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8星球始终关注城市内容和艺术策展,聚集丰富的艺术家资源库,致力于提供艺术实践的基地,并激发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活力,探讨艺术的多种可能。原创栏目噼啪推荐将打造出新鲜优质的艺术专题,记得持续关注,轻松获取第一手的艺术讯息。
本期,我们将目光投向了洞庭湖边的心形爱情岛——君山岛景区,水草丰茂,芦苇成荫,而艺术就藏身于这一大片芦苇海中。
乘坐摆渡车通过景区的入口,就进入了芦苇海的世界,那种自然景观的冲击感不留一点缓冲时间,如果从航拍视角来看,那一条通往展区的长长的路不过是进入植物迷宫的小小通道。几分钟后,芦苇荡深处出现了令人欣喜和好奇的景象,第一眼发现的是在田野中舒展身体、自由呼吸的巨人,仿佛切换到了《进击的巨人》的世界。
这意味着我们距离第二届“天下洞庭”芦苇艺术季的展区更近了。
艺术作品如此大的体量,并不只是出于大地艺术需要视觉冲击感强的作品这一考虑,还出于洞庭湖此地的生态环境,事实上,这也是第一届得出的经验和改进。芦苇太高了,高到人身处其中都仿佛变成在草丛中行进的小生物,而第一届天下洞庭艺术季的作品没强调大体量,不易被来到现场的民众发现,因此第二届在征集作品阶段就有要求田野装置的高度得5米以上。
这并不是一次改变自然、介入自然的行为,艺术作品的创作材料主要取自于自然:洞庭湖的芦苇、竹子和石头,随着时间流逝,它们又会归于自然,展期内只会对人为破坏的部分进行修复,而自然的破坏,包括芦苇的老化,都是不可逆的,也不会去进行人为干预。*所以展览暂定开放至2月份,朋友们不要错过!
站在高台上拍摄的芦苇海
在12月30日举办的芦苇艺术季学术观摩研讨会上,当代艺术家邹建平先生说:“现代的工业化和高度发展的科技逐渐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撕裂和硬化了,艺术是在寻求一种柔软的心灵通道。”来到现场,踩踏在泥土上,嗅闻着湖区的气息,在一片开阔地内被芦苇海包围,以及观赏用天然材料创作成的创意作品,这对于远离自然、生活在城市钢筋水泥森林里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彻底放松的心理疗愈。
这也并非是一群艺术从业者的自嗨,单从落地作品的阶段来看,艺术家和艺术工人就在彼此学习。艺术工人其实是当地芦苇厂的工人,他们熟悉芦苇的种类、生长习性、捆扎技巧,和芦苇打过数十年的交道,然后在参与进落地作品时,发现日常用于烧火和造纸的材料居然有如此强的可塑性和审美性,他们亲手创造出新奇的东西并会以此为傲。参展艺术家中,周建胜老师表明自己是在洞庭湖向土地学习,用土地的态度做作品,因此他和当地的居民在这片生息之地按照居民熟悉的方式和材料发动了建造。
施工中的艺术工人们
针对艺术作品强调大体量、追求视觉冲击这一点,产生了一点争议。举例来说,湖南省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李辉武先生强调要把艺术交给艺术家,保持艺术作品的纯粹性和独立性,这会使得艺术更具有生命力,而且这并不意味着和商业模式有冲突;参展艺术家杜扬清楚开展后的现场情况,他发现民众的行为模式其实很简单:和作品互动、拍照打卡,并且他提出公共艺术和传统艺术有差别,需要有宽容度。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就需要考验艺术从业者的把握尺度了,既能体现作品的艺术性、思想高度,又可以有宽广的空间包容普通民众,让他们参与进来。至于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或许观展观众的反馈是最直接的参考。
本期噼啪推荐的艺术专题,P8星球请到了第二届“天下洞庭”芦苇艺术季的联合策展人王峰、艺术总监唐新宇,来聊聊艺术与自然、艺术与文旅的深度融合。
Q:
请二位介绍一下各自在“艺术在田野”中负责的部分。
唐新宇:“天下洞庭”芦苇艺术季有两个版块:艺术类装置和互动性装置,核心是艺术类装置,也就是“艺术在田野”板块。我的工作主要就是通过达观当代艺术空间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发出征稿邀请,从100多位艺术家的投稿中最终确定 17 件作品,后续与艺术家沟通,然后落地作品。最后一步非常重要,如果落不了地的话,浮在纸面上它也是没意义的。
我们在10月24号左右进场,联系艺术家在不同的时间段来落地作品,还请到当地芦苇厂的工人,因为他们对芦苇荡、芦苇的性能很熟悉,除了砍伐芦苇,也不乏有木匠、泥瓦工、电工还有焊工,都心灵手巧,给予了我们巨大的帮助。同时,我们还邀请雕塑厂进行了介入。我自己此次也以艺术家的身份参与进项目,创作出作品《深呼吸》。
王峰:针对我和唐新宇的工作,我编了个顺口溜:唐新宇是包吃包住包材料,我是防火防盗搞气氛。当艺术家创作时遇到困难,我前去沟通,而唐新宇更多的是繁重的事项,比如物料缺了、工人少了、有吃住需求,都得找他解决,相当于艺术包工头。
Q:
芦苇场的工人们加入进来,在艺术作品落地过程中,他们有表达过什么看法吗?
