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故事:附子应用须对证

健康   2024-11-28 17:59   北京  


作者: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 黄新建 梅全喜




药物故事




附子应用须对证




附子应用的故事

时珍曰:乌、附毒药,非危病不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其功甚捷。有人才服钱匕,即发燥不堪,而昔人补剂用为常药,岂古今运气不同耶?荆府都昌王,体瘦而冷,无他病。日以附子煎汤饮,兼嚼硫黄,如此数岁。蕲州卫张百户,平生服鹿茸、附子药,至八十余,康健倍常。宋张杲《医说》载:赵知府耽酒色,每日煎干姜熟附汤,吞硫黄金液丹百粒,乃能健啖,否则倦弱不支,寿至九十。他人服一粒即为害。若此数人,皆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理概论也。又《琐碎录》言:滑台风土极寒,民啖附子如啖芋栗。此则地气使然尔。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附子“发明”

中文释义

点击下图展开

关于附子的临床应用,李时珍认为应对证,且要因人、因地、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区别对待。他在《本草纲目》中介绍了不同的人应用附子出现的不同结果:乌头、附子是有大毒的中药,非危重病症不用它,但在滋补方剂中加入少量作为引导,滋补见效更快。有人才服用一二克的量,即发生不良反应,燥热严重,但是以前的人却常把它作为补药使用,难道是因为现在的五运六气与古时候不同?明朝荆州府的都昌王,人很瘦,很怕冷,但是并没有其它病。每天都用附子煎煮作茶饮,还服食硫黄,持续好几年都这样也没事儿。蕲州卫张百户,一辈子都喜欢吃鹿茸、附子,结果到八十多岁还很健康。宋代有本著作《医说》上记载。有个姓赵的知府,每日都要喝干姜附子汤,并且服食硫黄金液丹百粒。必须如此,才有胃口,有力气,不然就浑身无力,气力难支。结果活到九十岁。像硫黄金液丹这种大燥大热的药,普通人吃一粒就要有副作用了。最后李时珍总结说:以上这些例子,都是脏腑禀赋偏盛的,不能用常理来解释。如果是普通人这么用药,那早就要得病,甚至死亡了。另北宋《琐碎录》也记载:滑台(古地名。即今之河南省滑县)气候极为寒冷,那里的人吃附子就跟吃芋头、栗子一样,不会有什么副作用,那是因为当地的气候的原因。







附子得名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泥附子经清洗后浸胆(胆巴,为食盐加工副产品,主要成分为氯化钙、氯化镁)、浸盐加工成盐附子,盐附子经脱盐脱胆,以甘草、黑豆为辅料加工成淡附片;泥附子经浸胆、煎煮、脱胆、切片、调色、蒸制、晒干或经浸胆、煎煮、剥外皮、切片、脱胆、蒸制、晒干分别加工成黑顺片和白附片。

关于附子名称的由来《本草纲目》在释名项下解释道“初种为乌头,像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是植株的母根,而附子依附于乌头的周围,直接而客观明确了附子的得名。

附子传统商品规格的多样性以及附子文献名、商品名、处方名比较混乱,一度造成临床医生开方时出现附子“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现象,给中药附子的加工、销售、使用带来不便。卫生部为了简化附子商品规格,在《中国药典》1963年版起仅收载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5种商品规格,一直延续至今。

而全国各省市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载的附子炮制品种有生附片、刨附片、熟附片、蒸附片、炒附片、煨附子、黄附片、黄附块、临江片、卦附片、阳附片及阴附片等。其中生附片、盐附子、卦附片为半成品,值得注意的是蒸附片,炒附片是采取新工艺炮制的无胆巴饮片;但现附子主流的商品规格仍为白附片和黑顺片两种,供医院医生配方和中成药生产原料,大量使用。

