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最受好评12佳片,用光影表达时代精神

时尚   2024-12-21 10:02   上海  

在回顾2024年的最佳电影时,我们有必要稍作停顿,看看这一年的电影表现如何,与近几年的电影历史相比是否出彩。2024年的票房成绩虽然还算不错,但绝对算不上惊艳。从纯粹的财务角度来看,2024年的前三大卖座电影票房总和超过了2023年,但若论文化影响力,这些影片却难以与“芭本海默”现象相提并论。尽管对于电影业来说,2024年虽然显得黯淡,但是其中的优秀影片仍然反映世界在即将过去一年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iWeekly综合《纽约时报》、《综艺》杂志、《洛杉矶时报》等多家媒体榜单,选出2024年最值得欣赏的12部电影。

《好东西》
导演:邵艺辉
推荐榜单:豆瓣
豆瓣评分:9.1分
电影《好东西》是90后导演邵艺辉的第二部剧情长片,作为前作《爱情神话》的“平行篇”,同样台词密集、睿智幽默,保持了导演对于性别关系和诸多社会议题的深入观察,以及精致、细腻的影像风格,批评了对女性性欲的污名化和对单亲妈妈的刻板印象。
不同之处在于,沪语的《爱情神话》混杂了人到中年“千帆过尽”的怅然、了然与存留的一点点天真,像酒后阳光下沉酣将醒前的一个梦,普通话版的《好东西》则更加开阔、复杂、充满生机,赤脚草地起舞般舒朗明媚。
故事还是发生在上海,全片取景覆盖25处地标,涉及市内51处小场景,但这里的“上海”更像是一种突显“现代、开放、时尚、多元”生活方式的指称。什么才能称得上“好东西”?借用影片主角王铁梅的话,那得是“让人开心的东西”,而“开心”看似简单其实难得,好在《好东西》的的确确是个“好东西”。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
Furiosa: A Mad Max Saga
导演:乔治·米勒 George Miller
推荐榜单:《纽约时报》
烂番茄新鲜度:90%
乔治·米勒这个永不止步的疯狂天才,选择以一部前传而非续集,接续《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的故事。相较于试图超越21世纪最壮观的动作电影,米勒做了更疯狂、更令人满足的选择:他创作了一部交响乐般的五部曲,横跨数十年的复仇传奇,宏大且自信,绝不只是另一部电影的延伸。
《狂暴女神》并未试图逆向工程再造一部像《狂暴之路》那样无与伦比的电影体验,而是深入荒原,挖掘支撑这一切所需要的情感动力。如果说《狂暴之路》是关于希望的寻找,那么《狂暴女神》则更壮丽,它讲述了为何人类从一开始就需要希望。
“你无法让这个世界复生。”安雅·泰勒-乔伊(Anya Taylor-Joy)饰演的弗瑞奥萨指挥官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当她劫持了一辆装满不死老乔珍贵战争新娘的卡车,疾驰穿越沙漠,奔向她童年时被掳走的母系伊甸园时,她发现了一条充满痛苦的真理:那个“众母之地”并不在他们越过的不毛沼泽之外,而正是他们曾穿越的这片不毛之地。回不去了,但有时,只有通过后视镜才能找到前行的方向。

《某种物质》
The Substance
导演:科拉莉·法尔雅 Coralie Fargeat
推荐榜单:IGN
烂番茄新鲜度:90%
《某种物质》是一部无比狂野、势不可挡、充满癫狂快感的女性自我厌恶寓言,是法尔雅对社会数千年来强加于女性的无情审美标准的猛烈反击。这部带有营地电影风格的即时经典,毫不留情地通过令人瞠目结舌的身体恐怖(媲美《变蝇人》)试图卸下这一沉重负担。
如果《复仇战姬》(Revenge)是法尔雅以一记霰弹枪射向男性有毒文化的出道作,那么她的狂放续作《物质》则将同样的目光转向内心,聚焦于她作为一名四十多岁女性所感受到的虚无感,以及她对自己年轻时的自我被迫感受到的怨恨。
影片充满怒火,直指社会如何将女性的“性吸引力”作为衡量其价值的终极标准。法尔雅这次疯狂实验的结果,是一部兼具《辣妈辣妹》(Freaky Friday)、《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和安杰伊·茹瓦夫斯基(Andrzej Zulawski)《着魔》(Possession)特点的作品——简单到儿童也能理解,却恶心得让胆小的成年人呕吐不止。

