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点处理是胃镜摄图的重中之重,我们常说的盲点通常指常规胃镜操作中较难观察、容易忽视的区域,但大多数时候是指窦体交界大弯等容易观察但操作者易忽视的区域,标准化的胃镜摄图目的之一就是规避盲点,减少漏诊。常规胃镜的“盲点”包括:食管入口,胃体上部(小弯侧、前壁),胃体下部(小弯侧、后壁),胃角后壁,贲门直下,十二指肠球部幽门缘。
图1 胃镜容易观察不良部位
标准化的胃镜检查是规避盲点有效办法。关于胃摄图数量,不同学者、国家地区意见不一,有48张、40张、24张、22张,目前没有全球的统一标准。目前使用最广泛,也是国内指南推荐的胃22张摄图是由2013年Kenshi Yao提出的系统性筛查方案(SSS),这个方案是兼顾病变检测效率、实践性的胃摄图最低要求标准,包括:正镜:体中上×4张+体下×4张+胃窦×4张。倒镜:胃底贲门×4张+体中上×3张+胃角×3张。
图2 SSS的22张图方案
结合图1所示的容易观察不良的区域,SSS方案也有不完全的地方,比如:
1、没有强调贲门正镜摄图;
2、胃角大弯(通常指窦体交界大弯)没有摄图,F线常在这个区域,是早癌相对高发区域,正镜观察胃窦、球部后再退镜观察此区域会因镜身压痕影响第一印象的判断;
3、体下也是肿瘤高发区域,没有体下倒镜观察前壁、小弯摄图;
4、没有幽门摄图(虽然报告中的胃窦图其实经常用的是幽门图)。
结合自己胃镜操作经验及对SSS方案的个人理解,建议在SSS最低限度摄图增加4张图:贲门正镜图x1,胃角大弯图x1(胃窦观察前),体下倒镜x1(体下视野较好,1张图可以同时显示前壁、小弯),幽门x1。也就是“SSS4”方案(仅是个人想法,欢迎交流)。
学习过程中借鉴了许多他人经验,借此汇总内镜前辈们的实操经验,仅供参考:
a. 低位反转提拉操作中,充分冲气后沿小弯或前壁侧提拉,仔细观察体下段。
b. 贲门、体上段反转观察操作有一定难度,记住“大钮不够,小钮来凑”。
c. 对于空腔脏器的胃来说,图片正中央的部分应该是黏膜,而不是腔道。
d. 4象限摄图不仅是前后大小弯各留一张图,其应该是连续的,就是下一张图片应包括上一张图片的边缘,最后这几张图片拼接在能完全还原该区域。
e. 进镜过程中重点拍摄胃体后壁及胃窦后壁,这时候胃内空气相对不多,后壁的黏膜与镜身有一定的角度,黏膜容易进入视野之中。
f. 体前后壁的正镜摄图,建议用操作小钮摄图替代旋镜。
g. 关于检查顺序,一听大师提到的M路径法,可供参考。
来源于亚甲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