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程然在上海ZiWU誌屋举办全新个展“万物共感”。此次展览由艺术家杨福东担任策展人,围绕着程然的第三部长篇实验影像《L15a0》(2024)以及实验影像短片《EMPATHY》(2022),展开一系列篇章叙述,邀请观众进入变动不居的时空场域,开启一场跨越历史、日常、自我的超然对话。
同理为真,不变万物
步入“万物共感”的展览现场,数组霓虹装置闪烁于昏暗蜿蜒的展厅,串联起整体的空间叙事。“ESSENCE”、 “EFFECT”、“EMPATHY”三个词语轮替闪烁,似谜题也似谜底,指向影像作品《EMPATHY》的三个章节。
“EMPATHY”即“同理”,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感情。心理学家爱德华·铁钦纳最初在1909年创造了“empathy”一词并将其引入心理学领域;而在中国哲学中,千年前儒学便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同理”拥有的重要道德意义。《EMPATHY》的编剧大绵解释道:“同理之感念,往往因缺而生,并非单纯的情感反应,而是一种哲性的缺失与向往,由‘缺’勾连,亦由‘缺’共融,‘缺’在作品中首尾相连,形成了超旷的循环。”
作为中国新一代影像和跨媒介艺术家的代表,程然与他的马丁·戈雅生意始终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现场。正如策展人、艺术家杨福东对于此次展览的评价:
“看:时间变化,影像变化,未来变化,万物变化,程然变化……”
在杨福东的眼中,“变化”或许是程然数十年艺术实践中的质感:“我觉得一个艺术家的质感来自精神、思维和随着时间流逝的不断思考。”创作于2022年的实验影像作品《EMPATHY》对程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改变,这是他第一次尝试如何创造新的空间、时间和语义。
“大家总认为实验艺术会非常吵闹暴躁或极端,它改变了我很多状态,也是我第一次思考如何进入真正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待‘露水’。在拍摄《EMPATHY》时,我们只有很少的团队,而且所有的东西都非常渺小:有些是用显微镜微距拍的灰尘,用一滴显影液滴在显微镜上。因此当你在影片中看到宏大的山川、闪电等各种奇异景观,实际上是由非常微观的物质显现的——这也是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概念,即‘见微知著’。”
“万物共感”展览现场
连廊处,展览用《离骚》中耳熟能详的诗句化解了观众面对“L15a0”这个名称时产生的疑问,至此甚至会心一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非上下而求索”。
“万物共感”展览现场
“非”字从昏暗中亮起,仅仅一字之差,这是《L15a0》之中修改最少也是最重要的句子。这是否是一种回顾历史之时的反叛姿态?程然认为,“将”“非”与否,二者都是一种积极的姿态。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它不是完全对立的状态,你可以在“将”和“非”之间找到诗意的部分,这是我们在是非之间的片刻思考,而非选择“是”或“不是”。
“万物共感”展览现场
霓虹之外,展览中还呈现着剧本书法、诗歌、字幕……“文本”在此次展览与影像、空间发生着反复的对话;但与此同时这些文本又是难以解读的。程然解释道:“我认为这可能是实验影像和电影的区别。我们过于期待理解、明白一个事物、景象或者影像,实际上很多东西无法说清楚,这也是艺术带来的启发。它们之间似有似无的联系,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即使通过这些文字,你只能看懂一个字词,或者可以看到字的样式美感、画面颜色之间的协调,也许这就是一种理解。”
在程然过往的作品中,他更多地使用简单的白话与旁白对话,“那种语言对话模式来自于现代生活和社会,更多地受到当时电影字幕翻译的影响。在这场展览中的文字表达,对我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改变。我希望以新的方式说话,通过影像传递另一个视角的创造力。”
吾非上下而求索
对于《L15a0》的构思始于2017年,最终这部长达1小时05分44秒的实验影像前后花费了七年的时间。面对这样漫长的创作周期,程然却认为《L15a0》花费的时间非常短,“只是在七年前的第一天完成了这件事情,七年后的最后一天才完成拍摄”。
时代回转中,对于《离骚》的解读从未穷尽。而程然似乎想要在作品中表达一种恒定不变的东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跨越时空,以期不断靠近屈原在落笔时刻的心境。
“万物共感”展览现场
程然认为,无论是影像、艺术、文学还是诗歌,所有的作品都在表达非常基础的情绪和情感:“浅显而言,我们不愿意面对一些基础情绪。千百年来的艺术家始终在表达相同的命题,无非是通过各自的语言,但这样的命题始终没有任何明确的答案——这也是我的一种追寻,是在《L15a0》这件作品中想要体现的东西。”
“万物共感”展览现场
《L15a0》剧本全文1100字,由人工智能与写作者的折叠式交互生成,以楚辞的结构拟化出似是而非的乱码,也是对流放与孤独的新的复写。剧本长卷则邀请艺术家陈量书写。
“万物共感”展览现场
《离骚》打动了程然作为艺术家的直觉感受,诗中用大量的篇章描述自己的离愁,同时用非常华丽的词汇描写幻想、香草美人和植物,“我感受到它与许多前卫作品,甚至是不同时代和国家的作品之间都有非常强烈的共鸣、共感。”
英国电影导演贾曼(Derek Jarman)在他的日记《现代自然》中,讲述了患病晚期在邓杰内斯海边小屋的花园里度过的时光。日记中不仅有关于植物和花草的丰富知识,还有对童年往事和校园生活的回顾。程然非常喜欢这本日记,贾曼为自己建造的这座“希望之屋”带给他很多的启迪:“日记中并没有过多描述他的深刻思想,只是简要介绍今天种了什么花,明天看到了什么花,这些花如何的美丽……我认为许多思想都并非通过说教、而是通过如此平实的方法进行表达的。这也是古人所说的借物言志和借物喻人的思想。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描述一朵花,进而传达那个瞬间复杂的情绪和感觉”。
“万物共感”展览现场
复杂性是一种人的本能。程然将屈原在《离骚》中提及的离愁和复杂心绪,在《L15a0》中通过三位演员进行演绎:“人”的本体是非常真实、纠结、忧郁的状态,而“魂”的视角则更加超脱、置身事外、洒脱和舒展;“神”的视角更加仪式化和庄严。程然说:“我认为每个人的复杂性都来自状态的结合。他们的人格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状态,例如白天和晚上完全不同。只是在现实中,人的复杂性会被不断削减,变成统一和一致的状态。”无论是塑造作品中的角色,亦或是作为一个现实中生活的人,程然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种“混合状态”,保持反叛和距离感,接纳瑕疵和缺点,因为“艺术家真正的灵感来自于他的缺点,这正是每个人复杂性的来源。”
INTERVIEW WITH
艺术家程然
如何理解展览标题中的“共感”?
