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试着给青春期儿子这些权力,他的叛逆、厌学都消失了!(实用好文)

教育   教育   2025-01-18 07:00   北京  

明日直播 一键预约
作者:主创团·猪妈妈

闺蜜最近跟我一通诉苦,吐槽她那个别扭的初一儿子:

“你不让他做一件事吧,他不舒服;你说‘要做就做吧’,他又不做了!”

原来,前段时间,儿子想参加一个机器人比赛,她担心会影响学习,就说过几个月再说。
儿子没参加成,心里一直不舒服,学习都没之前积极了。

朋友也觉得自己做得不对,就专门给儿子报了下一次比赛,还给他买了之前最想要的新机器人,结果儿子现在又不去了。

“不去也行,但你别这个态度啊。上周末回来,什么话不说,把自己关房里,叫他吃饭也不吃。不管吧,又抱怨我们不关心他。

以前都好好的,现在怎么这么拧巴?你说是不是平时太娇惯他了!”

我安慰朋友,“不都说,‘孩子一到青春期,父母越活越憋屈’吗?正常的,想想我们十几岁那会儿,不也一样?”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青春期的孩子,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他们发展出了抽象认知能力,开始将“我”作为抽象符号,代入人群中去考量。

他们会思考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有什么价值,在世界中的位置;但同时,对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又还模糊不清。

所以,才会一会儿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一会儿又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一会儿看全世界都是朋友,一会儿又突然感到众叛亲离……

面对青春期,我们做父母的惶恐、忧心、不知所措。
其实,对孩子来说,也一样。

他们内心,同样经历着震荡。

我们把这种“震荡”叫作“叛逆”,但心理学家说,用“叛逆”这个词,太负面了。

这是孩子确立“自主性”——自己做选择,自己为选择负责的能力——必经的过程,是一件好事!

青春期的“对抗”

来自未被划清的“权力”

前几天,刷到一个很火的视频,说你根本想象不到,现在的初高中生家长有多“卑微”:

“孩子从外面回来,家长问,冷不冷啊?孩子说,你自己去外面试试?咣,进自己房间了;

看孩子一直玩手机,家长胆怯地问,啥时候准备学习呀?孩子说,你就知道让我学习,逼死我算了;

家长问,作业写完了吗?孩子回怼,我不写完,你能替我写呀?

家长说,这个英语啊,就得多背……孩子说,你说得倒轻巧,你愿意你背去?

家长说,你早点休息啊,孩子瞪了家长一眼,然后家长就只好灰溜溜走开了……”

我们说,孩子发展“自主性”是好事,可放到实际生活中,却非常“磨人”。因为,青少年确立自主性的方式,常常是跟父母“对抗”。

相信每个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有些事,你叫孩子做,他一动不动;你听说孩子不能管太紧,决定放放手,结果又迟迟不见他动起来,那个急呀!最后,又不得不开始“催吼”模式……

父母会想,我倒是尊重你的“自主性”,可你要自己把自己“管”好啊!

孩子的内心其实是:

“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你这么问我,是不相信我咯?什么都要你说,那我如果照做,岂不是更证明我什么都得听你的?

你怎么突然不催我了,是在试探我吗?我要是按你期待的做,多没面子?不行,再等等,看看你是不是真的信任我……”

这听上去很幼稚对不对?但却是很多孩子都在经历的一步。

心理学家李松蔚说,确立自主性,首先是划分“权力”边界,然后才是解决更具体的需求问题。

父母不停地询问、唠叨、讲道理,或者试探性的“民主”……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真正被信任、被尊重。

他们要先确认自己是否真的被认可,真的有“自己选”的权力,才会进一步思考:什么对我来说是好的?

哪怕这个过程中,会受委屈,会有冲突,会踩雷,哪怕最终又做出了跟父母一样的抉择,他们也要坚持“先拒绝、再拥抱”的过程。

这也是朋友儿子怎么那么拧巴,宁愿错过比赛,宁愿饿着肚子,也要和父母反着来的原因。

青春期孩子最需要的,是自己做决定的“权力”。

有了这种“权力”,他们才能解除“对抗”模式,才能更好地把精力集中到发展自我上。

作为父母,我们也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理性地看待他们种种“不良”行为。
父母期望孩子独立

却忘了给孩子自主的“权力”

孩子需要“权力”,可家长们根本放不下心啊!

解决青春期亲子冲突的关键在于:面对这么多不靠谱的“对抗”,父母怎么“心甘情愿”地把权力交到孩子手上。 

关于这个矛盾,心理咨询师陈海贤老师讲过一个案例。

他说,他接待过一个高知家庭,这家父母特别着急,因为孩子已经二十多了,还不够独立。

他们一进来,就说了一大堆孩子的问题,比如,没有主动性、不跟人社交、学习不积极。

然后,还讲了自己是如何创业,如何帮孩子选学校、选专业,如何把孩子送出国,让孩子能够安心读书的。

孩子呢,就坐在旁边,一声不吭。

陈海贤老师转头问向孩子,“父母安排的都是你的事,你自己有什么意见吗?”

