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多业态交易与服务平台
Leonard Joel「乐珘」1919 海宴云庭-中国与亚洲艺术大拍于8月25日收官,拍卖现场座无虚席,总成交173万澳元,其中明清瓷器,悉尼 the Reid Family 宋瓷专场,已故古董商 Ray Tregaskis 专场,玉器,宗教艺术,昇雯閣古代服饰等门类成绩优异。在亚洲艺术氛围最热烈的9月,Leonard Joel「乐珘」将于9月16日夜场举槌【玉振金声】 - 李氏家族吉金、玉器专场,藏家是杰出的企业家并且收藏颇丰,玉器和吉金是其最喜欢的门类,许多孤品和珍品都由佳士得苏富比竞得。
此次专场涵盖了多件值得重点关注的重器,著录清晰,流传有序,十分难得。本场的封面拍品「明 御制铜鎏金海水云气纹编钟」为重中之重,品相精美,磅礴大气,彰显出华夏正音,吉金收藏的重器中有一组「西周初期的否叔尊、觚、爵及觶六件」,为 MacLean 旧藏,有过十一次出版记录,每件皆有铭文,提供了极高的学术价值,玉器重器中,有一件「清十八/十九世紀 青白玉雕 「喜上眉梢」「歲寒三友」抱月瓶」 ,曾为美国马萨诸塞 Springfield 博物馆馆藏,器型端庄雕刻细腻,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香港蘇富比,2021年5月26號,拍品號:155。彭銳查及張立東,《The MacLean Collection:Chinese Ritual Bronzes》,芝加哥,2010年,圖版10。此件斝可以根据其形态和装饰归属于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400-1250年)。与二里头时期的斝相比,这一时期的斝具有更为生动的轮廓、更为细致的凸显的图案以及更大的重量,但不如成熟的安阳时期的斝那样华丽。一件属于这一类型的商代中期斝,年代约为公元前14世纪晚期至公元前13世纪早期,现收藏于波士顿美术馆(馆藏编号14.85)。另有一件同一时期的斝,其腿部与器身连接处有开孔,曾属于Avery Brundage的收藏,现收藏于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藏编号B60B45)。另一件相关的斝,约商代中期末期制作,与此斝纹饰相同,但其饕餮纹更加精细且没有点状边框,是Yolanda 和 Paul Lippens的舊藏,出版於戴克成的《The Lippens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Bronzes》,香港,2019年,目录编号12。倫敦蘇富比,2018年5月18日,拍品編號241(部分)。現藏的琮形態在新石器時代/商代的玉器製作中較為常見,其特點是外方內圓的結構。雖然琮的確切意義和功能至今不明,有一種解釋認為它可以保護身體免受邪靈和惡劣影響。參見《天工開物——中國歷代玉器》一書中所示的相關例子,臺北,2011年,圖版4-4-13,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另見J.Johnston和陳麗碧所著《五千年中國玉器》,臺北,2011年,編號18,臺灣歷史博物館藏品。香港苏富比,2021年4月22号,拍品号:3688。一件類似的鎏金銅雙聯瓶,來自清廷收藏,現藏于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並刊載于《古色 : 十六至十八世紀兿術的仿古風》(臺北,2003年,第157頁,圖III-22)。另一件來自W.W. Winkworth收藏的例子刊載於《The Minor Arts of China, III》(Spink and Son Ltd,倫敦,1987年,目錄編號97)。此外,可參見Roger Keverne的《冬季展覽》(2000年,編號20,第18頁)和Robert H. Mowry的《China’s Renaissance in Bronze: The Robert H. Clague Collection of LaterChinese Bronzes 1100-1900》(鳳凰城,1994年,第190-191頁)。一件尺寸相同的形制相近的作品,由Robert E.Kresko從倫敦的Sydney Moss Ltd.購得,刊載於Philip K. Hu的《晚期中國青銅器:聖路易斯藝術博物館和Robert Kresko收藏》(聖路易斯,2008年,目錄編號36)。這件作品於2016年4月6日通過香港蘇富比拍賣,拍品編號3676。另外,兩件帶有乾隆款識的鎏金銅雙聯瓶來自水松石山房收藏,於香港蘇富比拍賣:其中箭和罐瓶形狀的於2009年10月8日上拍,拍品編號1801,柿子形狀的於2010年10月8日上拍,拍品編號2189。