唐新宇:“艺术在田野”这个项目已经举办了三届,最开始项目落地的时候,无论是体力、工具、经验值,还是在户外创作时遇到的难度,包括恶劣的天气,都会需要工人来介入,刚开始他们不知道我们要干什么,在做的过程中他们就发现艺术很好玩。他们原本都是用芦苇造纸、烧火,偶尔去打点小猎,而现在他们发现它居然可以成为艺术品的材料,在观念上面就有一个巨大的冲击,做出来以后他们也很有成就感。
芦苇工人目前升级成艺术工人了,经过三年的历练,他们跟我们形成了一种很好的互动,有时候一个眼神、一句话,他们就明白要怎么弄。艺术家能提出使用芦苇来做艺术品的设计,但在落地的时候这波艺术工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也会不断地抛出点子,给到我们意见参考,一些土办法总是很有效的,用什么样的芦苇?在哪里采集芦花?哪个地方的芦苇好?怎么结实地捆扎?怎么去制作?他们都有一套方法。
他们很投入,不仅仅当一份工作来做,有时候7点钟就到现场了,中午吃个盒饭,乐此不疲,马上就跟着干活,偶尔赶进度的时候就晚上加班,所以我特别感动。艺术它这种纯粹性,包括艺术的疗愈、创造力,这些新颖的东西打动到他们,引起了一种共鸣,是他们人生中一种新的体验,所以说艺术是有力量的。
王峰:艺术家可能是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思维,但是在落地作品的时候会有许多困难,恰恰是这些芦苇场的艺术工人们提供了生活的智慧和经验,帮忙解决,他们深度参与了作品的创作,因此非常有成就感,很多人说要发朋友圈,要让自己家人们都来看一看。
Q:
艺术在田野是一个移动美术馆项目,可否请老师介绍一下“移动美术馆”的概念,最初是如何考虑的呢?
唐新宇:艺术作品的展陈总会设定一个场域,我就寻思艺术作品能否放到室外展览,当时想将大部分种类包括绘画、装置、行为和影像放去户外。原先芦苇工人会拿塑料薄膜、芦苇杆搭出一个棚子,形成一个透明的空间,但是后来尝试的过程中发现有几点不好:第一是洞庭湖的风太大了,棚子可能会被破坏;第二是没有专人管理的话,一些闯入者可能会破坏作品,拿走物件,会产生巨大的成本,所以后来放弃了,又回归到大地艺术的概念。
包括第一届“艺术在田野”,我们做了一些综合类的绘画和影像,但是野外没有电源,充电使用的话,也无法保持作品展示的持续性,最后无奈放弃,选择纯粹一点,使用芦苇、竹子、石头、泥土还有钢材,结合起来做装置。
经过反复的思考,便于在芦苇地里展开项目的就只剩下艺术装置,它的体量可以很大,能体现文旅和地域的结合,具有可视性以及和观众的互动性,展出时间也可持续。所以移动美术馆项目原来是想改变作品的展陈方式、改变艺术家的创作方式,最后还是走向了便于操作、适应自然环境的装置艺术。
Q:
移动美术馆这个项目,反映出艺术作品的展陈不受展览空间的局限,突破了之前听说的一个观点:美术馆是让一个东西成为艺术作品的重要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
王峰:国内现在开展了许多大地艺术节,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一个新词了,包括P8星球去年也办了莽山·森林大地艺术节。
我觉得艺术家的参与和展览本身都不应该受到展陈空间的限制,特别是在当下我们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身处自然景观中会让人很动容,跟在室内空间是两个概念,比如去到洞庭湖边上看展跟在美术馆里或者视频里看,完全是不一样的体验。
此次芦苇艺术季有几个特色:一是利用了当地的特色材料,以芦苇地里的芦苇去制造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景观或者装置;二是它很强调在地性,前期征稿在审方案的时候,大部分作品跟洞庭湖的生态、人文、历史都或多或少有一定关联,这也使得当地居民、工人、广大民众前来打卡,日常可见的普通芦苇能够做出艺术作品就给民众一种很惊奇的感觉,更不用谈如此大体量、大规模地来呈现;三是此次和前两届都不一样,新宇也介绍说这是一个文旅项目,它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其他文旅项目的落地提供了很强的这种间接意义,对特色文旅项目的开发或者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引导和引领作用。
