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程《1924鲁迅长安行》连载(63)鲁迅在西安期间之所以对秦腔兴趣盎然,跟易俗社的社长、他的绍兴老乡吕南仲也有很大关系

文化   2024-12-02 08:49   陕西  









编者按:适逢鲁迅长安行一百周年之际,本报连载王鹏程教授的《1924鲁迅长安行》。该书穿越百年时空,聚焦鲁迅人生轨迹里唯一一次西北之行,透过日常生活、旅途行踪和阅市交游等,在鲁迅的行迹和视线里,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民国长安,也让我们有幸与鲁迅在长安相见。

1924年7—8月,时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的傅铜有感于陕西交通不便、文化闭塞,遂在陕西省政府的支持下,与陕西省教育厅合办暑期学校,邀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桐龄、李顺卿,南开大学教授李济、蒋廷黻,前北京大学理科学长夏元瑮,东南大学教授陈钟凡,法国大学法学博士王凤仪等十几位学者名流前来西安讲学。他们以民国暑期学校最“豪华”的师资阵容,为三秦大地输入新思想、新学术与新方法,可谓规模空前的文化盛宴,在中国现代教育史、学术史与文化史上占有特殊而重要的一页。



1919年前后,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致函陕西省教育厅了解易俗社新剧目的编写情况。易俗社通过陕西省教育厅呈送了新编剧本八十五种及《陕西易俗社章程》《易俗社最近办理状况》各一册。1920年12月18日,教育部以通俗教育研究会名义特向易俗社颁发了“金色褒状”:
戏剧一道,所以指导风俗,促进文明,于社会教育关系至钜。欲收感化之效,宜尽提倡之方。兹有陕西易俗社编制各种戏剧,风行已久,成绩丰富。业经教育部核准,特行发给金色褒状,以资奖励。
此状
中华民国九年十二月十八日
这个金色褒状的荣誉跟鲁迅有莫大的关系。孙伏园回忆说:“我们在易俗社看到一金色褒状,那是一九二〇年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奖给易俗社的。易俗社自一九一二年创办起,即以编演移风易俗的新戏为宗旨,十几年来编出了大小二三百个新剧本,这些剧本的主题都是反对封建、反对迷信、提倡读书识字、提倡婚姻自主、揭露社会黑暗等各个方面。当时鲁迅先生在社教司工作时,凡外地编演什么新的好的剧本,鲁迅先生总是要派人去看戏;如果交通不方便,派人去有困难,那么他就要剧团把剧本送到教育部审阅,以便介绍推广。易俗社自己编演的剧本曾送部很多,因此这个褒状的奖给是和鲁迅先生重视戏剧改革有关的。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当我们到西安后,难怪先生急于观看易俗社的演出了。”  
易俗社的秦腔演出完全不同于旧的戏曲班社,再加上上述因缘,鲁迅对易俗社印象甚佳。王桐龄回京后写了《陕西旅行记》,将易俗社与北京的戏班做了细致的比较,对易俗社颇为欣赏:
当时西安的戏园有:易俗社,共乐社,三意社,正俗社,三方社五个。都唱秦腔,唯有共乐社兼演二簧。其中易俗社不专门以盈利为目的,其内容很有特色:
1.股东半含捐助性质,每年不分红利。
2.前台角色薪水很低,就连大名鼎鼎号称台柱子的苏牖民,刘迪民,王安民等,月薪只五六十吊合二十大洋。无北京捧角之恶习。
3.后台经理,多是义务性质,薪水极低或无有。
4.对全社学徒,以学生礼对待。
5.社员出演时,一丝不苟,虽做配角,亦精神圆满,无懈可击。
6.社内行头华丽,全体社员都用社内行头,无北京名伶自带行头之奢侈风气。
7.社内有讲堂,全体社员住社内(家住城里者例外),下台以后上课,汉文精通者,能做三四百字文章,无北京穷伶目不识丁之苦。
8.社内禁止学徒与不正当之人来往,并禁止其受外界之赠赏品。
从以上比较来看,易俗社的确名副其实,引风气之先,精神面貌清新,不同流俗。难怪鲁迅赴陕途中就提到秦腔,到西安后,更要看易俗社的演出了。
鲁迅在西安期间之所以对秦腔兴趣盎然,跟易俗社的社长、他的绍兴老乡吕南仲也有很大关系。吕南仲半生致力于秦腔艺术的改良事业,曾新编剧目多种,系外地作家专事秦腔创作最有成就者之一。孙伏园后来回忆说:“到西安后某日,鲁迅先生很风趣地带着初学来的陕西方言对我说:‘张秘夫(即张秘书,长安土语把‘秘书’的‘书’字念作‘夫’音)要陪我们去看易俗社的戏哉。’当晚,我们就去易俗社看戏,演的是《双锦衣》,上下两本,接连看了两个晚上。故事主题是宣扬爱国思想的,情节很曲折,但日子久了,详情已记不起来了。这个戏的作者是吕南仲先生,他和鲁迅先生与我都是浙江绍兴籍的小同乡。这位吕南仲先生是位学者,也是易俗社当时的主事人,他是非常敬仰鲁迅先生的,加以多了一层同乡之谊,言谈更为方便,因此感到格外亲切。我们看戏时他热情招待,每次看完戏后都要请鲁迅先生和大家谈谈意见。说老实话,我对秦腔唱词听不太懂,那时又没有打字幕的办法,所以听起来较费劲,说白还可以听懂六七成;可是鲁迅先生就比我强得多了,他过去喜欢戏剧,有欣赏戏曲的能力,因此对易俗社演出的这些节目很感满意。他认为吕南仲先生以绍兴人从事编著秦腔剧本,并在秦腔中落户,很是难得。他每次看完演出后,总是给予好评,他感到西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而能有这样一个立意提倡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剧社,起移风易俗的作用,实属难能可贵。
吕南仲(1882—1927),名律,字南仲,浙江绍兴人。清末附生,历任陕西财政厅科员、股长,临潼、渭南、华县、华阴等县厘金局局长。1919年加入易俗社,历任编辑、评议长、社长等职。1923年底,吕南仲任社长期间,热心筹办易俗社十二周年纪念活动,修葺改造社内房屋,使里外焕然一新。此时恰逢易俗社从上海购回新箱,他以“十二”为序列创作小戏《十二先生》《十二戏迷》《十二锦屏》《十二因果》《十二花客》《十二金钗》《十二全福》等,社庆搞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易俗社收到的牌匾、对联以及其他赠品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盛况空前。吕南仲的秦腔剧本,规模宏大,结构奇特,富有传奇色彩,观众喜闻乐见。时人评论曰:“以其出身形幕,所记案情最多,所编戏变幻离奇,不可捉摸。”(《陕西易俗社简明报告书》)
吕南仲一生共创作秦腔剧目十多种,存世者八种。本戏有《金狮鼎》《殷桃娘》《夺魁阁》《紫碧鱼》《巧团圆》《双锦衣》等,折子戏有《摔黑碗》《花月简》《飞波镜》《假金记》《枯杨枯》《耍牌子》《十二华容》等。

(未完待续)


-- END --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点击图片扫码下载)



责 编 | 姜   琼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


文化艺术报社
《文化艺术报》是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主管、陕西人民出版社主办,西北地区唯一一份极具权威性、影响力的省级文化艺术行业综合资讯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32 邮局征订代号:51-2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