药用历史

1.附子入药最早始于《神农本草经》,载:“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肯定了附子温阳散寒止痛的功能。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对附子的应用在《本经》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记载附子主治厥逆,即是回阳救逆,全书113方中有20方有附子,如著名的有“四逆汤”“附子汤”“理中丸”“附子泻心汤”等,张仲景对附子的应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首创生用、炮用,生熟异治。

2.魏晋南北朝《本草经集注》对附子的性味、毒性、主治、产地、采收、炮制及配伍使用都有阐述,尤其是对附子的毒性记载为“有大毒”;阐明了因附于乌头之根而得名“附子”具体记载:“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为百药长。”并提出了炮制、配伍减毒:“凡用三建,皆热灰炮令折,勿过焦,惟姜附汤生用之。世方动用附子,皆须甘草,或人参、干姜相配者,正以制其毒故也”

3.唐《药性论》谓其:“气锋锐、通经络、利关节、寻蹊达径直抵病所”

4.金元《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记载:“味辛,性热;有大毒。浮也,阳中之阳也。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息。除六腑之沉寒,定三阳之厥逆。”

5.明 《本草汇言》载:“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本草纲目》载:辛、温、有大毒.....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

《景岳全书》记载:“其性浮中有沉,走而不守,因其性善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能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并称附子为药中四维之一:“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病而至于可畏,势非庸庸所济者,非此四物不可......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6. 清《本草正义》载:“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本经逢原》曰: “附子气味俱浓而辛烈,能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暖脾胃而通噎膈,补命门而救阳虚,除心腹腰膝冷痛,开肢体痹湿痿弱,疗伤寒呃逆不止,主督脉脊强而厥,救寒疝引痛欲死,敛痈疽久溃不收及小儿脾弱慢惊,并须制熟用之。”

7.《中国药典》(2020年版)载:“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道地产地

①关于附子的产地,历代多以四川为主产地,另外湖北、长江以南等地亦有记载。附子的产地分布最早记载于西汉时期的《范子计然》谓:“附子出蜀武都中,白色者善”蜀武都即今四川西和县南。

②《神农本草经》仅笼统指出附子的生境为“生犍为(今四川犍为地区)山谷”《名医别录》则具体记载为“生犍为及广汉”,犍为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广汉今为四川省射洪县南。《本草经集注》有云:“附子、乌头、天雄本出建平,谓之三建。今宜都、佷山最好,谓之西建,钱塘间者谓之东建,气力劣弱。”建平、宜都、佷山分别为今重庆市巫山县、湖北宜都市及湖北长阳县。陶弘景对上述三地的附子品质作出评价,首次提及湖北为附子产区且质量最佳。

③《新修本草》对于药材产地及采收信息尤为关注,载“天雄、附子、乌头等,并以蜀道绵州、龙州出者佳”,绵州是今四川省绵阳市,而龙州为今四川省平武县。唐本草首次指出,乌头、附子、天雄均为同一主产地,均在今四川绵阳江油以及平武地区。

④宋代,附子开始大规模种植。第一本附子专论《彰明附子记》对附子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优劣鉴别、产地等方面详加描述。对于产地谓之:“绵州故广汉地,领县八,惟彰明出附子。彰明领乡二十, 惟赤廉水(今四川江油太平镇市让水乡)、会昌(今四川江油太平镇德胜乡)、昌明(今四川江油彰明镇)宜附子……合四乡之产,得附子一十六万斤已上。然赤水为多,廉水次之,而会昌明所出甚微。” 可见宋代四川江油地区附子栽培已经有相当的规模,尤其以江油太平镇地区为胜。 宋《本草图经》:“出蜀土,生其种出龙州。”进一步确定,四川平武江油地区为附子的主产区。

⑤明《本草纲目》:“乌头有两种,今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也是也。春末生子,故曰春采乌头。冬则子已成,故曰冬采为附子……其产江左、山南(泛指长江以东地区)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者是也……宋人杨天惠著《附子记》甚悉”。李时珍总结前人关于乌头的产地记载,明确提出了,附子为川乌子根,主产自今四川江油地区。同时李时珍认同《附子记》中关于附子产地的记载。

