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四届华东六省一市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好课共赏
第二日·课例展示
观摩好课 同研共思
第二十四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课堂观摩第二日的活动于12月12日继续开展。本日的活动分上午场和下午场两个半天推进,上午场围绕“统计与概率”内容展开,下午场主要围绕“图形与几何”内容展开。
上午场:精彩纷呈·观好课
上午场,由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小学数学教研员宋华良老师主持,由山东的王晓萍老师展示《可能性》以及由江西的黄斌老师和福建的谢作梁老师围绕《折线统计图》这一内容进行同课异构,三个课例展示后由江苏省小学数学教研员郭庆松老师引领交流。
王晓萍
《可能性》
王晓萍老师执教的《可能性》,组织学生经历多次摸球试验,初次摸球引导学生了解简单的随机现象,定性描述随机现象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判断,并尝试直观表征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再次摸球,王老师引导学生感知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但只要有足够多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在不确定的基础上体会统计的规律性,引导学生感悟数据的随机性,发展数据意识。后续抽奖方案的设计和“赌徒谬误”故事的探究也促使学生在应用中进一步体会随机性。
黄 斌
《折线统计图》
黄斌老师执教的《折线统计图》,直观表达身高数据,唤醒学生对条形统计图能直观表示数量多少及变化特点的认识,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在统计图中表示豆豆身高变化的过程中,逐步梳理折线统计图,体验折线统计图在数据表达中的特点,在两种统计图的比较中体会折线统计图在描述单一事物数量变化时更简洁直观。应用环节,黄老师带领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感知折线统计图中趋势的变化,通过分析读懂数据的变化趋势并做出合理的预测,针对结果做出合情合理的决策,让分析数据能力的核心素养生根发芽。
谢作梁
《折线统计图》
谢作梁老师执教的《折线统计图》,以“看门见山”的形式直接出示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对研究内容“折线统计图”提出心中的疑问,并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解决困惑,并以“关键词”的形式在集体中交流自己的发现,充分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并在两种统计图的比较中凸显折线统计图在数据变化趋势表达中的直观优势,并进一步利用“预测华为手机销量变化”的任务引导学生用整体的眼光观察折线统计图,并根据数据的变化情况做出简单的分析和判断,发展数据意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科技事业发展成果的民族自豪感。
上午场:畅所欲言·谈想法
互动交流
交流伊始,郭庆松老师对三位老师敢于尝试统计领域内容表示了赞扬。接着,郭老师围绕两个内容的教学难点与三位老师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可能性内容中概率问题的教学分为对未发生事情的预测和获得事件发生规律后的预测;如折线统计图内容中统计图这一工具的教学价值的取舍;统计图是让学生自主构造还是直接呈现解读两种处理方式的选择;以及在两个内容教学中数据意识的培养该如何落实。
此外,郭老师分享了他的观课启发,他认为,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准备的深入思考,统计与概率的学习方式可以适当向综合实践学习模式转变。同时,他指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探寻更加合适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度地卷入,从而实现每个学生素养的发展。
下午场:精彩纷呈·观好课
下午场,由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小学数学教研员徐丹红老师主持,由上海的吴慧波老师展示《数学广场幻方(二)》,江西的高思思老师展示《面积》,以及由江苏的申思老师和安徽的鲍畅老师围绕《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内容进行同课异构,四个课例展示后由上海市小学数学教研员章敏老师引领交流。
吴慧波
《数学广场幻方(二)》
吴慧波老师执教的《数学广场幻方(二)》,从龟背上的洛书引出幻方(九宫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验证,初步感知幻方的特征,发现行、列、对角线上数之和相等的规律,并借助建构“1~9”幻方的大任务,引导学生在观察、尝试、调整、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幻方,学会确定中心数的方法,明白“单数为什么不能在角上”的道理,在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和模型意识,同时也为数感的发展积累了学习经验。
高思思
《面积》
高思思老师执教的《面积》,以小蚂蚁搬家的绘本故事串联教学,通过“拖地”任务,引导学生在看一看、涂一涂、摸一摸等多重体验活动中,深化对面的认识。借助“给卧室买地毯”的学习任务,经历用多种非标准单位测量面积的学习过程,体会用小面测量大面的度量过程,从而揭示面积概念,同时也初步渗透了测量单位优化的思想,并通过多样化的比较和描述面积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是“单位”个数的累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面积概念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逐步体会到度量的本质,量感也得到了发展。
申 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申思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以“怎样走最近”问题引入,结合生活经验,感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并提出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猜想。借助尺规作图,在探究“任意选择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的活动中,明白为什么不能围成,感悟“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接着,结合对作图结果的数据分析,形成“为什么可以围成”的认识,并借助几何进一步优化判断方法,感悟“两条短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全课借助尺规的素材优势,引导学生经历猜想、尝试、分析、思考、验证等过程,充分发挥直观想象力和推理能力,良好地突破了学习难点。
鲍 畅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鲍畅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采用了与申老师相类似的素材,基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这一经验进行说理解释,初步感知三角形三边关系。接着,在借助尺规作图和数据统计验证关系的过程中,放大对不能围成三角形两类情况的探究,在此过程中优化认识“两条短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并在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以及挑选和调整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中深化对三边关系的理解。整节课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感悟尺规作图的原理,提高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推理意识和几何直观。
下午场:畅所欲言·谈想法
互动交流
章敏老师对四节课都达成了教学设计与目标高度契合以及在数学推理能力培养上的肯定,对四节课中所要突破的关键问题与上课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对课堂的改进和优化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最后,章老师分享了自己观课后的所思所想,她认为教学中不仅要寻求情境创新、任务设计、活动形式上的突破,更要寻求素材挑选、学情贴合、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以及目标与设计有效匹配上的突破,以有效落实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精彩纷呈 思维激荡
第二个观摩日,蕴含着浓浓的数学推理味。无论是统计领域的数据推理,数与代数领域的数据推理,还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空间推理,都意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能力,同时也意在培养学生用严谨、理性的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能力。七堂好课都在核心素养的发展上为与会老师做出了高位的引领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