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直播 一键预约
作者:主创团·哎呀妈
最近看小学名校长李柳南的畅销书《妈妈的悔过书》,被深深触动。
曾经的她,有一对完美儿女,孩子们是全校有名的学霸,拿过很多奖,还在学生会任职。
就在她期待孩子们成才,给自己争光时,孩子们却接连辍学在家,不是睡觉就是打游戏,跟废人毫无两样。
为了逼孩子上学,她软硬兼施,什么方法都用上了,然而一点用都没有。
孩子逆反心更重,把她视为仇敌,完全不与她沟通。
万分绝望之下,她不得不反思“到底哪里出问题”,慢慢地,终于意识到:
自己是不合格的妈妈。
尤其是每天跟孩子的沟通互动中,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在伤害孩子、推开孩子。
正如她在书里写的:“没几个字的句子中,满是成为仇人的话语。我好像不这么说话,就无法开口。”
为人父母,和孩子最亲,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
明明如此亲近的关系,却忽略了语言的杀伤力,以为有些话不过是顺嘴的事,殊不知,它们给孩子带来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让人痛苦和崩溃。
特别是这4种话,说多了,无疑像拿一把刀子狠狠戳伤孩子,又在伤口上撒盐,不等愈合,继续戳继续伤。
用权威,逼迫孩子
身为学校最有权威的老师,李柳南一度坚信“我的话就是圣旨”,自己说什么,孩子必须做什么,不该自己做主。
于是,女儿梳的发型、选的衣服、挑的礼物,全都她说了算。
要是不满意女儿的选择,她直接换掉。
至于孩子们学什么才艺,上什么补习班,更得听她的了。
哪怕儿子想学打鼓,努力很久终于进了街舞社,她都以“影响学习”为由,拒绝儿子的要求。
因为自己是孩子的妈,一校之长,能给孩子们最好的人生规划和成才路径。
所以她毫不犹豫剥夺孩子的选择权,要求孩子们事事顺从、听话。
结果孩子们如愿上了重点高中,却因为从没有过自主独立思考,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该怎么走。
加上长时间在妈妈的控制和逼迫下,爆发严重的心理问题,无法正常学习、生活。
宁可休学,在家当个废人,也不愿走出房门与人交流。
没有天生就想躺平、摆烂的孩子。
恰恰是父母过分的权威感、高压的控制欲,逼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当孩子感觉自己的想法不被尊重,声音不被听见,什么都做不了、选不了,最后只能消极对抗。
要么表面乖巧,背地里各种不服和捣乱;要么逆反,父母要他干嘛他偏不,就想气死父母。
可无论哪种结果,只会两败俱伤。
孩子一路长大,为的是摆脱父母、战胜父母。
父母越强势权威,唯我独尊,孩子越不愿和父母亲近,只想快快逃离躲开。
唯一的破局方法,就是父母放弃权力之争,还孩子自主权和掌控感。
一个愿意“让一让”的父母,才有机会养出自信、独立,勇于挑战困难和人生的孩子。
用自我牺牲,束缚孩子
有段时间我为了评职称,每天都在单位加班,晚上回到家,还要埋头整理资料写论文。
女儿想找我玩,都被我狠心拒绝了,完了我还补一句:“妈妈都快累死了,哪还有心思陪你。”
老公端着水果进来,见我情绪不稳定,想安抚几句,又被我怼回去:“你们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多一点工资,让孩子有更好的物质生活。”
那会女儿还不到6岁,按道理听不懂我说什么,没想到她听进去了,当晚睡觉就哭着问爸爸:“是不是我把妈妈害了?妈妈为了我,才那么辛苦,也不跟我玩。”
后来听老公说,我惊讶到说不出话。
这么一句无心的吐槽,就足以让孩子背负这么大的心理负担。
要万一天天把“都是因为你”“为了你”挂嘴边,孩子岂不更割裂崩溃?
之前有个视频,一对母女在家吃饭,桌上摆着一大盘虾。
女儿想夹虾肉给妈妈吃,妈妈却说“我不爱吃,一共也没多少,我吃点虾头就行”。
女儿很疑惑,明明还有很多虾,怎么妈妈不吃?
紧接着,妈妈继续补充:
“不是吃一块少一块吗?好的留给你们,我吃点剩的就行……我不都是为了你,要平常我自己在家能吃这么好吗?能买虾吗?”
