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破裂的超声诊断与分级

健康   2025-01-08 21:30   江苏  



来源:整理自即时超声

超声技术与诊断

转载已获授权

编辑:小超人


脾的构造:

脾的位置和毗邻关系:脾位于腹膜腔内左季肋部后外侧,处于第9~11肋腋前线与腋后线之间,其长轴与第10肋骨一致。脾面前方与胃底及胃体相邻,其后方与左肾及左肾上腺相贴,其下方与结肠脾曲相接,脾门与胰尾相邻。(脾的位置)

脾的动、静脉走行

脾动脉起自腹腔动脉,沿胰腺上缘走行至脾门附近处分成数支进入脾,其管径4~5mm;脾静脉伴行于脾动脉下后方,紧贴胰腺的后方走行,由脾门处的3~6个较大的静脉分支汇合而成,脾门处脾静脉的宽径为5~8mm。


二、脾的探测方法和途径:

探测仪器

脾的探测选用高分辨力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5.0MHz,仪器增益条件与肝超声探测相同。探测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但空腹探测图像更清晰。


探测体位和途径

1、右侧卧位 是常规采用的一种体位。常用于脾厚径和长径的测量。

2、仰卧位 显示脾与肾、胃、膈的关系等。

3、俯卧位 不常采用。此体位常用于脾较小、肺气肿或右侧卧位、仰卧位探测不清的患者。


扫查方法

1、左肋间斜断面扫查;

2、前倾冠状切面扫查;

3、左上腹部横断面扫查;

4、左侧背部扫查;

5、左肋下斜切扫查。

左肋间斜断面

左上腹部横断面

前倾冠状切面


三、正常脾声像图表现和超声测值

正常脾声像图

1、外形及轮廓   正常脾的肋间斜切面略呈半月形,膈面整齐而光滑,部分被肺气遮挡;脏面略凹陷,有特征性的脾门切迹和脾血管断面。

2、脾实质回声  正常脾实质回声呈分布均匀的点状中低回声,强度一般稍低于肝组织实质回声。

脾超声测量

1、脾长径测量 

通过左侧肋间扫查显示脾最大长轴断面图像,测量脾上极最高点到下极最低点的间距,即为脾长径。正常值范围为8~12cm。

脾长径测量

2、脾厚径测量

通过左侧肋间斜断面清晰显示脾长轴切面的脾门及脾静脉,测量脾门到脾膈面的间距即为脾厚径。正常值范围为3~4cm。

脾厚径的测量

脾外伤

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真性脾破裂:破损累及脾包膜,引起程度不同的出血。

2、中央型脾破裂:破裂发生在脾实质内。 

3、包膜下破裂:引起包膜下血肿。


真性脾破裂:脾包膜及脾实质均受损。声像表现为脾体积形态正常或失常,包膜连续性中断或模糊不清,实质回声杂乱不均,呈不规则弱回声或增强回声区,内可见不规则无回声,脾周及腹腔内可见游离暗区及杂乱回声团。 


中央性脾破裂:仅脾实质受损,未波及边缘,形成实质内血肿。声像表现为脾体积增大,轮廓清楚,包膜连续完整,局部实质回声杂乱不均,边界不清,内可见单个或多个不规则低回声或无回声区,腹腔内未见游离暗区及团块。


包膜下脾破裂:脾实质受损,且波及边缘但脾包膜未受损,形成包膜下血肿。声像表现为脾体积增大,形态失常,包膜连续,局部可见隆起,包膜下见大小不等的月牙或梭形无回声区,若为陈旧性包膜下血肿,其内可见线网状回声及杂乱回声,实质回声可杂乱不均,内可见不规则无回声,腹腔内多无游离暗区。 

真性脾破裂 

中央型脾破裂:脾实质内血肿:脾轮廓光滑完整,脾不大或局限性肿大。脾实质内不规则无回声区。

脾包膜下血肿:脾体积增大,形态失常,包膜完整,呈局限性。隆起包膜下方与实质间可见新月形或梭形无回声区环抱脾实质。脾实质呈受压现象。

脾破裂:脾形态失常, 包膜连续中断,破裂处边缘不规整,脾脏周围见不规则无回声区。粉碎性脾破裂时,脾大变形,脾区无正常脾组织。腹腔见游离液性暗区。

鉴别诊断:根据外伤史及典型的声像图特征,诊断并不困难,关键在于警惕性,对可疑病例应仔细询问病史,如受伤情况、部位、既往有无脾肿大史、左侧肋骨是否骨折等,尤其是发生于脾上极或内侧的较轻脾破裂,可因脾外伤裂口较小、较浅,脾外形及包膜无明显改变,而使声像图无明显改变。对此,不宜过早排除破裂,应在72小时内连续超声检测,必要时4周内定期随访。脾破裂声像图应与脾脏囊肿性疾病  如脾囊肿、脾包虫病、脾囊性淋巴管瘤等,它们的共同特点为脾实质内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显示,边缘清晰,后方回声增强,与梭形的脾包膜下血肿相似,结合外伤和声像图的动态变化,可资鉴别。


检查注意事项:脾外伤超声检查,在能清晰显示脾脏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病人的翻动。病情危急但需要进行检查时,应提醒临床医生先进行抗休克等治疗,待病情稳定或配备抢救措施后进行检查,以免超声检查过程中出现意外。脾外伤超声检查存在假阴性,如超声未能明确脾破裂的直接征象,胆腹腔内出现游离液体时,应结合临床,不能完全排除脾破裂的可能。部分脾外伤病人可出现延迟性破裂,常在外伤后数天至2周内出现,而在外伤后的当时出现超声检查无异常发现,因此必要时复查。

脾破裂的分级:

根据脾脏损伤的程度,美国创伤外科学会将将其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

Ⅰ级脾损伤

血肿:包膜下血肿,范围小于脾脏表面积10%;

撕裂伤:包膜撕裂,深度不超过实质1cm。

Ⅱ级脾损伤

血肿:包膜下血肿,范围占脾脏表面积10%——50%;实质内血肿,直径<5cm;

撕裂伤:损伤深度累及实质1-3cm,未损伤小梁血管。

Ⅲ级脾损伤

血肿:包膜下血肿,超过脾脏表面积50%;包膜下破裂或实质内血肿;实质内血肿,直径>5cm;

撕裂伤:损伤深度超过3cm,损伤小梁血管。

Ⅳ级脾损伤

撕裂伤:实质或脾门血管损伤,超过25%的脾脏无血供。

Ⅴ级脾损伤

血肿:脾脏碎裂;

撕裂伤:脾门血管损伤,脾脏无血供。



更多腹部超声知识,主编为您推荐

《腹部超声精细讲解》

点击下方图片直接抢购

【广告】





更多超声好文尽在↓↓↓


超声学习沙龙
欢迎关注超声学习沙龙,您身边的超声加油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