⑥民国《药物出产辨》载:“产四川龙安府江油县。六月新。”民国亦以四川江油最为道地。

自此之后,均以彰明地区为附子的主要产区。根据文献记载,现代附子曾在重庆,山东、湖南、湖北等20多个省份有引种栽培,可是由于产量低下以及病虫害等原因,许多地区被市场淘汰停止种植,目前,附子有四大产区,除四川江油外,还有四川布拖、陕西汉中及云南,由于耕种作业及气候因素,质量仍以四川江油的附子为最优。

附子与天雄

①《神农本草经》同时收载了附子、乌头、天雄,《本草经集注》也同时收载了天雄、乌头、附子,并初步阐述三者的关系:

在天雄项下记载“天雄似附子,细而长者便是,长者乃至三、四寸许,此与乌头、附子三种,本并出建平,谓为三建。” 在乌头项下记载“长三寸以上为天雄...今采用四月乌头与附子同根,春时茎初生有脑形似乌鸟之头,故谓之乌头。”

②晋初葛洪在其《肘后备急方》记载有三建汤,晋末谢灵运《山居赋》“三建异名而同出”注明“三建即乌头、附子、天雄,异名同出,陶氏称刺为三建”,与《本草经集注》的记载相对应,可见在古代本草中,乌头、附子、天雄有非常明确的区分。

③宋《彰明附子记》则记载为“盖附子之品有七:实本同而末异,其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而傍生者为附子...又附而长者为天雄...皆脉络连贯,如子附母,而附子以贵,故独专附名。”

④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也同时收载了附子,乌头,天雄:在附子项下记载:“其母名乌头,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在天雄下记载“天雄乃种附子而生出或变出,其形长而不生子,故曰天雄”

⑤清《本草崇原》载“初种而成者,为乌头,形如乌鸟之头也。其附母根而生,虽相须实不相连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种而独生无所附,长三四寸者,名天雄。”

⑥在现代,根据实际种植情况,如果乌头种植得法,则鲜有不生附子的情况,因此将个大附子作为天雄,既可保证产量,又利于分而辨之,由此达成共识,以宋《彰明附子记》记载为准,即以附子中尺寸较大者为天雄。

附子与白附子

附子炮制品种有一种“白附片”,很多时候容易与白附子混淆,《本草纲目》在附子释名项下特别声明:乌头、附子因“别有草乌头、白附子,故俗称此(附子、乌头)为黑附子、川乌头以别之”。《本草纲目》在白附子这个品种的“发明”项下特地记载“白附子乃阳明经药,因与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实非附子类也”,可见李时珍特别重视附子与白附子的区别,反复强调,以免错用。二者其实是不同的药物,其来源、性状归经、性味、功能主治都不相同,应注意区分使用。

来源:

白附片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白附子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

性状:

白附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 5cm。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cm,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白附子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5cm,直径1〜 3cm。表面白色至黄白色,略粗糙,有环纹及须根痕,顶端有茎痕或芽痕。质坚硬,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麻辣刺舌。

性味:

白附片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白附子辛,温;有毒。归胃、肝经。

功能主治:

白附片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皖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白附子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用于中风痰壅,口眼㖞斜,语言謇涩,惊风癫痫,破伤风,痰厥头痛,偏正头痛,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附子的毒性与减毒

1.附子毒性

附子的药效与毒性并存,用药安全难以保障,历代医家对附子的炮制目的多为减毒存效,故临床多以其炮制加工品入药。附子的毒性成分为双酯型生物碱成分: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等,人口服乌头碱0.2mg即可致中毒,乌头碱的致死量为3~4mg;此外还含单酯型生物碱,主要有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等,为主要有效成分,其毒性是双酯型生物碱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

