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狐网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已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日本,作为亚洲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之一,其乡村地区也经历了衰退与空心化的过程。然而,通过一系列创新和系统的策略,日本成功地促进了乡村的振兴。本文将深入探讨日本乡村振兴的策略,并分析其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政策引导与立法支持
日本乡村振兴的首要策略体现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立法支持上。自1961年《农业基本法》施行以来,日本政府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确立了乡村振兴的政策框架和法律保障。这些政策不仅着重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还强调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本在1999年实施了《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进一步强调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每五年修订政策以适应形势变化的机制 。
1. 土地改革,第一轮基建整备(1945—1950年代)
战败后日本在美军的强力推动下,强制将地主手中的土地分配给自耕农,基本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土地改革。重新分配土地后的农户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对战后日本粮食生产保障有重大作用。
由于战争中农村也受损严重,从1950年代起日本开始推动新农村运动,旨在修整农村基础建设。同时也开始探讨各地方的农业农村振兴计划,制定《农地法》开启农地流转的进程,促使零碎化土地规模化,但后期效果并不成功。
2. 放宽农地流转,全面改善基建(1960年代)
工业化发展高峰时期,乡村出现严重的劳动力不足与衰退问题, 也是日本密集出台乡村振兴相关法律政策的时期。为了激活乡村,政府开展了第二轮大规模乡村基建——美丽乡村运动(町を美しくする運動)。
成就是乡村面貌大为改观,生活设施趋于完善,为后期城市人流与资金进入乡村铺平了道路。农地规模扩大化有了进展,但日本乡村依然以零碎化家庭小农户为主。
3. 继续强化乡村基建,乡村美化改造(1970—1980年代)
1970年代席卷日本的造村运动,本质上是为了缓解城市化与工业化带来的农村衰败与生产力下降。造村运动之下,乡村的基础设施带着城乡等值的标尺进一步强化,很多乡村的基础设施完备度和面貌已不亚于城市水准。
在各地的乡村振兴探索中,一村一品理念脱颖而出,各地纷纷效仿,培育本地拳头产品。
1972年,农地局废止,设立构造改善局,强化农地构造改革,推进农业生产结构与农地规模化等工作。还调整了农地法等一系列法律,扩大农地流转权限,允许农地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
4. 开发乡村旅游,促进市民下乡(1980—1990年代)
日本经济最巅峰时代,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产生了巨大的乡村休闲需求。日本适时推出了《综合休闲区发展法》、《乡村地区发展法》等一系列加强乡村旅游建设的政策,引导城市市民下乡,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成果反哺农村经济。生态游、体验农场、休闲游等概念风起云涌,体现了工业化后期中产阶级的内心需求规律。至此,历经40余年的日本乡村振兴建设起步过程结束。
5. 推进可持续发展与数字化(2000年至今)
新千年后,日本人口老龄化持续严重,农村人口不足的问题加剧,再加上乡村的开发与旅游对环境有一定破坏,为了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机化农业开始全方面推广。
通过全国统一的农业数据平台,为农民提供数据与信息服务,提高数字化农业水平,农业机械的持续升级与智能化推升智慧农业水平。
2001年,日本农林水产省的构造改善局与国土厅下的地方振兴局合并,成立农村振兴局,专门负责乡村振兴相关事务。并在2009年,开启地方振兴协力队制度,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乡村振兴探索与实践,日本的农业实现了高端化升级,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大幅上升。
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起步过程漫长主要因为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与风貌改造的工程量巨大,几乎持续了40多年才达到能迎接大批市民下乡反哺农村的程度。
日本乡村振兴除了以上五个阶段的逐步推进的整体经验之外,实际上更关键在于夯实了具体的四大措施:日本农协、乡村基建、市民下乡、一村一品。
日本农协
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或JA)于1947年立法成立。是以农户合作、联合、经营与管理为主要功能的互助经济组织,对日本农业的现代化起着主导作用。
由于战后日本农村损坏严重,分散的农户难以提高生产力,日本通过立法成立农业协同组合,提供政策、金融方面的大量优惠支持,土地改革也在快速推进中。
最鼎盛时期,全国约有99%的农户加入农协,成为组合成员,也逐渐开放了有合作关系非农户申请加入。
农协起初由村、县、中央三级机构组织形成,在1980年代后,由于农户的大幅减少以及自身的人员冗余,精简为县、中央的二级机构。
日本农协全面参与着日本农村经济的方方面面,包括农业生产、销售、金融、文化产业和衍生服务业等领域,是日本乡村社会与农业领域的绝对主导组织,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推进者。
01 农业推广
农业推广可以帮助农民,尤其是难以获得技术指导的小农户获得必要的技术知识,从而通过普及更加先进的科技提升农业生产力,保障农业安全。
由于日本农协会员覆盖了几乎所有农户,因此农协被称为日本第二大农推体系。
日本农协的农推事业被称为营农指导,对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土地利用等方面开展的指导工作,目的是提高农户的生产力。农协不仅通过营农指导传授技术与先进知识给农户,还通过引入先进农业机械,教授操作方式,提升农业自动化、智慧化水平。
02 农业金融