紐約佳士得,2004年9月21日,拍品編號153。《懷古堂圖錄》,紐約,2001年秋,編號52,頁184-185及332-335。器內鑄有“己冉”二字銘文。“己”可能是族氏的日名,“冉”則是族徽文字,表明器主的族氏身份。盂是青銅禮器中的盛食器,多為侈口深腹圈足,少數無耳,形似簋但體型更大。中英文世界對這種器物的命名不同,此處沿用“盂”的稱呼。“盂”字從甲骨文起就是象形字,形似一手持勺在食物容器上。學者認為,盂主要用於存放黍稷等穀物和蔬菜,常與盛放肉類的鼎配合使用。盂最早出現在商晚期前段,流行於西周,春秋時期也有見。此例直口寬唇無耳,屬於商晚期典型器型。器身深腹,近底內斂,下有高圈足外撇。頸部和圈足均飾有相對的變形夔紋,腹部主紋飾為饕餮紋,怒目圓睜,與頸部中央的高浮雕牛首相輔相成。整體紋飾以雷紋填底,多層次的淺浮雕線條勁利,渾然天成。本器的獨特紋飾,即器身交替出現的饕餮和夔紋飾帶,以及中央的浮雕牛首裝飾,常見於商代晚期高級貴族之用具。商王武丁寵妻婦好墓中出土的一件青銅盂,其裝飾風格與本例相似。見蘇芳淑著《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華盛頓,1987年,頁499,圖版96.5。一件戴潤齋舊藏的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銅盂,曾於2011年3月22日在紐約蘇富比拍賣,拍品編號14,可資參考。佳士得紐約, 2021年9月24日,拍品編號:706。這件異常大型的玉龍佩可以與其他戰國時期具有類似後翻頭部和捲曲身體的例子進行比較,例如河北省出土的一對較小尺寸的玉龍佩(28釐米),以及河南省淮陽縣出土的另外三個較小尺寸的玉龍佩(尺寸從6.2釐米到22釐米不等),這些例子分別見於《中華玉器全集》第三卷,河北,1993年,編號260和274-76。這些玉龍佩的彎曲身體上方邊緣之下都有一個小的懸掛孔,表明其懸掛時的朝向。蘇富比倫敦,2021年5月12號,拍品號:129。20 cm. (7 7/8 in.) diameter佳士得香港,2021年5月28日,拍品號:3013。楚式山字紋銅鏡起源於戰國早期,並在戰國晚期達到成熟階段,無論是在鍊鑄質量還是紋飾上都顯得更加精緻。這類銅鏡以山字紋為主要裝飾,但也融入了花瓣、葉紋和獸紋等元素。銅鏡的山紋有三山、四山、五山和六山之分,其中六山紋鏡最為罕見,多收藏於博物館。例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一件(直徑23.2公分),見於楊桂榮著《館藏銅鏡選輯》,《中國歴史博物館館刊》第十七期,1992年,圖版49;上海博物館藏有一件較小的(直徑14.3公分),見於陳佩芬著《上海博物館藏青銅鏡》,上海,1987年,圖版19;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也藏有一件(直徑21.2公分),見於《西漢南越王墓》,北京,1991年,圖版162.2Height of zun: 19.5cm (7 5/8 in.)Height of gu: 20.5cm (8 1/8 in.)Height of jue: 18.3cm (7 1/4 in.)Height of zhi: 13cm (5 1/8 in.)張光裕,〈西周遣器新識——否叔尊銘之啟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本,第三分,臺北,1999年,頁771、773及774。劉雨及盧岩編,《近出殷周金文集錄》,冊三,北京,2002年,圖版637、646、754、755、850及851。鐘柏生、陳昭榮及黃銘崇等編,《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及器影彙編》,臺北,2006年,編號1950、1952、1953、1954、1955及1956。彭銳查及張立東,《The MacLean Collection:Chinese Ritual Bronzes》,芝加哥,2010年,圖版24至27。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卷15、18、19及21,上海,2012年,編號07682、07683、09804、09805、10153及11771。馮時,〈我方鼎銘文與西周喪奠禮〉,《考古學報》,期2,北京,2013年,頁205(無圖)。李春桃,〈否叔諸器銘文解釋-兼談古人觀念中的祖先作祟現象〉,《商周青銅器與金文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鄭州,2017年,頁180至198。