唐新宇:传统的美术馆也好,移动美术馆也好,实际上它只是变了形式,但是它不变的是学术性,无非是换了一个场地和空间。艺术家很喜欢去到传统美术馆或者商业艺术空间做展,是因为可以给TA的作品一个加冕,相当于经过学术认定,或者获得资本的认同,而移动美术馆项目只是换了一个位置,它作为一个艺术空间的功能是没有变化的,依旧保有学术性以及社会功能,哪怕后续它会被拆除,但可以以文献、电子的形式保存下来。
此次展陈的作品都是征集来的,并非随随便便就能够放到那儿,它是个公众项目,观众过来都是要评价的,如果在学术上立不住的话,就会受到别人诟病,那也不会有持续性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它本质上没变化,只是形式上有变化。
、
Q:
2020年举办第一次艺术在田野,到今年是第三次了,除了产生经济效益,它还有哪些不同于以往的点?
唐新宇:这是一个演化的过程,移动美术馆带有实验性、先锋性、开拓性,它第一届更多的是尝试,后续就尝试和文旅结合,并且有了明确的目的: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关注地域文化,看看艺术和地域文化能够出现什么样的碰撞,以及能不能产生一个岳阳的新文化符号。我们有一些野心在,包括政府支持以后,他们也是希望芦苇艺术季能够办成国际性的艺术节,据我所知目前全球没有哪个地方是以专门的芦苇为主题来办的,所以存在先发的优势。另外,艺术在田野有许多国外的艺术家参与进来,第一届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的艺术家,第二届由于疫情的影响就没有邀约,这一届有英国的一个艺术小组,本来还有两个韩国艺术家的,但由于时间的关系也没有让他们参与进来,总之实际上很多人都非常关注。
这个演化的话,一是找到了一个越来越适合这个地域的艺术表达形式,二是参与的人员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水平也越来越高,三是艺术作品从探索性慢慢地走向成熟,我们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芦苇艺术季的作品表达方式。从其他的方面来说,它也是当代艺术的一个案例,在怎么和文旅融合、作为公共艺术怎么去传播、如何做到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它是一个有效的推进。
Q:
在确保严格保护自然环境、尊重原有生态这一点上,在创作之前和过程中,你们对工人或艺术家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唐新宇:艺术作品上面,首先得讲的肯定是原创,第二是尽量地使用本地材质,比如泥土、竹子、芦苇,这些本身就具有环保性,在制作的过程中也十分注意防火,因为君山岛是个爱情岛,所以展陈区域上,我们用一个400多亩的大心形去呼应,周围设有 30 米的防火带,等于是把展区从芦苇荡中隔离出来,杜绝火灾的发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地提醒工人不能抽烟,以及随身带走垃圾。
艺术作品方面,比如《麋鹿》、《白头鹤》、王峰老师的《共同体》、我的《深呼吸》,都是宣传环保的主题,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其他作品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环保理念。最大的环保应该在于,人们来感受自然之美,从心底产生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的亲近,这样才会返过头去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当人认同了自然的美好,自然会以不同的形式去回馈它,而不是嘴巴里面喊口号。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Q:
在作品创作的地域特色这方面,展览的完成度如何?
唐新宇:大概达到百分之八九十。比如,《洞庭之眼》体现了湘妃竹的爱情故事;《麋鹿》和《白头鹤》是洞庭的特色,《洞庭涟漪》是附近一公里之外古人画的《星云图》的衍生,《凝视》利用洞庭湖的鹅卵石进行创作......