日本农协在金融领域为会员提供全流程的服务,包括信贷、保险、融资等,是小农户发生资金短缺时最重要的资金来源。这种金融服务将农产品的销售、采买,乃至农民的寿险、婚丧嫁娶等全都纳入其中,在农协金融垄断的情况下,日本农户的生产与生活高度捆绑农协金融体系。
虽然农协通过金融以及交易的方式垄断了农户的大量闲散资金,但其存款利率通常略高于私人银行,且发放的贷款也通常非常优惠,小农户们可以极低的利息融资,从而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03 农业服务业
农家委托:随着劳动力短缺或者经营扩大等问题,农协也受理农作业委托的业务,客观上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生产效益的提升。
农村流通:对会员农产品进行统一销售、所需农机农具统一采买,是农协存在的最基础优势,统一的农村市场提高了农户的议价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附加值,农协自己建立加工厂、包装厂、物流中心、冷库,甚至直插终端,建立了批发市场、超市、直卖店等体系。由于整个链条由农协负责运行,农户大为省心省力,就更加愿意交给农协负责,也更加依赖农协的金融体系。
农协对所售农产品的质量有统一要求,也促进了农户的生产质量提升与标准化。
品牌农业:日本农协为了提升农业附加值,善于建立和经营农业品牌。农协通过高标准的质量认证,以及品牌符号的推广与宣传,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与价值。
04 JA农协正面推动力的背后,也有反噬力
日本农协对日本的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扩张,其缺点也显露无疑。
由于其缺乏政府的管制,已经成为日本政坛影响力巨大的“农林派”,手握全日本农户的选票与影响力,政府的改革难以推进。
这种垄断力直接成为推高日本食品价格的重要因素。
日本出现天价西瓜、天价樱桃等都是因为农协的议价体系在农户与市场之间赚取大量剪刀差,“农林派”还影响着日本始终采取高额关税壁垒保护自身农产品市场的国家决策,导致国内、尤其是城市食品价格居高不下。
在农协金融资金大量用于房地产、娱乐、股市牟取暴利的情况下,日本乡村的弃耕现象也越来越重。
整体来讲,日本农协是一个前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后期缺乏更上层监管与制衡,在逐利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对日本乡村与农业造成巨大隐忧的农业合作组织。
乡村基建
1955年,日本农林水产省提出“新农村建设”的设想,是振兴农村地区的一个重要政策,中央政府使用强力金融政策工具,为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低息贷款、补贴,甚至是直接投资,集中在道路、电力等基础领域。
日本农村地区逐渐摆脱了二战后衰败、落后的现状,勉强跟上了全国的节奏,但与城市差距仍很大。
日本1950—60年代是工业发展最快的时代,大量劳动力离开农村前往大城市务工,造成了劳动力紧缺、农民收入低等城乡差距矛盾持续扩大。
为了改善城乡差距,新一轮的“新农村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全面提高自来水与排水管道网络建设、推进高速公路连接农村与山区、建立专门机构修建防灾与水利设施,甚至推广、翻新与改建农村民居。
在环境方面大力推进资源循环理念、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在1960年代席卷全国,伴随着当时的经济高速成长与工业化进程,乡村成为了焕然一新的魅力土地。
日本出现了很有趣的现象,越是山区的乡村,基础设施越好,面貌越美观,甚至部分超过了普通城市水准。
深入各地的铁路系统更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日本全国铁路总长度约4.7万公里,由202家服务商运营,构建起了庞大且交织严密的铁路网络,日本铁路系统不仅密布于大城市,更是深入了山区乡野之中,联通起了全国的每个角落。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铁路系统大多改为通勤性质,成为了游客深入乡村、小镇等具体景点的最便捷交通工具,相较于汽车来说,铁道受众面更大,更易带来大批客流。
乡村宽带与网络的普及建设,也为先进农业机械以及农业信息数据的使用奠定了基础条件,这种软基建对智慧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日本在全国范围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美化,让乡村生活条件、服务、交通和面貌等方面实现了真正的城乡等值,为日后城市居民反哺乡村经济奠定了先决条件。
社会力量参与
日本乡村振兴过程中,社会力量的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政策激励,日本政府鼓励市民下乡,参与乡村的旅游、文化体验等活动,这不仅促进了城乡交流,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网络众筹等新兴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资金支持,拓宽了民间投资渠道,使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能够投入到乡村建设中。
1. 市民下乡与乡村旅游:日本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市民下乡旅游和消费,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成果反哺农村经济。乡村旅游的发展,如生态游、体验农场等项目,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也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
2. 网络众筹: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网络众筹在日本乡村振兴中起到了资金支持的作用,调动了社会力量和私营部门的积极性,为乡村项目提供了资金来源,增强了乡村的“造血”功能 。
3. 社会效益债券:日本东近江市的案例表明,社会效益债券可以融合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发挥协同运作优势,综合解决地方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这种按效果付费的模式不仅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还为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开辟了新的途径 。
