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为何出不了状元?

文摘   历史   2024-09-20 09:41   甘肃  

揭开甘肃1300多年未出状元之谜


  每一个到过武威文庙的人都知道,武威文庙的正门是不开的,因为没有出过状元。据说文庙的正门是专门为迎接状元而开的。按照这一说法,过去在甘肃所有的文庙正门都不能打开,因为甘肃从来没有出过一个状元。

      


     的确,从科举制度设立到1905年废止,甘肃先后走出过775位进士,但是没有一位进士能够夺得状元而归,这不能不说是甘肃的一个遗憾。为什么在1300多年的科考岁月中,甘肃没有状元呢?


  A 秦霖熙与状元失之交臂


  尽管甘肃没有出过文状元,但是甘肃在清代却出过三位武状元,不过他们的籍贯都在今天的宁夏,因而还不能算作是甘肃的状元。

         但是在民间传说中有一位甘肃学子,差一点考中状元,他就是光绪五年的进士秦霖熙。



      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期间,看到当时陕甘合闱而试,由于路途遥远,甘肃学生考试非常不便,就在萃英门内修建了甘肃举院,奏准朝廷陕甘分试。秦霖熙就是在甘肃举院中考中的举人。

       后来他到北京参加会试,以出众的才学,考上了进士,又参加了保和殿的殿试。当时主考官知道秦霖熙才华出众,加之左宗棠主持陕甘政局,甘肃举院又是左宗棠所修。朝廷试图让甘肃人考中状元,为左宗棠培育人才增辉,当时就叮嘱秦霖熙最后一位交卷。

      由于太和殿内光线不好,秦霖熙点燃随身所带的蜡烛,观看试卷。结果蜡烛倒了,污染了试卷,犯了科场规矩。最后只好拿着卷子退了出来,甘肃也就失去了一个能够考中状元的机会。后来这个秦霖熙一直研究医学,走上了“不为良相愿为良臣”的人生道。


  B 他们距状元只有一步之遥


  科举制度在举人们考中的名次中共分三类,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三甲”。其中一甲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谏是明代正统七年在北京会试后的殿试中夺得一甲第三名,就是人们所说的探花。明代甘肃平凉的赵时春,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高中会元,距离状元也只有一步之遥。洪武年间的景清,是甘肃正宁县籍。洪武二十七年榜眼,距状元哟半步之遥。



       兰州人都知道,在省政府斜对面有个“黄家园”,这个地方曾经是“探花”黄谏居住过的地方。

       黄谏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而且曾多次代表明朝政府出访越南等地,写下了诸多关于外交礼仪方面的著作。可惜的是,后来,黄谏因事被贬,在广州担任府判。。

        黄谏在广州讲学兴文,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声望,当时广州的许多读书人都是他的追随者。

        他曾经写过一篇《广州水记》,将广州城内的泉、井、涧的水质分为十等,在《广州水记中》将广州城内的九眼井评为最佳。至今这个评品标准依然是广州人评价水质的基本标准之一。

  赵时春更是明代大才子,同状元唐顺之、宰相徐阶往来密切。他的墓志就有徐阶所写。


C 书院虽多而状元无


  随着唐朝后期的衰落,封建社会也走过了它的顶峰时期,中国的统治中心也逐渐向东、向南迁移。今天让人们引以自豪的丝绸之路,也伴随着海洋交通的发达,逐渐走向没落。



       尽管甘肃的经济逐渐趋于落后,但是甘肃人依然在兴办书院发展地方教育。从现存的资料来看,整个清代甘肃共计兴建了105所书院,这些书院分布在全省各个地区,为推进地方文化发展、培养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榆中青城可以说是甘肃出进士比较多的地方。从明代以来,先后有10名进士、1名皇榜翰林、举人29人、孝廉方正10人、贡生82人,其他的文人难以计数。青城至今还保存着悬挂有进士匾额的祠堂,保存着兴建于道光年间的青城书院。

       兰州城区以前的四个书院,现在大部分都消失在城市的拆迁中了,只有搬迁到雁滩公园里的五泉书院,让我们依稀知道兰州曾经有过书院。

       在古代书院是私学,它的经费来源比较复杂。有些书院是政府资助的,有些是依靠土地出租的租金,也有些书院是商人投资的,商人为学子们求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学子们则在高中后,给予商人各种支持。



      甘肃最早兴办书院的首推静宁的陇干书院,约建于明朝成化年间,其次为陇西崇羲书院、渭源渭川书院,皆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明清时代甘肃版图包括今宁夏、青海,因而最迟建立的书院当为光绪十七年(1891年)创建的平凉府固原县(今宁夏固原县)五原书院。实际上,在明清众多的书院中最为著名的是兰山书院。

       首先,经济的没落,必定会导致文化的衰落。陇右学术也由于经济的滞后而逐渐趋于平庸,没有出现过大师级人物。尽管许多甘肃学者才华出众,但是缺少一个全面展示的舞台,因此陇右学术根本无法同江浙一带相比。江西婺源一个县,科举时代出的进士数量,就相当于甘肃全省。可见,差距是多么的巨大。



     其次,甘肃距离京师路途遥远,地方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也没有出过高级别的的官员,从而导致甘肃学子在整体上缺乏竞争力。这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在中国1300年的科举制度史上,没有甘肃状元出场。

       但是无论有没有状元,大批甘肃学者为培养人才、总结地方文化所作出的努力是不应该忘记的。

      甘肃的莘莘学子为创造和弘扬陇右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在文学创作、典籍的整理研究、学术的传播与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王文元于2005年秋)


兰州老王原创作品,非书面经授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



    各位朋友:您的学识、见闻、经历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字,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史地:与西北历史、地理有关的新观点新发现;

       文学: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1. 收藏:藏品故事、藏品研究、真伪识别;

  2. 艺术:书画、摄影、雕刻等的创作体会及作品,各种图书的推荐及评论

  3. 寻根:家族、家谱有关的种种资料

  4. 体验:各种体验类文章,如登山、饮食、手工、养殖等等

        您可以留言,也可电话告知,也可发邮件。邮箱:358030614@qq.com




陇史荟

著名文史学者王文元(兰州老王)



讲兰州故事 | 探丝路风情

解西部地理 | 每天都有哦







陇史荟
王文元讲陇史:在这里读懂甘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