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女患者,肝S4见低回声肿块,千万别误诊!

健康   2024-12-28 14:00   江苏  



来源:超声病例解析、九河超声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小超人


病例简介:

女,40岁,体检发现肝脏占位2周。无腹痛腹胀,无发热恶寒、无身目黄染等不适,既往地中海贫血,胆囊结石病史。WBC:↑14.19 10^9/L,CEA、AFP、CA199、生化34项、输血4项、凝血等正常。


超声检查:肝S4见一低回声肿块,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内回声不均匀,CDFI:内未见血流信号。


病理结果:考虑炎性假瘤伴T淋巴细胞增生


肝脏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IPT)又称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以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的结节状病变。该病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发生于肺部,也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肝脏、脾脏、淋巴结等部位。是一种良性增生性瘤样结节。本病可能与创伤、感染及免疫、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关。该病以青壮年多见,患者多为单发病灶。


肝炎性假瘤发病与非特异性炎症,药物及免疫有关。发生于肝内者较少,大多位于汇管区,且为单发,因炎症性增生形成的肿瘤样团块含有大量炎症细胞淋巴细胞及增生纤维组织及小血管,病变中央常有坏死。


超声表现:

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呈哑铃状、葫芦状或三角形、类圆形等,边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常呈低回声,彩色多普勒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相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晰的高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均呈低增强的恶性肿瘤“快进快退”特征,故容易误诊为肝Ca。


声像图改变:

1、肝脏形态轮廓无明显改变,病变区肝组织回声无异常。

2、病变呈圆形或类圆形,境界清楚,无包膜回声,无声晕。陈旧性病变常有纤维组织导致的厚壁假包膜回声。

3、病变一般大小为2-3cm,呈低回声,分布略欠均匀。

超声二维图像无明显特征性表现,因而误诊率高,一般情况下,存在以下二维征象时不排除IPT可能:①低回声结节周边模糊稍高回声圈,称为面包卷征。由于IPT结节后方常有增强效应,应注意前方及侧方的回声情况,此现象尤以急性期病灶岀现率为高,活检病理证实IPT周边肝组织也有炎性细胞浸润,可能与周围肝组织炎症充血水肿导致血流灌注增加等病理改变有关。②肿块形态呈哑铃状、分节状改变。IPT内部及周围含有大量增生纤维间隔也可能是造成形态学改变的原因。③肿块内斑点状强回声、钙化灶,或无回声。由于IPT容易发生凝固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在慢性演变过程中易出现钙质沉着。


鉴别诊断:

1、原发性肝癌:二者普通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均有类似之处,鉴别困难,确诊需结合临床、影像和病理学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小肝癌一般有慢性肝病背景,肿块有较明显的边界及假包膜,周围常见声晕,晚期肝癌常合并肝门静脉癌栓,彩色多普勒显示肿瘤内动脉血流信号丰富。增强方式与IPT相类似,但原发性小肝癌较少出现无增强坏死区及周边肝组织轻微增强区,中间极少有线样及分隔状增强。


2、肝脓肿:肝脓肿临床有发热、白细胞升高等,典型增强造影表现为:动脉期周边增强、中央无增强,门脉期周边高或等增强,延迟期周边低增强。


3、低回声型肝血管瘤:低回声型肝血管瘤回声多为偏低回声,而IPT多为低回声。血管瘤典型造影表现为动脉期环形结节状增强并逐渐向中间充填, 实质期呈高增强或等增强回声。部分小血管瘤可表现为动脉期的快速增强,门脉期、实质期呈等增强或低增强回声,此种增强与慢性期中间无凝固性坏死的IPT超声造影表现有一定的重叠,但IPT的增强常较轻微。


目前IPT尚无特异性诊断手段,肝脏的炎性假瘤的二维超声表现及超声造影灌注特征可以与肝脏恶性肿瘤相类似,对可疑者在保守治疗的情况下,多次随访,观察病灶的大小变化,必要时可在超声引导下活检组织检査以明确诊断。


更多腹部超声知识,主编为您推荐

《腹部超声精细讲解》

点击下方图片直接抢购

【广告】





更多超声好文尽在↓↓↓


超声学习沙龙
欢迎关注超声学习沙龙,您身边的超声加油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