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字数:1000阅读时间:3min
用现代的话来说,它关乎情绪的自我管控。人生活在世界上,与人交往,不论是谁,生气、恼怒,即意味着交流失败,哪怕是跟家里人。
“知道”(nz_zhidao)带来赠书福利,带你读懂《论语》。
▼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若问是谁对中华文化人群的影响最大,答案恐怕非孔子莫属。
这么说有各种原因。自西汉开始一直到清朝晚期,历代王朝选择儒家思想为国家政治的指南,历代读书人都要熟读儒家经典,才有出仕进身的机会,这肯定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也很重要,就是孔子关于人生的洞见,对于如何做个人,做个有品质的人,有长久的启迪意义,至今如此。
《论语》开篇第一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三句,重点是讲“不愠”。“人不知”解释有两种:其一,教人家但人家不懂;其二,我不被人知。两种解释,后一种最有意味。人家不知道我,我就“愠”(恼怒),这样子做人,算个什么呢?我曾说“《论语》二十几岁就读,一些道理,四五十岁才懂”,说的就是《论语·学而》开篇三句话中的最后这一句。说这句话难懂,不在它的字面,而是人们不易把它当回事,不照着去做。这关乎读《论语》的要领:切己。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引程子的话,大意是:有的人读了《论语》和没读一样。那就是因为不能“切己”。就是说,读《论语》,最重要的是态度,不是从中学点古代知识或文言词汇,而是学做人的智慧。
这就是儒家学问要领性的内容,用现代的话来说,它关乎情绪的自我管控。人生活在世界上,与人交往,不论是谁,生气、恼怒,即意味着交流失败,哪怕是跟家里人。道家说:自胜者强。管控好自己的情绪,就是“自胜”,儒、道在这里没矛盾。承着《论语》的道理而来的《中庸》,它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仍然是情绪管控问题。人有诸多情绪,这是人高于动物的地方,可也会让人生面临一大难题:协调好各种情绪,遇事不让情绪做主,很难,这是大学问。儒家讲修身,这就是修身,这是很考验功夫的。这一学问做好了,用《中庸》的话说就是“中和”,就能得“天下之达道”。
《论语》中樊迟和子张都问过如何“辨惑”的问题,孔子一答之以“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一答之以“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前者说人遭遇不顺而气愤,愤怒一来不管不顾甚至牵连到亲人;后者是说爱一个人就让他活,恨一个人就恨不得让他死。这都是情绪做主,都是“一把手”不当家,也就是毫无涵养,戾气太重。在我们这个时代,不管老少,戾气重的人可不算少。这让我们读《论语》别有一番感受。由此,读点《论语》确实是必不可少的。
正因为《论语》中有长久启迪心灵的内涵,所以孔子,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是什么机缘让他发现“仁”“恕”的道理,诸如此类的问题,也让人很感兴趣。
北师大教授李山老师,结合自己多年来的《论语》研究心得,在本书中提炼孔子的十五个横截面,将孔子的言行思想互相印证,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永不妥协的大生命”,帮助我们更好读懂《论语》,受用终生。
▼
赠书推荐
《孔子:永不妥协的大生命》
作者:李山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年: 2024.07.
↓获得方法↓
转发+原创留言+点赞本篇文章,知道君将在两周后本篇推文留言区处,公布获奖名单
· 南周知道出品 ·
·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哦 ·
点一下,知识的储备又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