不知道大家看完什么感受,无数网友表示“很窒息”。
很多的亲子关系,总伴随着奇怪的“债权”关系,不少父母下意识会把辛苦工作、养家糊口的原因归咎到孩子身上。
结果一不顺心,就觉得是孩子的错,要不是“为了孩子”,自己也不至于劳累憋屈。
恰恰这种自以为爱的牺牲感,造就孩子的愧疚感,让孩子不自在、不自由、不敢追求想要的人生。
用对比,打压孩子
看过一张图,说普通父母眼里的孩子,缺点永远多过优点。
而他们眼里,别人家的孩子,全是优点。
这种认知偏差,导致普通父母习惯和喜欢比较,希望用别人的优点来刺激孩子进步、成长。
然而事实上,没有孩子愿意自己的世界里总存在“别人家的孩子”,渴望得到父母认可的他们,讨厌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
有位网友,考研失败心情很是低落。
在家睡到10点,就被妈妈不停地批评指责,拿别人跟她做对比。
说她表妹早上6点起床早早去赚钱,还说她就跟敬老院的老人一样,以后老了只会跟那些人一样懒。
妈妈一通输出,直接把她说哭了。
另一位网友也是。
小时候爸爸爱拿她跟读书厉害、还跳过级的表姐不停比。
等她成年,身边但凡有年龄和经历跟她差不多的,都成了她被比较的标准:
人家学校好,实习找得好、薪酬多,男朋友好学历也高。
奇怪的是,爸爸总能一针见血找到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同时也是她的短处、痛处。
长期这么比下来,她愈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有且只有缺点。
而那些比她厉害优秀的人,无一例外也成为她讨厌的人,明知道他们没错,可父母的错误引导,让她对那些人充满偏见和敌意。
《中毒的父母》一书中讲到:“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年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自于成人的评价。”
不把“别人家的孩子”当成神,孩子才可能成为他想的那个人。
给足孩子尊重和理解,明白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才能看到他更多优点,鼓励他变得更好。
用标签,否定孩子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时候说孩子哪里不好,挑他毛病,孩子怎么都改不掉,反倒爆发更严重的行为问题。
比如,嫌孩子磨蹭,说他慢得像乌龟,他动作越来越慢,什么事都要三催四请;
说孩子挑食,吃顿饭让人捉急,他就更不会好好吃饭,还反过来觉得饭菜有味道,不好吃;
怪孩子学习不好,学渣一枚,说多了,基本不用指望他有一天逆袭,考到全班前10。
其实,父母不断输出的“负面评价”,恰恰在标签化孩子,否定孩子改变的可能,孩子听多了,慢慢麻木,真就成了父母评价的样子。
心理咨询师相先生接待过一个来访者,对方从小顽皮、捣蛋,学习也不太好。
父母见他这样,经常说他“就你这个样子,长大了顶多做个商贩,很难有出息”。
果不其然,成年后的他,整天浑浑噩噩,过得很不好。
接触过大量类似的案例,相先生说:
“这些孩子,做不成事,赚不到钱,是为了向父母认同。
当他对来自父母的评价信以为真,这些评价就会融入他们的潜意识,指引他们以后的行为。”
孩子在某个阶段做得不够好,表现不如预期,这很正常,毕竟他需要学习和成长。
但父母这种早早下了结论的标签和否定,往往强化孩子的行为和个性。
孩子觉得,既然父母都这么说了,那我就只能这样,没必要改变,也改变不了。
总被标签化的孩子,被迫接受心理暗示,自然放弃撕掉标签的可能。
《小王子》里有句话,值得每个父母反思:
“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语言。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的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话也可以让一个人重振力量。”
负面标签,容易改写孩子本该美好、自信的人生。
多肯定孩子,多说正面的评价,才能激发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推着他愿意往好的方向成长。
回顾自己当父母这一路的酸甜苦辣,相信很多人都有跟我一样的感受:
第一次当父母,没怎么准备好,就要为一个全新的生命负责,塑造他的未来,压力很大。
虽然如此,还是要接纳,我们都是普通人,有诸多不完美,容易说错话,不小心中伤心肝宝贝。
只要我们不断省察,发现问题及时规避,不让自己开口闭口就是命令、吐槽、比较和标签。
相信有这份自觉和智慧,我们对孩子的爱,终会成为他一生的宝藏,用智慧去爱孩子,助他稳步向前,轻松惬意地成为真正的自己。
共勉。
作者:哎呀妈,多平台签约作者,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师,愿用自己的心和笔,开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