那波人;
在职场中,升职加薪快的是会用故事汇报工作成果的人;
在人际交往中,受欢迎的是会用故事沟通的人……
而你,如果也想知道故事写作的秘诀,那么我们诚挚地邀请你,倾听一线写作者的故事,掌握故事写作的技能。
7位一线特稿记者、主编、非虚构作家
倾心讲述故事写作经验与心得
22节PPT视频课+5场视频录播答疑+学习资料
优惠价仅需299元
(课程已更新完毕,可反复回听)
点击下方按钮,立即加入学习
▼
(本文为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