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中文网12月18日消息,本田与日产将整合经营,成立控股公司。未来三菱也可能并进来——日产是三菱汽车最大股东,持有24%的股份。
如果三家车企合并,以2023年成绩来看,将诞生一个年销量超800万辆的巨头,超过现代起亚位居全球第三。
对此,不少人调侃:
「合并之后叫日本汽车?」
「比亚迪或成最大输家,本来今年能排第六,现在要第七了。」
「下一次是本田丰田合并了,再下一次是谁去收购日本汽车了」
「不就是失败者联盟,之前手机行业也有你猜什么名字」
本田与日产的合并,并非人们想象中那般强强联合,实则是在新能源浪潮冲击下的抱团取暖之举。2024年1至11月,本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同比下滑了30.7%,并且年中还两次削减在华产能,年产能从149万辆降至124万辆。不仅如此,在东南亚市场,本田也遭到了自主品牌的围堵,其第二财季财报显示:营业利润为2579亿日元(约合120.1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了15%,这还是本田七个季度以来首次出现利润同比下滑的情况。日产的处境则更为艰难,在中国市场其销量1至11月同比下滑10.5%,呈现出节节败退之势,在美国市场同样陷入苦战。今年早些时候,日产报告称其北美市场营业利润下降了99%。惨淡的经营状况致使该公司于11月宣布,要在全球裁员9000人,占整体员工数量的10%,同时削减20%的产能。即便采取了这些举措,日产高管仍表示,目前公司的现金储备仅能支撑12到14个月,情况相当危急。在这样的局面下,双方选择合并不失为一个良策。
两家公司能够共享技术、研发资源以及供应链,借此降低成本。
尤其在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整合资金后经费会更为充裕,还能减少重复投资的情况出现。
同时,也可以对各自的车型加以整合,打造出更为全面的产品线。
说不定还能实现,让本田的车配备日产那舒适的“大沙发”,让日产的车运用上本田的调校技术,进而增强产品力。
然而,近期有消息传来,小鹏竟把日产负责打造天籁“大沙发”的团队整个招揽了过去,这使得日产的核心竞争力大打折扣。
另外,合并后的公司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规模效应会在采购、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有所体现,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
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往往很骨感。
两个在新能源浪潮中迷路的公司,合并后就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吗?
今年4月,本田中国发布全新纯电品牌「烨」(yè)。新品牌的产品由中国团队来主导研发,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仅32岁,可谓相当年轻有朝气。而且该品牌会与众多中国供应商展开合作,将采用宁德时代的电池、华为的光场屏及互联系统、航盛电子的智能座舱以及科大讯飞的语音系统等,配置方面颇具亮点。 不过,这样一个由中国团队主导且有着大量中国供应商参与的品牌,取名为“烨”,倒是让人有些意外。
本田中国方面解释说,“烨”有着“璀璨闪耀”的含义,其目的是想让驾驶者可以尽情地享受驾驶乐趣,释放内心潜藏的渴望,使每个人的个性都能绽放光彩,回归本真,从寓意解读来看似乎挺美好。可在字典里,“烨”还有“火光”的意思,把这个词用在新能源汽车上,从寓意角度考量,好像不太吉利呀。本以为烨品牌已经很逆天,11月底本田搞出更逆天的「烨P」。给本田新品牌取名的人,不会是隔壁派来的卧底吧~
写到最后
曾经在通信市场上,诺基亚、西门子、摩托罗拉、阿尔卡特、朗讯、北电等公司,它们都先后被中兴和华为所击败,而后这些公司组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家规模庞大的企业。 在汽车行业当中,车企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来应对市场变化也是屡见不鲜的。 早些年的时候,标致汽车与雪铁龙就合并组成了PSA集团;到了2021年1月,该集团又和菲亚特克莱斯勒进行合并,进而组建了斯特兰蒂斯集团。不难预见,随着自主品牌在国内外市场持续开疆拓土、不断扩大影响力,未来必然会有更多的海外车企选择合并这一策略。
说不定再过几年,我们真有可能看到宝马生产的车上挂着奔驰的三叉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