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郑孝杰
编辑 | 袁畅
这个冬天,投资者都在关注A股市场的下一步。
但部分私募大佬却另辟蹊径。在一些相对“另类”的资产领域里“下注”。
这部分资产,曾经一度非常红火,但在过去几年里经历了史上罕见的回撤。
而现在,部分百亿级别的私募大佬,开始仔细端详这部分资产了。
01
不少私募“加码”可转债
资事堂从头部渠道获悉:一家华南地区的百亿私募日前开始考虑为麾下的可转债产品募资。
这是一家传统的股票多头机构,在引入可转债专长的投资经理后,开始布局这一赛道。
这还只是近期“发力”相关领域的诸多私募机构的一家。
华东地区的500亿私募权益机构,一家百亿级多资产投资机构,以及其他地区的不少权益机构,都有绸缪同类产品的消息。
他们究竟发现了什么?
02
发力“细分方向”
仔细分析前述的华南私募机构的材料。
可以发现,他们对未来运作的转债私募产品,有自己的“细分目标”。
比如提出:
专注“低价可转债”领域······;
强调“严控买入价格控制最大下行风险”;
要求“分散持仓规避黑天鹅风险”;
明确表态“分散持有优质低价转债组合”。
该机构还提出了:定量分析为主,主观为辅,以量化指标择券为主。在低价基础上,辅以下修、弹性等多元子策略。
上述表述可以归结为一句话:
采用量化等多元策略专注分散持有低价可转债资产。
03
“量化机构”也在忙活
资事堂注意到:一些对外宣称积极采用量化投资手段的中型私募,也在年内积极布局可转债赛道。
规模超过50亿的艾方资产就是一例,该私募相关负责人早年曾在徐翔的泽熙投资任职(曾任总经理助理一职),但近年明确发力可转债赛道。
据协会备案信息,近一年艾方资产至少备案了6只可转债策略产品,数量高居证券类私募之首。
另一个积极进入可转债领域的是喜岳投资。
后者,新近备案一只可转债产品,喜岳投资最新登记的管理规模区间是50-100亿元。
该公司自己公布的履历称:喜岳投资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专注于基本面量化的阳光私募。公司创始人团队不仅拥有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博士学位或任教经历,也曾在BGI、 AQR等量化投资公司任职多年。
两家或“土生土长”或“洋为中用”的量化类私募,都在切入可转债投资的领域。
04
沪上大佬“发声”
与上述机构相比,大佬杨东发起宁泉资产,规模和业绩明显更胜一筹。
而宁泉资产也开始提及可转债。
该公司最新和投资者的交流显示,公司投研团队认为:2024年三季度,中国转债市场在信用风险恐惧下继续大幅下跌,纯债收益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我们很高兴地买进了巨量的各种转债,目前我们的转债库存绝对量是我们的历史最高水平。”
杨东曾经的同事,曾在兴全基金任职的睿郡资产的股东王晓明对转债资产也有点评。
他在最新月报中提及:在正股转向乐观的前景下,期权价值有望逐步回升。估值还依然反映转债投资人相对谨慎的判断。
同一家公司的杜昌勇也在公众号上发文表示:转债市场对于稳健型投资者具有吸引力,活跃的市场环境会让投资者对信用的担心减缓,并且发行人下修换股价格的意愿也会增强。
05
历史上的转债行情
内地转债市场有过几波“气贯长虹”的行情。
且多数发生在牛市的同步。
第一轮行情发生在2005到2007年的大牛市中。
此后的2009~2010年,2014~2015年,2019~2020年都曾发生过大幅上涨的行情。
甚至在疫情出现的2020~2021年,部分医疗方向的转债因正股暴涨而出现最高超过3600元的行情表现(下图)。
但其后的股市波动中,相关转债也一度下跌60%以上。
这显示,转债并不因其名字有债,而能豁免于下跌。相反,当其对应正股大幅波动时,转债的波动“热情”时常大于股市。
06
把握“双刃剑”需要专业能力
相关资产的历史表明,转债投资不仅需要有对上市公司业绩的深入分析能力,同时也要有对债市的一定判断能力,对转债背后期权价值的准确评估。
这其中,哪一个部分都不容易。
而且,伴随着近年相关交易所严格“退市政策”后,转债的“期权价值”面临新的挑战——即评估相关标的退市的可能性。
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是,如果相关正股退市,则对应转债标的之股票期权价值,将明显损耗,而这样的判断,可能需要更多专业、更多审慎来对待。
总之,这条“隐蔽”的投资战线,目前看来,更多的是“机会”与“挑战”并存的一个赛道。
本期责任编辑 倪静
***
资事堂保留本文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编辑、重新发布,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请在后台回复关键字「转载」获取转载格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