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未平《长安西望》连载(35)月氏人也并非单一的族群的称谓,而是一个多源人群综合体

文化   2024-11-30 09:30   陕西  





编者按:《长安西望:丝绸之路考古纪事》以非虚构文学的方式记叙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二十年致力于丝绸之路考古,用探铲在中亚各国发出中国声音,构建中国考古学科的话语体系。王建新教授团队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该书为陕西省2023年重大文化精品项目,被陕西省委宣传部列为2024年全省干部20本读本之一。


海未平大学教师,博士,陕西省作协会员,西安市作协理事。主要从事跨文化管理、文化比较、文化地理、中亚历史文化等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学术功底扎实,属学者型作家。已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陕西日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文化艺术报》《美文》《延河》《秦岭》等报刊发表散文百余篇。
而东亚却大不相同,东亚的游牧与农耕属于不同的人群,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东亚的游牧人群与农耕人群既依赖又对抗,正如匈奴与秦汉王朝一样。匈奴要从中原获取粮食、食盐、工具和其他生产生活用品,要么贸易,要么抢掠,而中原的秦汉王朝希望开疆拓土,占据所有适合农耕的土地,于是争夺生存空间的历史大剧时时都在上演,这是大草原游牧族群和大平原农耕族群之间的争斗,其实也是大草原游牧文化与大平原农耕文化之间相互对抗、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的过程。在长达200余年,贯穿整个汉代的缠斗中,征战与湮灭、臣服与融合的轮回和悲喜时时上演。
而同一时期,月氏逐渐征服我国西北地区的天山、阿尔泰山、河西走廊的羌、戎、狄各部游牧人群,走向强盛,最强大时疆域可能囊括东至河套、贺兰山、六盘山,西至天山西段,南至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北至阿尔泰山、蒙古高原西端的广袤地区。
月氏作为游牧人群,当然也依赖农耕人群,只是他们所依赖的是绿洲农耕人群而并非平原农耕人群。由于绿洲的脆弱性和分散性,月氏与绿洲城邦的关系,不是对抗和竞争,而是征服、驾驭与控制。这其实也是历史上山地游牧文化与绿洲农耕文化之间长期存在的关系。月氏控制绿洲城邦后,采用的仍然是游牧人群的治理方式,并没有设置严密的行政体系,月氏王庭与绿洲城邦之间是领有关系,这有点像中原王朝对游牧部落实施的“羁縻”政策。
有的学者认为月氏人是古羌人,有的学者认为月氏人是印欧人,有的学者认为月氏人是黄种人,有的学者认为月氏人是白种人,这不但说明了月氏的复杂性,其实也说明了月氏本身就是种族和文化融合的结果。和众多的游牧人群一样,当月氏以一个政权的名称出现的时候,它并非一个单一种族人群的“国家”,而是一个多种族与多文化交融的集团,月氏人也并非单一的族群的称谓,而是一个多源人群综合体。
从王建新他们在东天山发掘的器物上,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原和华夏文化的源流和基因,而且这种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普遍的、有基础性的。研究中原周边游牧文化从古至今的历史,我们会时刻感受到华夏文化的强大塑造力,也可以感受到周边游牧人群对中原文化的向往和崇尚。
天下何其之广,月氏为何要以东天山为中枢?答案就在丝绸之路。东天山扼守丝绸之路咽喉,占据此处,就像希腊人占据了地中海与黑海之间的黄金水道博斯普鲁斯海峡。月氏人据守东天山,从过境贸易和转手贸易中获取了巨额财富,富强了数百年。
月氏人迁徙到中亚巴克特里亚之后,又扼守丝绸之路上的另一个咽喉,中亚至南亚、中亚至波斯的黄金商道,继续控制当地绿洲城邦,过着富足而骄奢的生活。
历史的轮廓已经勾勒完成,细节却需要进一步填充。“大范围调查”已经结束,下一步应该是“小区域发掘”了,巴里坤县城以东不到30公里的东黑沟遗址就是王建新的理想之地。
那就先从调查做起吧。
挺进东黑沟
时间已经到了2005年暑假,王建新带领陈新儒、陈小军,北京大学博士生马健,研究生席琳、习通源、任萌,毕业生李韬,奔向新疆哈密巴里坤县。
刘瑞俊这时候正在复习备考,他准备攻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学位,所以没有参加东黑沟的调查。在尼勒克和马鬃山参加调查发掘的研究生何军锋此时已经毕业,前往河南省文物局工作了。马健是北京大学考古学在读博士,一直专注于西北地区游牧文化的考古研究,参加王建新的课题组对他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正是因为在东黑沟遗址的调查和发掘,他与王建新和西北大学考古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任萌刚刚本科毕业,他考上了王建新的研究生,还没报到就提前跟随导师直接进入工作了。对任萌来说,一切都充满新奇和新鲜,他内心的兴奋和那辆颠簸的墨绿色皮卡车一起跃动摇摆。  
王建新他们从巴里坤县城出发,一路向东驶往石人子乡的东黑沟遗址。2002年,王建新调查过的岳公台—西黑沟遗址在巴里坤县城的西边,与东黑沟遗址是东天山北麓两个相反方向上的文化遗存。行进20公里后,车子向右转去,朝着东天山挺进。
沿路都是巨石。这些巨石被古冰川从天山上剥落,裹挟推到山坡的下端。当冰雪消融,它们就像被遗失的孩子一样留在旷野之中。现在,东天山被刮去血肉,只剩下铁青色的骨骼屹立在眼前。山势越来越高,任萌感到扑在脸庞上的野风凉意渐深。
快到山根的时候,车停了下来。这里是山前缓坡的最高处,有条小河奔流而出,河道附近的水渠上建有一个小型水电站。热心的巴里坤文管所所长彭兴礼已经给调查队找好了宿营地,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任萌看到水电站前面不远处有一个石墙围起来的院子,院墙和房子都被风雨冲刷成了大地的颜色,陈旧、残破、败落。
这是20世纪70年代修建水电站的时候工人们的临时住所,后来,下乡知青也在这里居住过。
走进院子,只见正前方和左侧各有一排土坯房,两排房呈直角分布,相隔几十步远。在查看房间的时候,大家意外发现,左侧平房的一个房间里,斜卧着一头死去的黄牛,臭味扑鼻而来。

(未完待续)


-- END --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点击图片扫码下载)



责 编 | 姜   琼

审 核 | 赵梓希

终 审 | 张嘉懿


 

文化艺术报社
《文化艺术报》是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主管、陕西人民出版社主办,西北地区唯一一份极具权威性、影响力的省级文化艺术行业综合资讯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32 邮局征订代号:51-2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