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且吉兮,据说是“安吉”这个名字的由来。我今年42岁,在安吉县城开了个小公司,老家在余村,父母在家里开了一个农家乐,每天辛苦却快乐地忙碌着。
余村,是个面积约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0余人的村子。这里三面青山环绕、小溪穿村而过、公路宽阔平整、民居错落有致,几乎每一处都是风景。可以说,我们更像生活在一个很大的生态景区里,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坐着旅游大巴来参观旅游的人。
但在我小时候,村里并不是这般模样。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开矿采石是我们村和临近几个村子的主业,整天砂石乱飞、空气都带着很大的粉尘味。直到2003—2005年期间,村里开始陆续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开始保护环境和修路。
村里的主干道叫余村大道,也叫山石线,山是指天荒坪山河集镇、石是指石灰窑,是余村村主要的外联通道,全长大概3.7公里。
早在2000年的时候,交通部门就把这条路列入公路改建计划,但进度较缓;2003年,开始对山石线实施“沙改油”工程,路面坑坑洼洼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直到2010年,余村大道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实施,起点入村段路基拓宽到12米、路面达到9米,在道路的两侧还增设了人行道和绿化廊道,实现了“路田分家、路宅分家”。与此同时,还对沿线房屋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
这一次的拓宽,对村里后面的全方位规划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现在村内所有道路和村庄的功能分布,全部都是以山石线为中轴,并向两侧辐射,形成了“三区一环”的格局。
没有了大车频繁进出,公路的路面不再那么容易损坏,也变得好走和安全很多。村里的环境随之也变美了,游客慕名而来,农家乐、漂流、采摘等项目应运而生,乡村旅游也在慢慢发展起来,我爸妈也是这个时候,决定发挥一下余热搞农家乐的,对于这个决定,我表示十分赞同。毕竟以绿色和生态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也在慢慢显现。
这一切,可以说是环境和交通所带来的,但余村人自己知道这些改变并非一蹴而就。多年以来,余村大道一直坚持以农村公路建设为主线,同时把环境优化的理念和举措贯穿到路域改善、山体复绿、村貌提升等各个方面。
从2010年起,镇里就邀请了专业团队对村域公路景观进行整体设计和包装。通过“路边三化”整治,建设全新样板路段,把美丽民居作为美丽公路路域环境的一部分——将庭院高高的水泥院墙推倒,用秋千、盆栽、喷泉等景致替代,实现了农村公路沿线风景再现,让路景相融。
2017年,又将公路两侧“五线杆”全部下地埋设,同时对道路沿线两侧的荒地、坡地全部进行绿化、彩化,并建成了56亩的“两山”公园作为村民和游客休憩的场所,沿路沿线环境提档升级。
路域环境跟生态环境一样,需要每个人的时刻爱护。为此,余村大道在道路养护上落实了“路长制”,把爱路护路理念写入村规民约,培养每一个村民“爱路护路”的意识。同时,让村民们直接参与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村级公路建设事项都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议表决,村民们还各自承包了房前屋后责任道路的保洁工作。
同时,村里专门成立了以村书记为站长、村主任为副站长的农村交通劝导服务站,对各种不文明的交通行为进行劝导和管理,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也为村民和游客们创造了更加清洁和优美的交通环境。
以余村为代表的安吉人对“路”的爱惜不仅于此。为了鼓励社会大众更加广泛地参与到懂路、爱路、护路的行动中来。2014年,安吉在全国率先创设“5·26爱路日”,2016年“5·26爱路日”成为法定日,变成全省乃至全国公路文化的特色与标志。
现在的余村,不仅是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也是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和浙江未来社区试点。一个小村子,一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
如果你来到余村游玩,这里的夜晚,并不像普通乡村那样——游客走了就一下子安静下来,而是依然聚集着人气和欢声笑语。从吃本地农家菜的饭店到设计感十足的咖啡店,还有不同风格的民宿……各家的招牌依次亮起。天气好的时候,门口的座位都坐满了游客。除了吃饭喝茶,还有不少文创体验、竹艺编织等项目。
从2021年起,我们的余村变大了——从余村出发,沿着余村大道,将周围的山河村、银坑村、横路村和马吉村串联在一起,以一个“发展共同体”的新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当沿途的美丽乡村、景区景点被串珠成链,成了别具一格又无比和谐的景观;原本的旅游集散中心,也从余村搬到了周边村子的中心区块,成为可以共享的“流量”……这个更大的余村,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不仅来旅游、来研学,还有不少年轻人留下来创业、追求自己心中的“乌托邦”。
在安吉,“四好农村路”让乡村更美,让美景成线,让生态更加和谐。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文字:麦田守望者
图片:中国交通报
编辑 | 郑雅璐
一审 | 郑怡萱
二审 | 徐丽婷
终审 | 翁津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