付強,〈青銅「遣器」小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上海,2017年(尊銘文)。吳鎮烽,〈論青銅器中的「行器」及其相關器物〉,《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上海,2018年(無圖)。李春桃,〈否叔諸器銘文釋讀——兼釋甲骨文中的「眚」字〉,《文史》,第1輯,北京,2019年,頁5及6(無圖)。吳鎮烽,〈釋讀山西黎城出土的季姒盤銘文——兼論否叔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上海,2020年(無圖)。青銅器成組者極少同時現身市場,而本組否叔器不僅六件成套無疑,每件皆鑄有銘文,按器形依次遞減,學術價值極高,為研究西周青銅器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除本組外,否叔器另有一件青銅卣,與本組尊器同銘,初見於1998年比利時古董商吉賽爾的展覽《從古代王國到中華帝國——國際亞洲藝術節》,紐約,頁30及31。此卣後由比利時藏家Leon Derwa收藏,後歐宗易收藏,近年拍賣於倫敦邦瀚斯,2018年11月8日,編號15。清十八/十九世紀 青白玉雕 「喜上眉梢」「歲寒三友」抱月瓶及蓋史喬沃先生(1832-1923),斯普林菲爾德,麻薩諸塞州,入藏於1910年以前。佳士得紐約,2021年9月24日,拍品號:955。儘管在明清時期抱月瓶主要是用瓷器製作的,但玉質抱月瓶則相對稀有。宮廷作坊的玉雕師們巧妙地將吉祥圖案融入玉器中,這件傑出的作品展示了他們卓越的工藝。其低浮雕裝飾令人聯想到剔紅工藝的精細技法,與器物的純淨通透性和細緻雕刻相得益彰,突顯了白玉的優質,使其成為工藝水準的典範。類似的例子包括帶有一對象首柄,飾交錯龍紋的抱月瓶,見於佳士得香港,2010年5月31日,拍品1908。另一個帶有蓮花紋飾的相似作品可以在同一拍賣行2011年6月1日的拍賣中找到,拍品3595。此外,蘇富比香港也有兩件類似的器物:一件來自德安堂收藏,於2021年10月13日拍賣,拍品3610;另一件則於2010年4月8日拍賣,拍品1846香港蘇富比,2021年5月27日,拍品號:318。很少有仿古風格的玉器是特定古物的精確複製,更多的是融合了各個時期的風格,包括18世紀當時的流行元素。此拍品中所飾的饕餮面具是商代禮器上的主要裝飾圖案。這一圖案包含了一對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和角,代表了一種神秘的生物,但至今尚未確定其具體的形象,學者們仍在探討饕餮面具的含義及其圖像學的發展。這種對稱的圖案填充了狹窄和寬廣的飾帶,顯示出其從商代到清代的廣泛流行和多樣性。28cm (11 in.) high; weight: 18.56 kg.倫敦佳士得,1966年3月21號,拍品號:171。此件編鐘為海水雲氣紋山形鈕,象徵著江山社稷至高無上。鐘鈕由三山組成。鈕上浮雕海水江崖,中間大跨度的山梁飾雲氣紋,懸鐘鈕孔設在正中,表示長治久安,天下太平。舞部以鐘鈕為界,兩邊各飾 一對浮雕鳳凰紋,風凰相對之間,飾朵朵浮雕祥雲。鳳為神鳥,居百鳥之首,與龍相配,構成中國傳統的龍鳳文化。古人說,鳳是火精,“火離為鳳”。明朝崇尚火德,編鐘鑄鳳的紋飾,其意自在理中。舞部所飾浮雕朵雲,形象更具明代特征。這種朵雲,古人稱之為祥雲。雲行天 空,以雲代天。漢代應劭說:“黃帝受命,有 雲瑞,故以雲紀其事。”《漢書·天文志》雲:“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鬱紛紛,蕭索輪困,是謂慶雲,喜也。”此器用朵雲裝飾, 自然也是寄情寓意。編鐘的兩面鉦部飾浮雕須彌座無字牌額。牌額頂部,分別鑄浮雕飛風與行龜。龜鳳之間,環鑄浮雕流雲紋。編鐘上牌額的左右,各置乳釘式枚九個,兩面共三十六個。鐘身一側鑄浮雕升 龍,表示春分升天;一側鑄浮雕降龍,表示 秋分潛淵。每條游龍周圍均飾海水雲氣 紋,顯得豐滿而生動。編鐘龍紋,頭部雙角似鹿,眉骨突起, 眼似蝦目,口方扁平,兩個鼻孔向上,頗似河馬。龍發後披,鱗甲細密,四肢健壯,肘毛飄逸。後肢足端五爪,四爪並列, 一爪外伸折成直角,似人之手掌。縱觀龍的整體造型,完全符合明龍的特徵。此鐘鼓部下方,環鑄浮雕火焰紋。前後隧部各有一個突起的圓臍,上面佈滿演 奏時敲擊的痕跡。清 十七世紀 白玉雕“蒼龍教子”帶鉤 與 白玉翎管10.8cm (4 1/4 in); 7.7cm (3 in.) long蘇富比法國,2021年6月10日,拍品號:137。
图录浏览及参拍指引
通过联拍在线官网
(www.51bidlive.com)
联拍在线微信端、APP端
均可浏览电子图录,参与竞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