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高才通人才就業不順,有人失望離港

文摘   2024-12-15 13:31   广东  
香港文匯報訊

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去年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透過高才通簽註抵港人士中54%已就業,即近半未就業。多名資深人力資源學者及專家認為,有關情況與目前經濟大環境不景有關,政府已完成了「引進來」的目標,下一步是「留得住」。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創會會長、立法會議員尚海龍認為,長遠而言特區政府應改變政策重點,從吸引求職轉為吸引創業,「香港總崗位數目並不如想像般多,行業也未必匹配。政府應鼓勵人才創業,孵化優質企業。」他建議特區政府以跨部門方式制訂人才創業策略,增加財庫局、商經局的參與,同時與內地大型企業加強合作,以「研發飛地」模式,在港設立研發中心,滿足人才駐港、服務內地的兩大需求場景。


有立法會議員認為,長遠而言特區政府應改變政策重點,從吸引求職轉為吸引創業,建議特區政府以跨部門方式制訂人才創業策略,增加財庫局、商經局的參與。圖為中環鬧市。資料圖片


尚海龍日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引用立法會一份文件表示,人才辦已經與不同企業、互聯網招聘中介等機構進行了一系列合作,合共為來港高端人才提供約5,000個工作機會,但數量與已獲批的約9萬名高才相比,顯得杯水車薪。


「香港社會的就業崗位存量有限,每月新增的約8,000個就業崗位很難滿足大量高端人才需求。同時,香港行業門類相對狹窄,遠遠沒有達到三百六十行的程度,有人在找工作,也有工作在招人,能否匹配也是一個問題。」他舉例,有高才在內地從事新能源電動車的車體設計工作,來港後因缺乏相關產業,改為從事廣告海報設計;有氫能源專家求職無門,幾經友人介紹游說,才有本地企業認識到香港未來發展氫能的潛能,為其特設研發崗位。


建議兩地增合作 設「研發飛地」

綜合大量人才來港後的境遇,尚海龍認為,未來香港引進人才的政策重點應逐步轉向「招引創業人才」,建議特區政府跨部門多管齊下支持高端人才創業、就業,包括將財庫局、商經局等納入統籌機制,更好地對接高端人才的資金來港訴求、投資興業計劃等。「勞福局以往主要面向勞工階層、家庭傭工等,現時政策已經突破很多慣性,擴闊至不同收入階層人士,但搶人才並不是勞福局一個部門的事,我們需要創科、金融等界別的人才,也需要相關部門參與。」


尚海龍又建議特區政府充分利用發展北部都會區的機遇,加強與廣東省各地區科技部門聯絡,爭取與內地重點企業合作,在河套區港深創科園、新田科技城等設立「研發飛地」。


圖為香港北部都會區的新田一帶的用地資料圖。中新社資料圖片


香港浸會大學管理、市場及資訊系統學系教學顧問葉偉光坦言,專業服務互認、關卡設置等對人才流動的影響,「目前在很多專業領域,香港和內地的資格互認機制還有待完善,一些中資企業有開拓海外業務的需求,希望以香港作為中轉站,但由於從業資格問題,相關人才無法順利來港。」他建議這些行業應進一步促進兩地專業資格互認,以吸引更多的人才來港,並輻射到東南亞、中東和非洲地區。


學者冀為僱用高才企業提供稅務優惠

他又建議,特區政府可於短期內向僱用高才、優才的企業提供稅務優惠,「例如機構招聘來港高端人才,薪酬達到某個水平,可獲稅務寬免。稅務政策是很靈活的,每年都會檢視,現時經濟放緩的情況下推出(稅務寬免)措施,未來經濟好了,再收回,兩手準備。」


葉偉光並認為,不少高端人才的配偶同樣是高學歷人士,有所專長,若主申人就業或創業不順,受養人卻在港發展良好,可酌情以家庭整體情況作為續簽考量。



首批高才簽註陸續到期 入境處將延長申請期限


特區政府2022年底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定位是快速招攬高收入及畢業於合資格頂尖大學的高端人才。該計劃下的A類人才,首個簽註期限為3年,B及C類人才首個則為兩年。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發言人向香港文匯報表示,首個簽註期限讓他們有合理時間認識香港及評估留港發展的意向和機會,局方預期今年第四季起首批獲批的高才通人才簽註會陸續到期,入境事務處已提前做好部署,包括延長續簽申請期限,以應付需求。高才通計劃人才是否可以獲得續簽,取決於其自身條件。香港入境處會按續簽的條件及要求,嚴格審批每宗續簽申請,確保只有符合續簽要求的人才方可留港。


對人才來港後就業及社區支援,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發言人日前向香港文匯報表示,人才辦會致力為他們搭建平台和編織支援網絡,並聯繫各相關行業的合作夥伴,攜手協助人才掌握在香港工作及生活的全方位實用資訊,讓他們在初到香港時得到最適切的支援。


人才辦:已辦8場招聘會逾28萬人參加

為協助人才成功在港就業,人才辦今年已舉辦及協辦8場線上線下招聘會,邀請超過1,400位僱主參與,吸引超過28萬人才參加。明年,人才辦會繼續擴大合作夥伴網絡,與業界及僱主團體合辦不少於12場線上線下招聘會,讓僱主與人才進行直接交流和職業配對。