2.炮制减毒存效

现代研究证实,通过规范炮制,双酯型生物碱可水解为单酯型生物碱,单酯型生物碱毒性低,但药效活性高,且相对于双酯型生物碱不易再进一步水解。附子炮制过程就是利用这一点,让双酯型生物碱转化为单酯型生物碱从而起到减毒存效的作用。

3.配伍减毒

附子通过合理的配伍,可明显降低其毒性和不良反应。附子与黄芩、干姜、甘草、人参等配伍可以降低毒性。有人在以寒制热、以甘缓毒、以柔克刚和扶正抑毒等四种基于药性的配伍减毒理论指导下进行了试验:

1

以寒制热:

以附子配伍大黄、黄芩、黄连、栀子、木通等几味寒性中药均有一定的减毒作用,其中以大黄和黄芩的减毒作用最强;

2

以甘缓毒:

在受试的两味药物中,只有甘草具有明显的减毒作用,而另一味甘味中药大枣没有明显减毒作用;

3

以柔克刚:

在附子配伍地黄(熟地黄或生地黄)、山药和白芍等滋阴药物中,仅有山药在急性毒性中具有减毒作用,而其他药物均没有明显的减毒作用;

4

扶正抑毒:

附子配伍人参、白术和茯苓的试验中,附子配伍人参具有一定减毒作用,其他皆无减毒作用。可见,古人的“俗方每用附子,须甘草、人参、生姜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是可信的。

附子中毒与解救

中毒

附子具有显著的强心、利尿、兴奋迷走神经中枢及消炎镇痛作用,但其毒性甚大,其毒性主要是对神经与心脏的损害。中毒时间一般在服药30分钟后出现。开始见口唇、舌及肢体发麻,继之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进而昏迷,肌肉痉挛,呼吸急促,肢冷脉弱,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不齐,严重者可死亡。中毒的原因是生用、过量应用附子。

解救

1

催吐:

一般口服温开水或 1﹕5000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每次200~400 mL,反复进行,直至呕出的洗胃液清亮为止。中毒后洗胃越早,越彻底,抢救成功率越高,但该法适用于仅有消化系统症状的轻度中毒患者。

2

导泻:

洗胃彻底后,经胃管注入25%的硫酸镁溶液100mL,促进有毒物质从肠道排出。

3

服用药用炭:

活性炭对乌头类生物碱有较强的吸附作用,中毒后口服或经胃管灌入50~100g的活性炭混悬液,有利于吸附有毒物质。

4

输液:

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并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尿液和稀释毒质在血液中的浓度,加速有毒物质排泄

5

西药治疗:

中毒时可口服阿托品、利多卡因。阿托品0.5-2mg,皮下或肌肉注射,每10min-4h 1次。如果用药后症状没有改善,可以改用利多卡因,每次50-100mg,静脉注射每5-10min一次,同时加用呼吸兴奋剂、地塞米松、三磷酸腺苷(ATP)、辅酶a等。如出现呼吸困难、酸中毒或昏迷,应及时给氧。

6

中药解救方法:

金银花30g,绿豆100g,甘草60g,水煎内服;或蜂蜜内服,每次120g,必要时可服至500g。

药膳食疗

在我国陕西、云南、四川等附子产区自古将附子用作药膳以补阳散寒。早在宋代《太平圣惠方》中就有关于附子粥的记载,今人罗绪和先生更著有《延年益寿附子药膳》和《治病抗衰老附子药方》两书详细介绍了附子药膳食疗方。江油附子产品中的就有刨附片、仲景炮附子可为药膳之用,可做配菜食用。调查结果显示,具温阳扶正之效的附子久煎后用当地土鸡煲汤做成药膳食用,可使接受附子药膳保健的对象阳虚体质得到明显改善,畏寒怕冷、精神状态差(但欲寐)的状态均有改善,同时增强了对寒冷的耐受,减少了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附子食疗应用具有明显时令性,一般在冬至前后,少有春夏服用。主要有以下三种制备方法。