《想象之光》
All We Imagine as Light
导演:帕亚尔·卡帕迪亚 Payal Kapadia
推荐榜单:《纽约客》杂志
烂番茄新鲜度:100%

卡帕迪亚通过描绘印度孟买两位护士的生活,以一种亲密的方式呈现了女性如何穿梭于城市蔓延的空间。这为《想象之光》笼罩上深深的浪漫氛围。这种浪漫不仅仅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关乎人们如何独自或与他人共享这个世界的空间。
年轻护士阿努从雨中归来,尽管因为早先的争吵对室友普拉巴冷漠以对,但她仍然毫不拘束地在对方面前脱下湿透的上衣,换上干燥的衣物。而此时的普拉巴试图弥合裂痕,一边解释,一边端出她为阿努准备的最爱的菜肴。
这段看似平凡的日常片段,充满了感官之美——雨水、衣物、食物、女性——是人们在生活节奏中常常忽视的细腻细节,而卡帕迪亚让我们重新看见这一切。她将目光集中在最微小的细节上,同时编织了一张紧密的叙事网络,讲述关于爱与孤独的故事。每一个独立的小片段,都蕴藏着无尽的深意和情感。

《酷儿》
Queer
导演:卢卡·瓜达尼诺 Luca Guadagnino
推荐榜单:《综艺》杂志
烂番茄新鲜度:76%
《酷儿》是小说《瘾君子》(Junkie)作者威廉·S·伯罗斯(William S. Burroughs)第二部小说的改编作品,同样关注化学物质成瘾问题。与《瘾君子》不同,《酷儿》更多讲述的是对一个人的沉迷。这种沉迷让你穷尽自身能量试图让对方爱上你,他们永远不会以你所期望的方式爱你,而即使是读心术也无法向你解释为什么。
这部深刻而多彩的电影故事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墨西哥城(这是一种心灵中城市的意象),最终结束于厄瓜多尔雨林中的一次死藤水(Ayahuasca)旅程。这场旅程既有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风格,又兼具《2001太空漫游》的元素,但完全属于《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导演自己独特的创作。
影片呈现了主角李威廉的狂热、原始、自我鞭笞和堕落。他是一名在1940年代的墨西哥城中流连酒吧的外籍人士,这一场景在罗马的奇内奇塔影城重建,细节、规模以及怪异感都达到了《纽约提喻法》(Synecdoche, New York)中心灵景观的程度。
“一个能够看见和感受的人,怎么可能不悲伤?” 原作小说作者伯罗斯在去世前因心脏病发作去世时的最后日记中这样问道。他能够活到83岁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但这些话语对于这部非凡的影片而言揭示了重要意义:甚至比《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更甚,《酷儿》充满了因看见与感受到太多而产生的忧郁情绪,那种重塑人格感、改变心灵的爱情。

《荧屏在发光》
I Saw the TV Glow
导演:简·申布伦 Jane Schoenbrun
推荐榜单:美联社
烂番茄新鲜度:84%

申布伦因超低预算惊悚片《我们都要去世界博览会》(《世博会》,We're All Going to the World's Fair)成名。《世博会》用网络摄像头的孤独感和网络都市传说的表演性危险,构建了一幅互联网时代屏幕与身份之间潜在矛盾关系的幽灵般画卷,是一部罕见的跨性别成长电影,体现自我认知的恐惧与可能性。
《荧屏在发光》是《世博会》的惊艳续作,另一部更加直接探索媒体在自我揭示中所扮演角色的跨性别沉思之作。它保留了前作的诱人恐惧感,同时在更大规模的探索中深化了发现的伤痕。如果说《世博会》是动态性别焦虑的360p快照,那么《荧屏在发光》就是一幅超现实分辨率的亲密风景图,如同一场反复出现的梦境。
《荧屏在发光》结合了格雷格·阿拉基(Gregg Araki)电影的酷儿激进性与格雷戈里·克鲁德森(Gregory Crewdson)摄影作品的醉人质感。这让申布伦在从边缘艺术家跃升为作者导演的过程中保持了自身艺术的完整性。

