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年龄增长,我们的血管也在衰老,出现一系列形态学、功能学改变。
形态学上,表现为内中膜厚度(IMT)增加、弹性纤维断裂且排列无序、胶原纤维沉积增加和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
功能上,表现为血管僵硬度增加(体现为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对血管活性因子反应敏感性改变,血管新生能力下降,炎症因子分泌增加。
血管衰老增加血管疾病的易感性,血管疾病又进一步加速血管衰老进程。
血管衰老临床特征是增龄性动脉硬化,硬化的主动脉对心搏的缓冲能力降低,增加的脉搏波能量更多地向微循环中进行传递,最终引起具有高灌注、低阻力血管床的器官如心脏、大脑、肾脏的微血管病变。
粥样硬化患者可合并血管衰老,而血管衰老可发生在无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
主动脉硬化可以作为高血压患者的预测因子,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随访6年,PWV每年增加速度仍然明显高于正常血压人群,提示高血压是血管衰老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血管衰老与高血压互为因果,加速疾病进程。
血管衰老与肾功能障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血管衰老还参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
临床上我们从危险因素、功能学、形态学、生物学标志物等方面来检测及评估血管衰老。Framingham心脏病研究根据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如男性、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建立了血管年龄公式,提出了血管年龄概念,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血管年龄的评估,指导心血管风险预防,Framingham血管年龄公式着重关注危险因素,但缺乏对血管结构和功能进行评估的指标。血管衰老危险因素包含男性、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血管功能的评分分有创和无创两种方法。有创的评估方法如通过心导管在冠状动脉内灌注乙酰胆碱,测量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以及测定升主动脉根部压力等指标,因为其有创、费用高、不便于大范围开展等因素限制其在临床中的应用。通过无创的方式如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反应性充血指数等(RHI)检测血管功能在临床广泛应用。1. 血管直径:主动脉、外周动脉如肱动脉、腘动脉、股动脉,以及颈动脉也显示出动脉管腔直径与年龄之间的正相关。这表明动脉管腔直径的增加是血管衰老的良好指标。2. 内中膜厚度:采用高频B型超声探头测定的动脉腔-内膜界面与中膜-外膜界面之间的距离,内中膜厚度(IMT)增厚是血管衰老的标志性结构改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是心脑血管风险的独立预测指标。cIMT每增加0.1mm,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可增加11%。
一般取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远侧壁1.0~1.5 cm处,若该处存在斑块,则取病变近端1.0~1.5 cm处进行测量。
目前国际上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推荐正常参考值如下:40~49岁<0.7 mm;50~59岁<0.8 mm;60岁以上<0.9 mm。其他如主动脉-股总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和肱动脉,也可用于测量年龄相关的血管壁增厚。
目前尚缺乏特异的、直接的反应血管衰老的生物学标志物。内皮微颗粒(EMP)和内皮祖细胞(EPC)可一定程度反映血管功能情况。根据血管衰老的危险因素(如男性、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吸烟等)、血管功能学(PWV、FMD、RHI)、结构学改变(粥样斑块、IMT、管腔直径)、血管衰老相关疾病等方面,我们提出血管衰老临床评估简易分级标准,以方便临床医生在实际诊疗中应用,根据该分级标准给予相应的防治建议及措施。
0级:健康血管(无危险因素、无血管受损表现、无靶器官受累表现)。
Ⅰ级:有危险因素(但无血管受损表现、无靶器官受累表现)。
Ⅱ级:有血管受损表现
Ⅱa:血管功能受损,但结构尚无改变:如RHI、FMD降低;PWV增快;
Ⅱb:有血管结构的改变,如IMT增厚,升主动脉增宽。
Ⅲ级:有血管衰老相关疾病,近期(6个月内)出现新发动脉斑块、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间歇性跛行;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缺血性肠病等。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规律进餐,足量饮水。各种营养素的搭配可以参考膳食餐盘。餐盘分成谷薯类、动物性食品、蔬菜、水果四部分,其中蔬菜和谷物所占比重最大,提供蛋白质的动物性食品最少。此外,推荐抗炎饮食(绿叶蔬菜、黄色蔬菜、全谷物、水果、茶叶等)、减少促炎饮食(红肉、加工肉、内脏、精制谷物、甜饮料等)的摄入。肥胖是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所造成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将加速血管衰老,所以控制体重是预防血管衰老的重要措施。建议控制体质指数≤24 kg/m2。腰围男性小于90 cm,女性小于85 cm。
吸烟加速血管衰老并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戒烟可减少血管疾病风险,任何人群均能从戒烟中获益,因此所有人群均给予戒烟的建议。有氧运动对血管的益处最大,可改善动脉顺应性、减低动脉僵硬度、恢复血管弹性,从更微观的角度可调动内皮祖细胞,增强内皮祖细胞的内源性血管修复活性,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预防血管衰老。药物治疗结合运动训练比药物治疗结合腔内治疗更能改善6 min步行距离。目前血管衰老药物干预措施集中在对危险因素的干预,直接改善血管衰老的药物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
本文整理自《血管衰老临床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因为微信更改了推送规则,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如果不点『在看』或者没有『星标』,可能就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