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因简历有“空窗期”导致求职被拒的话题引热议。
不少打工人表示感同身受,因为几个月的休息调整,竟成求职被拒的理由。不少求职者无奈喊话:“我们是有空窗期,不是有案底”。
但同时,也有部分职场人表示,自己从未被“空窗期”的焦虑裹挟,经过一段时间休整,归来仍是 offer 收割机。
可见空窗期并不可怕,关键是及时调整心态,提前做好应对,尤其做好以下这4点,化被动为主动,空窗期也可以成“增值期”。
摆正心态,大方展示“成长线”
面试之前,首先要自己摆正心态,正视自己的离职空窗期。
不要试图通过撒谎,或是调整时间来掩盖空窗期这件事情,因为雇主很容易通过查询社保记录及背景调查等方式揭穿。
一旦被发现造假,后果比空窗期本身更严重。
很多时候,阻碍我们拿offer的不是空窗期,而是我们自身的“空窗期羞耻症”,觉得自己有了空窗期,便会在HR面前抬不起头。
但比起空窗期,HR更关心的其实是你在空窗期具体做了哪些事,以此考察求职者的的胜任力和稳定性。
因此,面试时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大大方方介绍自己在空窗期的“成长线”,向面试官展示这段时间个人在与工作相关领域上的深耕和进步,主动扭转初印象。强调现在已调整就位,完全可以以100%的状态对待工作。
毕竟,任何人都会遇到不可控的突发情况,而能够处理好问题并从中淬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同样能获得面试官的认可与欣赏。
目标明确方能“对症下药”
俗话说得好:战士不打无准备之战,空窗期间,要学会提前为下一份工作提前布局。
在投递简历之前,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和未来规划,筛选适配度高的岗位。做好核心竞争力的背调对比,评估自己与目标之间差距,再去逐个击破自己的薄弱项。
另外,投递简历时,可根据每个岗位的不同要求,对简历进行不同侧重点的描述,避免“广撒网”式海投,而是准备不一样的简历版本来应对不同的职位,争取面试机会。
一般来说,面试官很难拒绝一个有明确职业规划的优秀员工入局,因为这样的员工即便出现空窗期,但因为拥有强大的内驱力和明确的成长目标,能够很快的投入到正常的工作节奏中。
通过提前筹备,循序渐进进行简历的完善,间接弱化掉“空窗期”的劣势,帮助自己从空窗期中走出,找到属于自己的求职节奏。
提升自身价值才是“硬通货”
面试过程中,HR和应聘者其实是“双向选择”的过程。
通常来说,求职过程中被“筛选”掉的求职者,往往是专业程度低,可替代性强的求职类型。
而真正有实力的职场人,不论在哪一阶段都不会停止充电学习,随时随地都有强大的专业能力背书,这样的人不管空窗期多长,都永远不缺市场。
我有一位小语种专业的朋友,在一次病休后,选择辞职旅居调整状态,一年后重归职场。
求职前夕,她把过去一年的所有成长都罗列出来,写入自己的简历里:
考取到相关职业资格证,和最高等级语言证明,专业实力强悍。与此同时,她还独立搭建和运营个人IP账号,进行相关语种的分享和授课,积累了5w多粉丝。
最后成功入职当地顶尖的机构,反倒让间隔年扶起更高的青云志,劣势成为优势。
可见,真正有底气的职场人,从不惧怕“职场间隔年”。因为他们深知,即便没有在固定岗位上,也能靠“持续充电”,打造出亮眼的成长履历。
甚至有时候,空窗期里的亮眼经历比平庸完整的工作经历更能吸引HR的眼球。
角色转换成创业视角“填平空缺”
对于空窗期,微博上一位叫@投行宝妈漂英伦的HR网友,讲述的一段面试经历让我印象深刻。
求职者是位大叔,从他的简历看,十来年一直在一家欧洲银行工作。而从去年4月份至今,却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任职。
关于这段职业转变,对方说得很隐晦。后来才发现,这位求职者担心空窗期过长对自己求职不利,就尝试自己建立网站并创办公司,给自己的成长履历披上一件“创业者”的外衣。
这样的角色转变,让网友觉得眼前一亮,感叹不失为一种空窗期的新视角。
巧妙利用创业的方式,填平了职场空窗期这一空缺。
还是回到最初的话题,与其说 HR 在意空窗期,不如说 HR 更在意求职者在空窗期都做了什么事情,以此来判断求职者的竞争力是不是足够强。
与其浑浑噩噩等待天降好运,不如自己提前布局,去抓住一切有可能的机会。
工作可以有“空窗期”,但成长不能有“停滞键”,当你积极行动起来了,反而就不会为此而感觉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