《安诺拉》
Anora
导演:肖恩·贝克 Sean Baker
推荐榜单:IndieWire
烂番茄新鲜度:95%

安诺拉是一个性格外向的23岁俄裔美国脱衣舞娘。她更喜欢别人叫她“阿妮”。阿妮与姐姐一起住在布莱顿海滩的一间小房子里。伊万是一个21岁的“富二代”。他的父亲是莫斯科的一位亿万富翁。他暂住在布鲁克林郊区父亲奢华的“可卡因豪宅”里,每次来纽约时,他都希望能永远住在那里。
也许有人能拍出一个轻松欢快的浪漫喜剧,讲述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年轻人在一次艳舞中相遇,并在伊万花了15000美元雇阿妮当他为期一周的“女朋友”后,爱上了彼此。但肖恩·贝克显然完全不感兴趣于那样的故事。
《安诺拉》在两个多小时的片长里犀利而辛辣地嘲讽,直至影片难以忘怀的最终场景,现实无情地降临时才收束。这部电影几乎与浪漫无关,而是集中探讨了现代好莱坞几乎不会尝试描绘的、关于工人阶级的心碎故事。这种心碎被主演米奇·麦迪森(Mikey Madison)极具力量的演绎藏匿于表象之下。到电影结尾时,连她的名字都变成了一个公开的伤口:她的民族渊源成了她实现个人梦想、或者她所幻想潜力的障碍。

《绿色边境》
Green Border
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 Agnieszka Holland
推荐榜单:《时代》杂志
烂番茄新鲜度:93%

《绿色边境》是一部情感炽烈、直击心灵的作品。导演霍兰聚焦欧洲移民危机,展现了一家叙利亚家庭试图穿越波兰-白俄罗斯边境的挣扎。作为波兰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霍兰的职业生涯跨越多种类型作品,从讲述大屠杀的电影到《火线》(The Wire)和《忧愁河上桥》(Treme)的电视剧集,再到青年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饰演的亚瑟·兰波的浪漫故事。而在《绿色边境》中,她延续了其作品中一贯的道德紧迫感和社会批判意识,为观众带来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视觉体验。
影片以黑白色调贯穿始终,从视觉上强化了故事的灰暗与对立。它以多个视角展开叙事,既描绘了移民们的挣扎,又深入刻画了边境守卫与活动人士的内心冲突。这种多线叙事方式不仅突出了移民危机的复杂性,还揭示了个体在政治博弈中的无助与力量。
故事的开篇关注叙利亚的巴希尔一家:父母、祖父与三个孩子,以及一位孤身上路的阿富汗女性蕾拉。通过他们的视角,观众进入这个名为“排除区”的边境地带——一片人烟稀少却危机四伏的土地。霍兰的镜头灵活游走于角色之间,将他们的恐惧、不安和希望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然而,影片没有停留在单一家庭的命运上。第二章引入了波兰边境守卫扬,他被上级告知,“这些移民不是人,他们是普京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的武器。”这一视角展示了在国家安全名义下,人性如何被剥夺,移民如何被工具化。

《政变的配乐》
Soundtrack to a Coup d’Etat 
导演:约翰·格蒙佩雷兹 Johan Grimonprez
推荐榜单:《洛杉矶时报》
烂番茄新鲜度:98%

《政变的配乐》、是一部激情洋溢、节奏明快的纪录片,探讨了刚果首任总理帕特里斯·卢蒙巴(Patrice Lumumba)的暗杀事件。这部由约翰·格里蒙普雷兹执导的纪录片编织出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网络,巧妙地运用电影的各种元素,将这个故事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不仅是一部讲述故事的纪录片,更是一部纯粹的电影作品。通过充满韵律感的声音和影像,以及这些元素的巧妙交织,《政变的配乐》不仅仅在内容上充满力量,也在形式上令人赞叹。影片通过档案影像、历史文本、领导人回忆录,以及1960年爵士乐专辑《We Insist! Freedom Now Suite》的演绎,将那个时代的历史碎片汇集成一部浸透真实与紧迫感的历史论文。
影片穿插了苏联总理赫鲁晓夫访美期间抨击美国种族主义的画面,展现了新独立国家在联合国形成的投票集团,以及美国通过爵士乐偶像如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尼娜·西蒙(Nina Simone)、杜克·艾灵顿(Duke Ellington)等人推广软实力的同时,却在国内继续实行种族隔离的矛盾景象。