4. 人才培养与引进:日本通过“集落支援员”“地域振兴协力队”和“复兴支援员”等制度,资助年轻人去过疏地区从事地域品牌开发、农产品销售以及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工作,促进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
5. 官产学合作:日本乡村振兴中的官产学合作模式,通过整合政策、资金和技术等多方面资源,形成了有效的公私合作机制,推动了乡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乡村经济的转型发展 。
农业产业链的完善
日本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产业链的完善是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过程,涉及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多个方面。
1. 技术创新与推广:日本政府和农协大力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普及,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
2. 六次产业化:日本提出并实施了“六次产业化”概念,鼓励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一二三产业间的交叉融合,通过法律形式推进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与提升 。
3. 品牌建设:依托本地资源,日本乡村地区积极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提升农业价值链,实现产品差异化和高附加值化 。
4. 市场拓展与产销对接:日本通过“地产地消”等模式,促进农产品在产地加工、销售,实现产销对接,提高农民收益 。
5. 农协的作用:日本农协在农业产业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供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一体化服务,帮助农民更好地融入市场 。
6.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并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农业产业链的各环节提供金融支持,降低农民的经营风险和资金成本 。
7. 地方创生与特色产业:鼓励地方创生,即通过发掘和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和农产品,增强乡村产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
8. 科技赋能:日本六次产业的成功也得益于农业生产者充分挖掘本地资源禀赋,专注于生产优质、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同时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进农业价值链提升 。
9. 多元经营主体培育:日本六次产业注重激活多元经营主体,包括农业生产者、农村剩余劳动力、协会组织、企业等,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促进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
10. 营销策略创新:六次产业经营者采取多样化的营销策略,如专业化广告设计、常态化产品宣传、定制化服务、特色化主题体验活动等,以扩大销路和增加消费者粘性 。
教育与培训
日本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教育与培训环节,是提升农民素质和农业知识的关键措施。
1. 农业技术培训:日本政府通过开设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传授现代农业技术,提升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培训内容重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农药化肥减量零使用、优质绿色高效农牧业新技术推广等 。
2. 农业经营培训:除了技术层面,还注重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市场,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国民精神教育:通过文化活动和教育,激发农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自信心,增强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
4. 农协的培训作用:日本农协在教育与培训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从生产到经营的全方位培训,帮助农民提升综合能力。
5. 专业人才的培养:日本注重培养农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如农业技术专家、农业经营顾问等,以支持乡村振兴的多方面需求。
6. 终身学习体系:建立终身学习体系,鼓励农民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农业和乡村发展环境。日本政府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
7. 国际视野的拓展:鼓励农民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交流和学习,拓展国际视野,引入先进的农业理念和技术。
8. 政策支持与激励: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如提供培训补贴、建立培训基地等,为农民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
9. 跨部门合作:教育与培训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如教育部门、农业部门等,通过跨部门合作,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培训效果。
10. 实践与理论结合: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数字化与智慧农业