煎煮生附子

煎煮5-10小时,注意煎煮过程中不能断火且不能续加冷水。该煎煮方法下附子的乌头碱含量几乎为零,适量食用有一定补阳作用。

制附子与羊肉、犬肉等肉类同煮

该法一般小火慢炖3小时以上,所用附子需经炮制无毒,如黑顺片等。

制附子煮粥

煎煮时间1小时以上,所用附子需经炮制无毒,附子用量少,一般l0g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为保证食用安全,炮天雄、刨附片在食用中应强调久煮,未经炮制的鲜品毒性大,不可盲目使用,此外,附子为温阳之品,适用于虚寒或寒湿体质者,服食时有必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运用。

综合利用

茎叶的利用:

根据传统用药习惯,附子茎叶通常被丢弃不用,附子茎叶和须根占生物量的44%,茎叶中总生物碱含量较高,双酯型生物碱含量较低,有较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

须根的利用:

附子在采收母根和子根后,大量的须根均被丢弃,附子须根和附子的化学成分相近,且其总生物碱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明显高于附子,有较大的药用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药渣的利用:

药渣大部分当做废弃物处置,动物实验表明将附子药渣作为饲料添加剂按一定比例加入饲料后,可促进家兔的生长,亦可增加家兔的耐寒存活时间。因此研究并开发以附子药渣为主的饲料,将附子药渣变废为宝,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功效与配伍应用

功效

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配伍应用


1.附子配干姜:

附子大辛大热,温壮心肾之阳,回阳破阴以救逆,干姜辛热,与附子相须为用,增强温里回阳之力,又温中散寒,助阳通脉。用于心肾阳衰寒厥证,如四逆汤。

2.附子配伍人参:

附子辛甘大热,长于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人参甘温,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两者合用,补气固脱与回阳救逆并举。常用于治疗四肢厥逆,冷汗淋漓,脉微欲绝之阳气暴脱证,如参附汤。

3.附子配伍薏苡仁:

附子温经散寒、 通阳止痛, 薏苡仁除湿宣痹、缓急舒挛,两者配伍温经祛寒,缓急止痛,用于胸痹不舒,拘急不舒,时缓时急,喜温欲按,口不渴,舌苔白,脉沉紧者,如薏苡附子散。

4.附子配伍桂枝:

附子辛热善走,通行十二经,温阳散寒,逐湿止痛;桂枝辛散风邪,温通经脉。合之则温通心肾阳气,散寒通络除痹之功益增,常用于治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痹心痛及寒痹痛剧者。又因桂枝能温通卫阳,解肌发汗;附子善于补火助阳。二者伍用,有助阳解表之功。可用于阳虚外感风寒,如桂枝加附子汤。

5.附子配白芍:

附子辛热温肾壮阳;白芍甘酸敛阴缓急。两药相配,一温一凉,一辛散一酸收,既可用白芍补虚和营之功缓附子劫夺营阴之弊,又可取附子斩将夺关之力,避白芍酸收之性,如此相反相成,通痹止痛之效尤显。常用于治疗痹证寒邪偏盛者,如芍药甘草附子汤。

6.附子配当归:

附子辛热燥烈,善于温补阳气;当归甘温滋润,长于补养肝血。因阴根于阳,气能生血,配对合用,附子得当归则入血分,当归得附子则温运力宏,有阴阳兼顾之妙义。用以治疗脾胃虚寒大便下血,及阳虚寒凝兼挟瘀血之痛经、经闭等,如附子当归丸。

化学成分与药理毒理

化学成分

现代研究表明,生物碱为附子主要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中国药典》(2020版)规定了6种生物碱的检查和含量测定,双酯型生物碱分别为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为主要毒性成分,以这3种生物碱总量计不得超过0.010%);单酯型生物碱为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等(为主要有效成分,以这3种生物碱计不得少于0.010%),此外还含有多糖类、甾醇类,有机酸和微量元素。

药理作用

1.强心作用:

