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产人李鑫】第186篇原创文章
最近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职业发展或者行业未来的问题,所以,对于知产人李鑫的公号来说,我想花一定时间聚焦在此,不论是文章,直播,音频都想把这个问题谈清楚。
我准备从三个主体来谈:代理人,代理所,行业。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思考维度,可能得到的答案不同,期望给大家更多的帮助,进而解决现在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专利代理人和律师的社会角色十分近似,或者说,专利代理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是从律师的发展模式中分离出来的,提供专利确权、维权的类律师服务群体。因而我们对照已经成熟的律师发展模式,来看代理人的职业发展就显得很重要。
那么,律师的发展模式是什么呢?
一个当然的路径是这样的:法学院教育—拿到司法资格证—实习律师—授薪律师—提成律师—合伙人律师—高级合伙人律师—开自己的所。
在这个逻辑中,律师从一开始入行或者入法学院学习,就有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
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做律师呢?因为看到的是:高端的收入,高端的办公场所,高端的穿着,高端的职业认同感等等。
当新律师们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之后,就是按照这个当然的路径去努力,有些人出来,成为了那个高端的群体,有些人出不来,成为一个普通的律师,谋求基本的生计。
相比较而言,代理人的当然的路径就显得很不同,它是这样的:
工科背景本科(及以上)毕业—进入一个代理所—按照底薪加提成写案子
然后,就是一直写案子。
所以,我在一些场合经常会让一些代理人朋友扪心自问:你们今年写案子,明年写案子,准备一直写案子吗?
这就是今天这篇文章的主题:“模式天花板”。也就是说,对于代理人来说,写案子打工成为了职业天花板。真正能够出来的很少很少,或者说,代理人很难像律师那样有清晰的职业上升空间,比如成为合伙人。
这一现象的根源涉及到一个底层逻辑。在代理行业中,公司扮演着核心角色,而代理人则主要聚焦于后端的撰写环节,这一环节与前端销售环节存在着明显的脱节。与此相对照,律师行业则展现了一种高度集成的模式,其中销售与代理服务紧密相连,通常由同一人承担。
正是这种前端与后端的脱节,使得代理人在职业路径上难以直接走向合伙人角色,而更多地被限定在公司内部的撰写任务上。而且,公司或整个行业往往倾向于维持这一现状,要求代理人持续不断地进行撰写工作。
这种局限性也就是代理行业的模式天花板。
那么,这个天花板到底好不好?对不对呢?其实,这个事儿得辩证地看。
每个行业都会有其自身的发展阶段,现阶段的这个方式可能是最合理的。这样才能最好地调动资源也更加具有竞争力。
比如,很多律所都想做专利代理业务,但是,往往在现有的律师模式下,都跑不下去。可能类律所模式,需要整体市场的变化,需要整个行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才可以。
面对这样一个已经存在的“模式天花板”,对于每个代理人来说,都是一个职业发展的瓶颈,我们都需要去思考如何打破它,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具体如何打破,后面我们一一讨论。
关于我们:
软唐知产研习社是国内专利实战培训平台。
主要以专利撰写、审查意见答复、软件专利撰写和其他代理人专业技能提升线上课程为主,辅助以实战案例线上线下小班课程,致力于构建全面、完善、高效的专利代理人培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