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医讯书屋👆)
心血管内科研究进展:最新治疗方法和技术突破
本期科普责任人 | 章伟
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心血管内科在治疗方法和技术方面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突破,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更好的治疗前景。
一、介入治疗领域的创新
1.生物可吸收支架
传统的金属支架在植入冠状动脉后,会永久性地留在血管内,虽然能有效撑开狭窄血管,但可能引发一些长期并发症,如支架内再狭窄、晚期血栓形成以及血管壁的慢性炎症反应等。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种支架通常由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制成,如聚乳酸等。在植入初期,它能像金属支架一样为血管提供有力的支撑,保证血液顺畅流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般在 1 - 3 年内,支架会逐渐被人体吸收,血管能够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弹性,减少了长期存在金属异物导致的不良后果。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生物可吸收支架在特定患者群体中的应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与传统金属支架相当,尤其适用于一些年轻、病变相对简单且预期寿命较长的冠心病患者,为他们提供了更具优势的治疗选择。
2.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
主动脉瓣狭窄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以往对于严重主动脉瓣狭窄且无法耐受外科开胸手术的患者,治疗选择非常有限。TAVR 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该技术通过股动脉或其他外周动脉将特制的人工主动脉瓣输送至病变的主动脉瓣位置,然后在原位将其展开并置换病变瓣膜。与传统的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相比,TAVR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显著优势,手术过程无需开胸、心脏停跳及体外循环,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今,TAVR 的适应证不断拓宽,不仅适用于高龄、高危患者,对于一些中低危患者也逐渐成为一种可行的治疗手段,为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3.心脏电生理介入技术的进展
在心律失常的治疗方面,心脏电生理介入技术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例如,新型的三维标测系统能够更加精准地绘制心脏内部的电活动传导路径和异常病灶的位置,为射频消融手术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导航。这使得手术医生能够更高效、更安全地针对房颤、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进行消融治疗,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并减少了复发率。此外,冷冻消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融方式,在某些心律失常的治疗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它通过低温冷冻的方式使心肌组织坏死,形成消融灶,与传统的射频消融相比,冷冻消融在手术过程中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更小,操作相对简便,对于一些特殊部位的心律失常或对疼痛较为敏感的患者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二、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1.新型抗凝药物
抗凝治疗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心血管疾病,如房颤导致的脑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传统的抗凝药物华法林虽然应用广泛,但存在治疗窗窄、需要频繁监测凝血指标并调整剂量、药物相互作用多等局限性。近年来,一系列新型抗凝药物应运而生,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以及直接 Xa 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这些新型抗凝药物具有起效快、作用稳定、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特殊情况除外)、药物相互作用相对较少等优点,显著提高了抗凝治疗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为血栓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长期管理提供了更优的选择。不过,在使用这些新型抗凝药物时,仍需密切关注出血等不良反应,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肾功能、合并用药等进行个体化评估和用药选择。
2.降脂新药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水平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他汀类药物一直是降脂治疗的基石,但仍有部分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后无法达到理想的降脂目标,或存在他汀不耐受的情况。近年来,一些新型降脂药物的出现为血脂管理提供了新的武器。例如,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 9(PCSK9)抑制剂,这类药物通过抑制 PCSK9 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结合,增加肝细胞表面 LDLR 的数量,从而加速 LDL - C 的清除,可显著降低 LDL - C 水平,降幅可达 50% - 70%。对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难治性高脂血症患者以及心血管疾病极高危患者,PCSK9 抑制剂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还有一些其他作用机制的降脂药物正在研发或临床试验阶段,如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抑制剂等,有望在未来为血脂异常的治疗带来更多选择。
三、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的探索
1.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在心血管内科领域展现出了潜在的巨大应用价值。研究人员试图通过纠正或修饰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异常基因来达到治疗目的。例如,在家族性心肌病的治疗研究中,针对某些特定基因突变导致的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采用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 - Cas9 系统,对病变基因进行修复或改造,以改善心肌细胞的功能和心脏的整体性能。在血管疾病方面,通过基因治疗促进血管新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将编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促血管生成因子的基因导入缺血心肌组织或肢体缺血部位,刺激新的血管生成,改善局部血液供应,为治疗心肌缺血和外周动脉缺血性疾病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方法。虽然基因治疗目前仍处于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面临诸多技术和安全性挑战,但已取得的一些初步成果为未来心血管疾病的精准治疗带来了希望。
2.细胞治疗
细胞治疗也是心血管内科研究的热点之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为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祖细胞等多种类型的干细胞被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研究。在心肌梗死发生后,通过将干细胞移植到梗死心肌区域,这些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或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促进心肌细胞的再生、减少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然而,细胞治疗同样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干细胞的来源、移植后的存活和分化效率、安全性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考量。尽管如此,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逐步完善,细胞治疗有望在未来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的新策略
1.精准预防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逐渐走向精准化。通过对个体的基因多态性、血液生物标志物水平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更精准地评估个体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例如,对于携带某些特定基因突变的高危人群,如与早发冠心病相关的基因突变携带者,可以采取更为积极的预防措施,包括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早期药物治疗以及更密切的监测等。此外,利用可穿戴设备和移动医疗技术对个体的血压、心率、心电图、运动步数等生理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迹象,并及时调整预防策略。
2.心脏康复新模式
心脏康复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传统的心脏康复主要包括运动康复、饮食指导、心理支持等方面。近年来,心脏康复模式不断创新和完善。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心脏康复模式逐渐兴起,患者可以在家中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或网络平台接受专业的康复指导,包括个性化的运动训练方案、饮食和营养建议、心理辅导等,并实时上传康复数据,由康复医生和治疗师进行远程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康复计划。这种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了心脏康复的可及性和依从性,使更多患者能够受益于心脏康复治疗。同时,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心脏康复领域,通过创建沉浸式的康复训练环境,增加康复训练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患者参与心脏康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语
心血管内科在治疗方法和技术方面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从介入治疗的创新到药物治疗的突破,从基因与细胞治疗的探索到疾病预防与康复的新策略,这些进展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管理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尽管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但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持续进步,相信未来心血管内科将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更多的福祉。
来源:章伟医生 方城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五病区
更多精彩视频,请关注掌上医讯视频号
*文章系本平台转载,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