附子适用于心阳不足、肢冷脉微等症,强心效果良好,其强心机制主要是兴奋和激动β受体,释放出儿茶酚胺。

2.抗心律失常作用:

研究表明附子水提物能显著减轻氧自由基对心肌的损伤,并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3.扩张血管作用:

研究发现附子水煎剂对离体家兔的主动脉的具有舒张作用并且有一定的内皮依赖性,有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

4.镇痛抗炎作用:

附子通过中枢机制和外周机制来抑制疼痛反应,有直接或间接抑制内源性致痛因子的作用,并能够抑制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减轻炎症反应。

5.抗肿瘤:

附子抗癌机制主要与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调节癌基因的表达有关。

6.免疫调节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黑顺片单独蒸煮去毒或与甘草等药材配伍熬制后服用能提高人体免疫力。附子中多糖成分对正常小鼠机体免疫力有增强作用,并减轻由于环磷酰胺引起的白细胞水平降低。

7.其他:

研究表明附子还具有抗衰老,调节血糖、对肾功能的改善作用等。

民间验方


1.治疗老人尿频

熟附子15g,干姜6g,炒白术12g,茯苓12g,白芍9g,龟板9g,金樱子9g。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尿频症状明显好转。

2.治疗应变性鼻炎

黄芪30g,太子参15g,苍耳子9g,百合15g,侧柏叶12g,桔梗6g,熟附子3g,生姜12g,大枣12g。水煎分两次温服,每日1剂,10d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

3.治疗风湿腰痛

川乌15g,附子10g,透骨草20g,共碾为粗末,加食盐250g,用醋拌炒热后布包熨患处。

4.治疗慢性咽炎

生吴茱萸、细辛、生附子各15g,生大黄10g,米醋适量。将上药择净,共研细末,用米醋适量调为药糊,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用2~3个疗程。

5.治疗牙齿松动

食盐3g,鲜附子1个。将附子捣烂与食盐和匀。敷涌泉穴用布扎缚。

6.治疗牙痛

麻黄 12g、黑顺片12g、细辛12g、威灵仙10g、黄柏15g、知母15 g、苍术12g、 黄连3g、吴茱萸3g、花椒12 g。将附片煎30分钟左右,后下余药,再煎 15分钟即可。一日一剂,分至3-4次服用,2-5剂见效。

7.治疗肾虚

鹿茸10g,淫羊藿12g,仙茅6g,巴戟天10g,肉苁蓉片6g,枸杞子15g, 蛇床子6g, 菟丝子15g,白附片6g (先煎),肉桂10g, 党参片15g, 柴胡15g,乌药8 g,牛膝12g。水煎服, 每日1剂, 分3次服用。连续服用7~10天为1个疗程, 一般治疗2个疗程即可见效。

使用注意

1. 本品辛热燥烈,易伤阴动火,或素体火旺者应减少用量;

2. 凡实热证、阴虚火旺、阴虚阳亢、精血亏虚者忌用;

3. 孕妇慎用;

4. 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作者介绍

黄新建 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药学部 主管中药师

梅全喜 主任中药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药学部顾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特聘教授、药学部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李时珍研究分会会长。



文章图片来自摄图网。本文为“PSM药盾公益”原创如需转载,请留言。

感谢以下参与者:

审核编辑:荆州市中心医院 药学部  刘开飞 

美术设计:EBLAST 刘家琦

往期回顾

-《本草纲目》中药故事之七十一 :石菖蒲化湿开胃

-《本草纲目》中药故事之七十二 :饴糖缓急止痛

-《本草纲目》中药故事之七十三 :木鳖子散结消肿

-《本草纲目》中药故事之七十四 :柿蒂止呃逆

- 更多《本草纲目》中药故事 -



点击查看



阅读原文,搜《本草纲目》药物故事

PSM药盾公益
集合全国一线临床药师,打造用药安全信息平台,指导大众安全、合理用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