日本在数字化与智慧农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以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提升农业竞争力。
1. 物联网技术应用:日本积极推广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通过安装田间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控作物生长条件和农田环境,实现精准农业管理 。
2.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优化作物种植、灌溉、施肥等决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作物产量 。
3. 5G技术:5G技术在日本农业中被看作是连接各种智能设备和实现实时数据传输的关键技术,有助于提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特别是在智慧农场的建设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
4. 智能农机装备:日本研发了多种智能农机装备,如自动驾驶拖拉机、智能喷洒设备等,这些设备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准度和效率 。
5.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利用云计算进行数据存储和处理,边缘计算则在数据源头进行快速处理,两者结合,为农业提供快速、安全、可靠的数据处理能力 。
6. 农业无人机:无人机技术在日本农业中被用于作物监测、病虫害防治和播种等,提高了作业效率和精准度 。
7. 政府政策支持:日本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强调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智慧农业,并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
8. 国际合作与研究:日本与其他国家在智慧农业领域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智慧农业的发展。
9. 农民培训与教育:加强对农民的数字化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对智慧农业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城乡共生
日本的城乡共生模式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大特色,其核心在于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 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1. 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日本在城乡发展上秉持整体谋划、重点突破的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和乡村差异性,稳妥把握改革时序、节奏和步骤,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改革路径和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
2. 人口融合:城乡共生促进了人口在城乡的双向流动,不仅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和乡村迁移,而且乡村地区也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居住在郊区、通勤在城市中心成为大都市生活的常态 。
3. 经济融合:日本城乡共生模式推动了乡村经济的非农化和产业结构上的城乡趋同化,乡村不仅是食物的重要生产地,同时也是提供公共品的重要场所,促进了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
4. 空间融合:城乡共生在日本形成了明显的城乡连续体空间形态,城乡之间的土地利用呈现出混合性和多样性,城乡边界变得模糊,实现了从城乡分割的社会向城乡连续体的重要转变 。
5. 思想观念融合:城乡居民在对国计民生等社会问题的看法上没有较大出入,郊区化、逆城市化和远郊化阶段的出现,进一步证明了城乡转型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结果 。
6. 政策支持:为实现城乡共生,日本政府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包括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以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
7. 城乡规划布局:日本在城乡规划布局上注重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构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系 。
产销对接与利益联结
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中,产销对接与利益联结是关键措施之一,有效地连接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确保了农产品的价值最大化,并促进了农民的收益增加。
1. 订单农业与合同保障:日本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推进股份合作、订单合同等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民通过稳定的订单获得保底收益,同时享受产业增值效益的一部分 。
2. 农业社会化服务:围绕苹果等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组建专业服务队,提供疏花、套袋、收果等服务,既缓解了果业生产繁忙时节人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务工收入 。
3. 共享农业合作:吸引工商资本“认领”农民的葡萄、草莓等小水果树,增强农业生产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提升消费者信任度,同时为农民带来更高收益 。
