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字体关注我们吧
追念白廷弼先生
卢世雄
由于家中老一辈的敬交颜多,我认识许多父辈的老先生,他们真诚地把我作为忘年朋友,给予了许多教海和托付。但我因忙于学校工作,未来得及回报他们的关心和厚爱,许多前辈已经离世了,在我心中留下永久的遗憾。现在退休,有了闲暇时间,便提笔写一些追悼之文,以弥补缺憾。本篇短文追念已故沼气专家白廷弼先生。
2004年4月,我收到一封来自临洮农校家属院的信,封面字体工整老朗,显然是一位老知识分子的手迹。拆开一看,原来是白廷弼先生来信。信中说:
“今由李志忠书记介绍,知您任卫校校长。从《河州》读得校长关于‘双城历史'的大作,不胜钦佩。早年于云亭(中学)苦读时曾造访贵府,得拜太尊先生,他博通经史,言谈中引经据典,吐语不凡,风度翩翩,至今记忆犹新。卢家为河州望族,愈生敬佩之心。奉拙集两册,一册烦交雨兄并问好。手颤用铅笔,请谅解。”
信中提到的李志忠书记系原州农科所党支部书记、退休干部,临洮人,毕业于临洮农校,与白廷弼先生是师生关系。“太尊先生”是我的祖父吉亭公。我不到四岁时祖父就去世了,只记得他身材修长,在清朝光绪年间,与陇上著名学者邓隆同窗求学于王朝弼先生开设的私塾,一生未曾出仕。“文革”中我回乡劳动时,听家乡老人说,祖父人望很高,不但关心本村百姓的生活和邻里团结,而且和当地回族上层人士关系很好,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地方的安定团结。阳注山马福祥家族很敬重我的祖父,他们家族有了矛盾,经常请我的祖父去调停。但我还不知祖父“博通经史,言谈中引经据典,吐语不凡,风度翩翩”的形象。“雨兄”为我的三叔卢雨(字瑞天),是白氏兄弟在云亭中学时的同学。拙文《双城近考》发表于《河州》2002年第2期,可能因同期刊有白廷弼先生诗作,故引起他的注意,才向李志忠打听我的情况。
白廷弼先生是和政县买家集人,生于1925年。1948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调入临洮农校工作,因中专不设正教授,所以到退休都是副教授。他一生苦读求索,教书育人,在事业上取得骄人成绩,曾被国家五部委授予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曾任中国沼气学会理事,著有《化学图解》《新型家用水压式沼气池》《白廷弼沼气文稿选》等书,设计小型风力发电机、沼气发酵实验器、体温计消毒器等,获国家三项专利。晚年卧病后又倾心钻研诗律,拜陇上名家袁第锐为师,创作了许多格律诗和对联,作品散见于《甘肃日报》《甘肃诗词》《中华诗词佳作选》、《河州》等报刊。
1940年代,临夏设高中部的中学只有临夏中学和云亭中学(今临夏县中学)。云亭中学是马鸿逵以他父亲马福祥的字(字云亭)为名创办的私立中学。创办初期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补助,所以州内外青年到云亭中学就读者较多。白廷弼、白光弼(1980年代曾任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兄弟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从和政县买家集到临夏县韩集读书的。他们两人和我的三叔卢雨、马效融先生(原临夏州政协副主席,已故)是先后同学。星期日曾到我的老家姚川村故居吃过饭,白先生可能在那时见过我的祖父。白家兄弟在见过我祖父后假期回家向他们的父亲白瑛先生叙说了情况。开学时白瑛先生亲自送两个儿子到韩集上学,专程拜望我祖父,并在我家住过一宿。从那时起,我们两家就成了世交,我和堂弟世平上大学期间,和白光弼先生多有接触,因世平上的是化学系,成为白光弼先生的亲淑弟子。
我收到白廷弼先生的信后立即复信,他又回信说:“来函字秀、情真、意切,卢、白两家得以沟通。常置枕边,读之不下十余次。侄公务在身,日理百机,近劝不必前来,以后再说。寄袁老《陇原新赋》一册及拙诗,有空时读之,文史一家”
从白延弼先生寄来的诗集《病中聚吟杂说集》和诗页中得知,他退休后拜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陇上著名诗词大家度第锐先生为师,苦攻诗词格律,创作了许多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的诗词佳筒。袁第锐先生曾在白廷粥先生盘精期间两度赴临祧探视。对白廷弼先生题诗:临洮长忆白家翁,耄轰车华视听聪。一卷新成夸杂说,不因病废是人龙”。著名诗人夏羊读了白廷弼诗后感叹说:“我真不理解像白教授这样一生搞自然科学的人,为什么在晚年学诗,并且学得很好”。白廷弼的女儿白雪峰是这样理解的:“或许是自然科学那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方式升华为哲理,更能帮助人们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从而使父亲迸发出智慧潜能的缘故吧。”
的确,白廷弼先生的诗写得很好。下面仅举几首供欣赏:
七律·东施效颦学诗圣·卧病
玉损香消旧梦残,衾冰帐冷瘦身寒。
秋风瑟瑟悲冬近,刻漏嘀嘀恨夜阑。
事业百年风带雨,诗书万卷苦兼甜。
醒来犹恋人间世,枕上重温杜甫篇。