同時,人才辦網站每日實時展示超過5,100個優質招聘崗位,讓人才了解市場空缺、僱主招聘要求等情況,人才可透過網站直接申請職位。人才亦可經由網站提出與就業相關的查詢。


人才辦亦已聯同合作夥伴舉行9次求職、就業或創業相關的主題研討會,包括邀請合作夥伴分享香港不同行業的就業情況、求職技巧、職場文化及創業須知等,除了提供實用的就業及創業資訊外,參加者可與講者直接交流,了解職場上的實際經驗和心得。人才辦將繼續推出更多就業或創業主題研討會,協助人才掌握職場最新情況。


目前,在人才辦約80家指定合作夥伴中,20家與就業支援相關的,既為人才提供求職面試的建議及技巧,同時會根據求職人才的背景及需要,提供個人化的網上職業配對服務,協助他們在港找到合適的工作。


今年4月起辦粵語課助融港

因應不少來港人才渴望學習廣東話,人才辦於今年4月起舉辦廣東話體驗班,教授廣東話的基礎理論及日常用語,藉模擬對答讓學員掌握廣東話應用。由於反應熱烈,人才辦推出廣東話深造班,讓學員圍繞不同情景的生活主題,生動地學習廣東話的地道用法。人才辦繼續推出有關課程,未來亦會研究舉辦針對非中文母語海外人才的廣東話學習活動。


圖為人才辦為抵港人才舉辦粵語體驗課。資料圖片


為加強來港人才融入社區及拓展社交網絡,建立對香港的歸屬感,在香港落地生根,人才辦又推出「人才義工計劃」,聯繫不同團體和組織,為人才提供多元化義工機會,鼓勵有志貢獻社會的人才按才華和興趣發揮所長,既加深他們對社區的認識,加強與本地市民和其他人才的溝通,拓展他們的社交網絡,也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士或單位得到關懷及支援,締造共融的社會,如全運會香港賽區義工招募,就有數百名來港人才報名參加。


人力顧問:應提高輸入標準免人才錯配


資深人力資源顧問周綺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特區政府通過各類人才計劃輸入十多萬高端人才後,並未引致香港失業率出現變化,仍然保持幾乎全民就業,顯示這批輸入人才主要填補了港人移居外地後留下的高端職業空缺,助益香港發展,未有影響本地居民就業機會。對部分高端人才一時未能覓職,或從事不符合本身專業的工作,她建議特區政府優化計劃,減少人才錯配情況。


「輸入的人才主要來自內地,大部分是曾在海外留學或工作過的內地精英,顯示香港對內地精英很具吸引力。這些輸才計劃,填補了香港需要的高端人才空缺之餘,亦開發了一個供港高端人才源泉,一舉兩得,值得繼續維持下去。」周綺萍說。


她分析,這些人才來港後收入主要跟隨香港市場水平,「很視乎各個行業及個人資歷的薪酬水平,由年薪數百萬元到三四十萬元都有。由於香港真的缺這些人才,因此不會壓低他們的薪酬。但同時由於經濟欠佳,也不會提供高於市場水平的薪酬,因此對香港整體薪酬水平沒有太大影響。」


部分輸入專才反映來香港難以覓職,要被迫從事普通工作或一些不需要原有專才的行業如保險業等,部分人甚至失望地返回內地。周綺萍認為,這是由於特區政府一開始對人才計劃欠缺信心,加上周邊國家和地區都在搶奪高端人才,導致部分不符合本地市場需要的專才來港後找不到理想工作,「這其實是人力資源的浪費,既沒有為香港輸入更需要的專才,又令這些找不到工作的專才對香港失去信心,離開香港。」


「既然人才輸入計劃那麼受歡迎,申請人數眾多,政府是有條件優化各類人才計劃,提高標準,減少人才錯配。」周綺萍表示,現在輸入的人才有些年薪達200萬元以上的,這些人來港相當部分是來創業,人才計劃應提供更多支援,協助成功創業。第二類是在百強高等學府畢業,有數年工作經驗,這類錯配情況最多。特區政府應細分香港所需要的專才,提高輸入標準,以及提供更多香港相關行業資訊,令獲批人士更快捷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


料未來創科醫療人才缺口較大

周綺萍預計下一步輸入的人才會以高科技和醫療領域為主,「政府規劃是大力發展創科和醫療相關行業,人才缺口很大。而香港本地培養的專才數量十分有限。政府應更積極主動引入這兩類專才,內地相關精英亦可藉此機會考慮選擇來香港發展。」


記者:唐文、王僖、文森

報紙編輯:鄧逸明

網絡編輯:沈雁玲

香港文匯報
香港文匯報是一份面向香港社會各界的綜合性主流大報,自一九四八年創刊以來,以愛國愛港為宗旨,堅持「文以載道、匯則興邦」的理念和「包容、合作、創新、拓展」的準則,其權威性得到香港社會各界的肯定和認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