结果孩子说:“最开始我也会表达一些意见,可父母会说,去哪个学校、学什么专业,他们已经咨询过权威人士,就好像我的意见根本就无关紧要。

后来我也不想再发言了,慢慢的,就让他们去安排了。”

你看,父母一直叫孩子要主动、要积极,但现实呢,他们一直在为孩子计划一切。

在这样的“关照”和“安排”下,孩子不需要为自己的事情做选择、做决定,也不用做出多大的思考和努力,那他又哪里来的动力和热情?

这样的人生,看起来很平顺,但却让孩子丧失了一个成年人最基本的“自主性”。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遵循着这样一种逻辑:

除非孩子已经表现出这种能力,否则我根本没办法放手,“我一放手,孩子岂不要掉沟里?”

但他们却忽视了,这种能力从来不是自己长出来的,而是在一个个选择,和一次次经历中,磨砺出来的!

舍不得孩子冒险,不允许孩子探索,他们长大后,又怎么能独立应对如此复杂多变的社会?

把孩子当“领导”

才能更好地解决青春期“问题”

那到底怎么做,才能既不束缚孩子的发展“自主性”,又防止他们因青春期不成熟“掉沟里”呢?

李松蔚博士提出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相处模式,既能满足孩子对“权力”的需求,也能照顾父母们的担心。

那就是,把孩子当成单位里一个不靠谱的“领导”。

相信很多人在工作中,都经历过这样的领导——脾气差、不成熟、没经验,还经常做出错误判断,搞得大家利益都跟着受影响——青春期的孩子,不正好也是这样吗?

把孩子当“领导”,父母们就能更好地解决各种青春期“问题”:

1、把孩子当“领导”,亲子相处有边界

很多青春期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改变,不是认知不到位,而是心理难接受。

他们完全没预料到,孩子的变化会来得这么陡、这么快。原本那个事事都依赖我们的小人,怎么突然就开始“闹独立”,跟我们不亲了!

但当我们把孩子当“领导”,就很容易想通:人家“领导”嘛,是该有自己的圈子啊,总得有自己要忙的吧!

当一个孩子视野不断拓宽,圈子越来越大,我们在孩子世界中的位置,自然会越来越小啊。

我们虽然不习惯,但也不至于对领导说,“你别一天跟那些朋友鬼混”、“那些对你都没好处,只有我才是真正为你好”。

那也太“自以为是”、“自取其辱”了,对不对?

2、把孩子当“领导”,家庭气氛更和谐

把孩子当“领导”,还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你会发现情绪原来没那么难控制。

当“领导”慢吞吞时,你本想上前去催,可一想,这不礼貌啊,我总不能对领导吆五喝六吧!说不定人家“领导”有自己的想法呢?

当“领导”犯了错,你本想用一副过来人的语气教训:“看吧,我早说了,你不听劝,这下后悔了吧。”但你一下就忍住了——人家毕竟是领导,我们总不能对领导发脾气、甩脸子吧?

哪怕“领导”的抉择真有问题,我们心里再不舒服,也不好意思直说。嘴上还得支持道,“没关系,下次就有经验了”、“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尽管说”。

你看,是不是一下子就和谐了……

3、把孩子当“领导”,才能更恰当地支持孩子

把孩子当领导,并不是说,我们就得对领导点头哈腰,而是作为“合作者”、“利益共同体”为领导提供“支持”。

以前,孩子一有什么事,我们就急,但现在,一想到对方是“领导”,我们就只能用一种尊重、平和的态度沟通:“领导,这个事,我说说我的看法啊,供你参考。”

如果他说,“这不是我想要的”,你也不敢全盘否定,你只能进一步说:“要么这样,我这里还有一个方案,你看怎么样呢?”

我们只提供意见,真正的决定权,在“领导”,沟通起来,是不是就少了很多阻力呢?

领导最在意的,就是我们对他是不是足够尊重,其实孩子也是。

把孩子当“领导”,可以帮我们摆正位置,真正把他们当作独立的个体,认真对待!

父母们常常认为,养孩子那可比工作难多了。

但把孩子转换成“不靠谱的领导”,你会发现,这些沟通技巧并不难,难的是我们改变观念,去习惯平等、耐心、尊重地对待孩子。

如果有个方法是,我们只需要发挥职场中的本领,就能把家也经营好,那为何不试下呢?

作者:猪妈妈,爱折腾、不将就的学习型妈妈,家庭教育和心理学深度爱好者。

免费领福利

价值299元的《新东方自研育儿成长宝典》

新东方专家团队30年教育沉淀

内容涵盖33大常见教育问题

(孩子学习、社交场景,科学育儿、亲子关系等等...)

扫码添加小方老师

另有更多福利不定期发放哦👇👇👇

新东方家庭教育
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