4. 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补齐冷链设施短板,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保障市场供应,促进消费升级,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
5. 产销对接服务智慧云平台:利用大数据和智慧技术,通过线上交易平台实现了本地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提高了农产品的可溯源性,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
6. 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示范园初步形成了包括土地租金收益、就近劳务收益、入股分红收益、订单保底收益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增加了农民的多元化收入来源 。
7. 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聚焦规模化主导产业,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发展精细化综合加工,搭建体系化物流网络,开展品牌化市场营销,畅通资金链,强化保障措施,促进全产业链素质整体跃升 。
8. 农村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多元主体活力,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发展格局,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
跨部门协作与案例宣传
日本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跨部门协作与案例宣传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结合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以下是该环节的详细内容:
1. 跨部门合作机制:日本在乡村振兴中建立了跨部门的协作机制,通过整合不同部门的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提高乡村振兴的效率和效果 。
2. 案例宣传与推广:日本政府通过媒体和网络平台,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如日本政府积极推动并鼓励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分享成功经验,激励更多的乡村地区学习和借鉴 。
3. 政策引导与扶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提供种植补贴、改善水利设施、统一种植保险等,以降低农民的种植风险,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
4. 创新要素供给:日本在乡村振兴中积极探索创新要素供给,如农村闲置农房流转、农业标准地改革等,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用地难、贷款难”的问题 。
5. 人才保障与培养:日本坚持实施人才储备培养计划,加强校地合作,联合开展从业人员培训,提升从业者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 。
6. 文化与旅游融合:注重农耕文明、田园风光等乡土元素的保护,强化经营乡愁、经营文化理念,通过建立文化博物馆、举办特色乡村节庆活动等方式,丰富乡村休闲旅游的内涵和人文体验 。
7. 产业集群发展:通过培育产业群体,促进全产业链延伸,如扶持五级订单生产,夯实产业链基础,培育产业化联合体,促进产业链延伸,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带动产业链拓展 。
8. 金融平台建设:构建金融平台,解决融资难题,如设立联合发展基金、搭建“粮食银行”服务平台、建立农业保险保障机制等,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元化金融保障 。
日本乡村振兴的策略是多元化、系统化的,涵盖了政策、基础设施、社会参与、产业链、教育培训、数字化、城乡共生等多个方面。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促进了日本乡村经济的繁荣,也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对于中国等其他国家来说,日本的经验和做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的共同努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免责声明:仅用于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及设计图片,所有转载的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知识归该权利人所有,我方不对相关图片内容享有任何权利。如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考察时间】:2024年12月15日—21日
【考察地点】:日本
【参会对象】:乡村振兴项目开发方、农业开发、地方龙头企业、文旅集团、文旅平台、地方政府发改委、文旅局、卫健委、民政局、老干部局相关部门;地产、物业、保险金融、养老、大健康、文旅康养、老年大学、旅行社及相关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家、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核心高层管理人员(30人规模)
【主办单位】:北京壹方城幸福科技有限公司
【报名电话】:188 1131 8076 李经理
【考察特色】:实操专家讲解+案例分析+模块总结
往期日本现场照片展示:出行不便的朋友,推荐关注:线上学习形式
农文商康旅项目知识干货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乡村振兴/康养文旅、田园小镇项目顶层战略、产业IP、一体化内容设计精彩案例解读等。精选标杆案例、体验最新内容,从综合体运营到业态创新共同到一线学习、思考、收获,截至目前已更新600多节专业课程。
农文商康旅项目知识干货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乡村振兴/康养文旅、田园小镇项目顶层战略、产业IP、一体化内容设计精彩案例解读等。精选标杆案例、体验最新内容,从综合体运营到业态创新共同到一线学习、思考、收获,截至目前已更新600多节专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