我们希望这些装置不是强行植入进来的,要和地域文化、地域特色相关,我经常跟王峰探讨一个目前艺术界都比较关心的问题:当代性和地域性,艺术家做身边的、熟悉的事情,不要好高骛远,去学别人的皮毛,而是要从脚下的土地着手,中国很多优秀艺术家,比如蔡国强,他们做的艺术都是从地域文化、从骨子里面生长出来的,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如果失去了这个基点,你往前面走是走不动的。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Q:
21位艺术家,项目施工期近一个月,你们二位也参与进作品创作,王峰老师是《共同体》,唐新宇老师是《深呼吸》,因此对于背后的创作过程是深有体会的。户外实施和就地取材的过程中,整体是否有遇到难以解决却又必须克服的困难?
王峰:在户外有一个不可抗拒的因素:天气,如果天气太寒,人都受不了,如果空旷地作业碰上打雷,那必须停工,所以施工期虽然有一个月,但中间大概有 10 天都下雨,这个时候人是很焦虑的,特别是作为艺术总监的新宇,因为要把握好时间节点,所以后面只能趁着天气好的时候加班,才能按时完成。
唐新宇:户外它不同于室内,不止是天气的变化,艺术家对材质的把控也很有讲究,比如杜扬老师做的《山》,首先是用竹子,发现效果不好,改用竹片,还是不太行,最后用回了芦苇,所以艺术家在现场会更改自己的方案,朝着更符合心中想象的东西去微调。
我们在自然界中创作,并不是去征服自然,而是去适应自然,自然有无穷威力,顺势而为很重要,它会教育你该做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做,你和它会达成一个妥协,例如高度到底是多高?我们要考虑到风向,考虑到泥土抗重的能力,所以每一个作品不仅仅是艺术性的,它牵涉到工程、力学、自然学、地理学、气候,所以你要有智慧去和自然对话。未来,随着时间推移,芦苇会老化,作品会慢慢消失,最后又回归自然,这是我们的一个理念。
现在观众破坏的部分,我们会去修,但是自然界慢慢流失的东西我们是不会修复的,这也是作品的一部分,这种来自自然的洗礼也是作品存在的一个意义。还有的观众会问:作品为什么不能长期出现在这里?其实是跟芦苇生生不息的成长规律有关,它是一年生的草本,今年生长了以后,到了冬天又会倒下,第二年又重新生长起来。利用芦苇来制作的话,非得要到十月份,所以我们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去创作,而且开花的时候也是十月份,早了不行,还没发育好,所以要因地制宜,要赶时间节点。王峰老师刚才所说的时间节点,一是芦苇的生长规律,二是开幕式的时间,三是天气变化,再往后天气冷了,观众来的时候就会有困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Q:
由于是户外展览,展期暂定持续至2024年2月底,有些观众会担心如果去晚了的话,看到的东西可能就不是艺术家最开始创作出来的模样。在保护作品完整性方面,有做出怎样的安排?
唐新宇:不文明观展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生生不息》那个作品,旁边有提示牌说明不能触摸,但还是有观展观众直接在上面坐着、站着跳跃。我们有一个修复分队,会不定期地对那些被毁坏的作品进行一个抢修性的修复,力求让后面来的观众也能够看到它最初的样子。至于自然的破坏,芦苇有个老化的过程,这是不可逆的,所以我们的展览到2月份就可以结束了,可能留给大家是一个文献资料和一份美好的回忆,包含着对下一届的畅想。
有几个小提示,《洞庭之眼》我们限流,一波上20个人,结束之后,下一波人再进去。有很多装置还是互动性的,人们可以参与其中,既可以航拍,也可以登上去看芦苇海、看落日,洞庭落日很美!下午4点钟左右是最漂亮的。
【观看“2023天下洞庭芦苇艺术季”自驾请导航到“君山岛景区游客中心”,绿色出行15路公交车可达。】
1、建议坐摆渡车进去(也可步行、芦苇季单独门票9.9元) ,游客中心到活动现场有3公里,芦苇节门票+来回摆渡车,抖音团购价19.9元(不需要购买君山岛门票,如进景区要购买)。
2、对芦苇絮过敏的朋友建议佩戴口罩。
3、在活动验票处有移动厕所,购买水、小食等服务(进入展区后无厕所),就餐建议君山区城区餐馆。
4、严禁带火种入内,门口有安检门(抽烟的朋友坐摆渡车前请先吸一支)。
5、参观现场请爱护展品、请勿攀爬、注意安全!
6、中午与傍晚温差大,请备好衣物,以免感冒。
7、开放时间:8:30—17:30;洞庭湖日落景观拍摄最佳时间段16:30—17:20;有部分作品航拍效果更佳!
大美岳阳欢迎您!欢迎您来到芦苇艺术季参观游览!
撰文 | 找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