这首诗学杜甫《登高》的情调与格律,不仅诗律工整,而且佳句迭出。袁第锐读后评价说:“弼翁常有惊人隽语。事业百年风带雨,诗书万卷苦兼甜,其一也”。
七律·自咏白氏兄弟
礼让同窗读字声,云亭兄弟苦出名。
书山跃马笑博士,学海漏船愁诗翁。
北去苏联穷奥奥,南来农校启蒙蒙。
人生纵逢好机遇,成败还需问孔明。
这首诗追忆白先生和他的三弟光弼一起上学和教书的经历。他在诗序中写道:人以文传,事以诗述,兹以律诗形式,把白氏兄弟的一生。自咏自说情真意切。笔拙辞芜,仅作鸿爪”。在诗注中白廷弱先生回忆在云亭中学该时的经历:“云亭高中三年((1942一1945年),是我与三弟学习生活中最关键、最艰难的三年,学校离家70多华里,相隔七座山,无通途大道,只在山林草丛中沿羊肠小道而行,时有狼群出没、大雨淋身。沿途无旅店食宿,饿了啃些干粮,喝些溪水,干粮吃完,还曾在农家乞食充饥。身负行囊,汗流浃背,还怕歹人打劫”。“学校中没有取暖设备,不供应开水和洗脸水,常喝些生水,早上起床不论冬夏,拿着毛巾跑到校外河边洗脸刷牙。晚上自习,每人端着一盏清油灯,提着油瓶,真是‘挑灯夜读,十年寒窗'。生活条件虽然十分艰苦,但我们学习勤奋,三弟数理成绩突出,我学习兴趣广泛。…每次考试,三弟多为第一名,我为第二名。毕业时我狠下决心,拿着书在操场草地上来回踱步,不断诵读,一个月下来在草地上踏出了一条路,结果毕业考试我得第一名”。毕业后兄弟二人都考入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理化系,廷弼为专科,光弼为本科。毕业后两人都留校当教师。1950年白廷弼被精简调到临洮农校工作,白光弼于1956年被选派出国留学,在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师从马切拉夫斯基教授专攻分析化学,回国后一直在西北师大任教,任化学系主任,1983年担任西北师大校长,在学术研究和高校管理领域颇多建树,译著多达900万字以上。到晚年后白廷弼先生常对孙辈们说:“我和你们的三爷是吃青稞面长大的。如果没有买家集回族乡贤马有禄创办的小学和韩集云亭中学,白氏兄弟就没有今天"。
袁第锐先生评论这首诗时说:“兄友弟恭,难兄难弟。事既感人,诗亦不朽”。
七律·甘肃旅游大县—和政
政和泉笑马奔鸣,花韵松涛唱太平。
冰雪风云皇子帽,干戈血泪大王龙。
沧桑世界铲牙象,冷暖莽原双角羚。
万类信息川上水,还来争看化石城。
这首诗把和政县的名胜概括殆尽:和政县名的含意、号称“泉城”的地质特点、享誉中外的松鸣岩花儿会、六月飞雪的太子山、充满神话色彩的卧龙山(麻藏山)、以铲齿象和和政羊为代表的古生物化石等等。作者对家乡的炽热情感还表现在其他一些诗作之上,如《赞黄培荣老专家和政扶贫》诗中有:“引得万水千山绿,又教黄花满地开”,盛赞和政杂交油菜的美景。又如兴和政诗风:“太子山石多玉材,补天漏炼女娲哀。文公为我邀诗圣,大夏河边金凤来。”称赞和政人才辈出。
七律·咏袁第锐诗翁
却向甘州望蜀州,未随王粲赋登楼。
清衙五斗寥泉米,古道三秋弱水舟。
物锁十年牛马走,风光万里稻粱谋。
巴山乡梦潇潇雨,尽是绵绵杜甫愁。
袁第锐先生为重庆永州人,解放前来甘肃工作,任过甘肃省临泽县县长。“文革”中受过冲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被聘为省文史馆馆员。1981年在兰州军区政治委员肖华将军和省委副书记杨植霖同志支持下筹建兰州诗词学会,1987年又组建甘肃诗词学会,历任秘书长、副会长、会长,后又被推举为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是当代蜚声中外的诗词大家,对陇上诗词事业的发展与培养诗词人才建树颇多。白廷弼这首诗概括了袁第锐先生的一生,用典之切,诗律之工,堪称杰作。为感谢袁第锐先生对自己学诗的指导,白先生从工资中拿出数千元请陇上著名书法家郎宗权、甄载明、徐祖蕃、黎明、鲁克俊、何裕(聚川)等,书成袁第锐撰写的《引大入秦赋》《敦煌美食赋》《刘家峡赋》《西域赋》《悬壁长城赋》《薇乐花园赋》,总记为《陇原新赋》交香港新文化出版社印行。君子之风,成为陇上诗坛一大盛举。
收到白廷弼先生两封来信和《病中杂咏杂说集》及《陇原新赋》诗文集,我本想亲到临洮拜望病中的白先生,尚未成行,便闻先生仙逝,终成遗憾!白先生在“赠书赘言”中写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长眠,其言也善。余老瘫八年,体味人生,要者唯书与孝耳。书益智,孝和家,人从善,国乃安。信乎?请读者正之”。作为晚生,我愿听从先生遗言,爱读书,读好书,与人为善,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来源:<<临夏文史资料选辑>>(临夏州政协文化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 编)
编辑:马晓晶 责编:方天赐
审核:郭文娟
临夏市胡廷珍烈士纪念馆
开放时间
免费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上午8:30--11:30
下午2:30--5:30
周一闭馆
参观须知
团体讲解需要提前一天预约
预约电话
0930--6660318
扫描二维码关注~
扫描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