《唯一的家园》
No Other Land
导演:尤瓦尔·亚伯拉罕、巴塞尔·阿德拉、哈姆丹·比拉勒、拉谢尔·瑟尔
Yuval Abraham, Basel Adra, Hamdan Ballal, Rachel Szor
推荐榜单:英国《卫报》
烂番茄新鲜度:100%

巴塞尔·阿德拉出生在马萨费尔·亚塔(Masafer Yatta)。这是巴勒斯坦的一个小社区。他从未体验过没有被强行驱逐威胁的生活。然而,他对这些记忆的鲜活感也源于这样的事实:阿德拉从未经历过没有被拍摄记录的生活。为了保护自己,他和家人以及同村的人一直在用镜头记录下他们最为非人道的遭遇。那些影片被保存下来并共享,期望世界能见证他们的痛苦,并敦促以色列允许巴勒斯坦人过上和平的生活。在所有的困境面前,这份希望依然存在——不仅在马萨费尔·亚塔的幸存者之间,也通过《唯一的家园》这部令人愤慨的纪录片得以延续。
《唯一的家园》由阿德拉联合执导,详细呈现了以色列几十年来试图彻底抹去这个地区的努力。作为自去年10月哈马斯-以色列冲突爆发以来,首部有关巴勒斯坦被占领情况的影片,这部聚焦于殖民化、令人痛苦的影片,让当前的噩梦背景显得更加令人震撼。
目击就是人们对抗占领的最有效手段,因为占领者在被观察面前会退缩。这些影像已经存在,而且从未被如此简洁、有力和令人指责地汇聚成一个无可辩驳的论点。现在,只需要让它被看到。

《邪恶不存在》
悪は存在しない
导演:滨口龙介
推荐榜单: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
烂番茄新鲜度:90%
2024年,《邪恶不存在》这个标题本身就是一个大胆的声明。然而,事实证明,这部关于人类、自然以及人性关系的难以捉摸的生态诗篇,并不一定反映了这名日本导演的真正信念。
最初,这部轻柔起伏的影片甚至看似是一种呼吁同情的作品;故事背景设定在东京郊外一个田园诗般的村庄,聚焦于村民与试图在森林中建造豪华露营地的公司之间的纠葛。两方对立势力最终似乎找到了一种共同的立场。但这种和解只是一个幌子,为影片最后一幕更为黑暗的转折埋下伏笔。
《邪恶不存在》是一部节奏缓慢的电影,几乎没有什么顿悟或明确的答案。滨口对自然的敬意体现在他对村庄植被与动物的从容展现中,也体现在石桥英子的爵士风配乐中。这种音乐和电影本身一样,偶尔会突然爆发出令人震惊的暴力。这些集中表达了我们世界潜在的不和谐,以一种令人清晰难忘的方式,使得影片表面上宁静的冷杉林和理事会会议显得像是一种阴暗的掩饰。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Nu astepta prea mult de la sfârsitul lumii
导演:拉杜·裘德 Radu Jude
推荐榜单:《纽约时报》
烂番茄新鲜度:97%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是一部聚焦现代布加勒斯特零工经济阶层艰难处境的片段式电影。拉杜·裘德用他非凡的才华,将一连串的视觉笑点融入这部主题严肃的电影中。这像是裘德对瑞典黑色喜剧电影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Ruben Östlund)的罗马尼亚式回应:把幽默与社会正义议题巧妙地结合。在影片中,一名严重过劳的制片助理安吉的离谱经历逐渐累积,最终引向一个长达40分钟的单镜头高潮,将悲喜剧推向令人难以承受的辉煌境界。
观察一个国家的缺陷通常并不那么有趣。然而,与英国导演肯·洛奇(Ken Loach)近年来的“苦难主义”作品不同,裘德的《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正是因为他相信观众能够欣赏影片广阔的语调变化。裘德的剧本充满了精彩的人物刻画。片中没有刻板的反派,却充斥着拥有过多权力的愚蠢之人。这是一部来对自己想法充满信心的创作者的作品。他敢于对各种“幽灵化的笔杆子”抛出犀利的笑点,却毫不担心会模糊影片的意识形态清晰度。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iWeekly周末画报
遇见美好,洞见未来,我们的生活必须很风尚;星座不会差太多,福利必须送到位。iWeekly App官方号,世界公民的行动读本,时刻保持与世界连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