这个标题来自于此次展览中的两件作品《同理》和《L15a0》,一个是关于“物”,另一个则关于“人”。它们都是在2022年到2023年期间拍摄的,我发现无论是拍摄人还是物,所体现出的想法都比较一致,它们有共同的通感,即怎么样去看待人和事物,这两部作品之间是有共融。
那段时期我在做马丁·戈雅生意的时候花费了很多时间,想开始重新拍摄一些作品,我也从中获得了许多新的启发。不同于以前作品中更多来自于欧洲电影、好莱坞或者更加国际化的视角,我认为“共感”、“同理”这样的想法更多来自内在的自我文化属性和理解,因此它与先前的创作是完全不同的。
此次展览呈现的两组作品会成为你未来长期创作上的转向吗?
我认为这并非转向,而是更接近于在不同阶段思考的视角或者目标。例如《L15a0》中对中国第一首浪漫主义诗歌的重新诠释,再到《同理》这部电影基于许多传统视角下的现代化方式的拍摄。它在近期都会是我的主要创作方向:更加以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先锋艺术视角。我认为这二者并非对立,传统文化在当时也是先锋文化。所以他们之间的融会贯通与两个作品所传递的“万物共感”其实是同样的道理,是关于时间不断在变,人和思想在变,以及文化到底如何转变与回转……
千百年来,人们不断试图理解屈原和他的作品,而你认为这些解读似乎并未穷尽。为什么要用AI生成难以理解的文本?
我们明显感觉到时代的变化已经不再是用十年或者百年的时长去更迭了。世界每天甚至每一秒钟都在变,这会给每个人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困惑。面对非常多的信息产生,网络和人工智能冲击着所有的一切。因此,我无法避免尝试去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以及它可以帮助我做什么,作为艺术家应该如何运用这种形式进行工作——不过实际上我还尚未发现它具有非常好的创造力。
“万物共感”展览现场
我很好奇你如何让AI学会写出《离骚》的感觉?
如果你仅仅要求AI去按照楚辞的方式进行写作,那它实际上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AI对此无法理解,这恰恰是有趣的地方,即便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古文中这些言简意赅的词句之间的关联和妙处。这两部作品的编剧大绵,她本身也是一个古典武侠小说作家,所以对古文有非常强烈的理解力和自己的判断。我和我的团队在用AI创作时,设定好特定的关键词和白话剧情交给AI,然后给它非常严格的限定条件与楚辞结构对应。将AI作为框架重组和流程反馈的对象,大绵据此进行统筹调性地再书写。当AI返回给我们时,实际上这些句子是不可读的,而我们也给了AI似是而非的回应来继续这段人机的对话。如果换一种方式去看待,古代创造的不可阅读的东西和现代创造的不可阅读的东西,也许他们之间可以产生交流,这是一个很艺术家视角的逻辑判断。
“万物共感”展览现场
这次展览邀请杨福东老师作为策展人的契机是什么?
之所以邀请杨福东老师做本次个展的策展人,是因为我曾经在20年前为他的影像作品《竹林七贤》担任过演员,饰演了里面唯一的知识分子——因为我戴眼镜,所以在里面演了五年。当时我并不清楚什么是知识分子,或者他的作品在当时到底在表达什么。因为他非常实验和前卫,拍摄时并没有剧本,所以每天我都坐在那里等,所有人都坐在那里等,充满了困惑。我在很多年后才真正理解他的作品,他拍摄的就是你不知道在干什么、有很多想法却不知道往哪儿用的这种状态。我认为知识分子往往不是口若悬河、无所不知的状态,恰恰是因为他们有所不知,所以才有探索这个世界的想法,包括屈原也是如此。
程然:万物共感
策展人:杨福东
助理策展人:陈迅超
展览时间:2024年12月12日-2025年2月16日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7号楼ZiWU Gallery
主办:ZiWU誌屋
特别支持:同理轩美术馆
编辑、采访、撰文:子秋
摄影:三水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ZiWU誌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