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运双:寻根问祖邓家桥

文摘   文学   2024-07-19 16:53   湖北  

2024年第79期





总第1183期



  


  在远离县城的北偏西方向、巍峨多姿的老君山麓,隐藏着一个名为邓家桥的古老村落。它好似一颗被岁月打磨得光滑透亮的宝石,静静地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

  时令刚过“小暑”,进入盛夏,阳光如火焰般灼热,蓝天之下的白云,像一股股热腾腾的蒸汽 ,在空中随风游移、飘荡。上午10时许,车到邓家桥,刚下车我就一个劲地抢时间拍视频。

  我是应邀随老熊所带的7位地名文化研究工作者而来的,他们一行人下车后,径直奔向塆里新建成的一个文化中心。这天塆里特地请了一个鼓乐队,整出一派“锣鼓喧天,吹拉弹唱”的热闹场面,热烈欢迎老熊所带的一行人莅临。

  这些人有的向新建的书屋赠送书籍,有的向文化中心赠送自己的书法作品,还有的人现场朗诵自己创作的诗词作品,赞美乡村文化建设、家族优秀文化传承。当我拍摄这些镜头时,很受感动,心中不禁赞曰:真不愧一群有才有艺、德艺双馨的“鄂东文化名人”!


  据说,邓家桥文化中心,是从村里走出的一位高级教师,个人捐资四万元,并向社会各界、友好人士筹资援建,组织村民义务出勤出力,通力合作新建而成的。老熊在他创作的诗词中赞道:

  百家灯火齐一心,重建公屋梦未停。

  教师捐资四万金,首砖奠基感恩情。

  理事星辰齐奋进,邓氏族人山头行。

  宗向峻肩担重任,树木承诺声掌盈。

  在我的印象里,邓家桥是本县邓姓人家,聚居人数最多的自然村之一。在长达一公里的山冲里,上百户人家依山而居,新楼旧屋错落有致,小院深巷各显风采。门前一条宽阔的柏油公路,车辆来往穿梭,形成一幅既静谧安宁,又充满生机活力的乡村画卷。

  村庄对面,有几处零星的老屋散落在山坡之下、田园之中,稻秧已经封行,田野里铺满了翠绿,清风拂过,绿浪翻滚。路边有几处面积不大的水塘,里面有的浮满绿得发亮的棱角叶子,有的盖满亭亭玉立的荷叶,有几株早开的荷花,真可谓“芙蓉出水”,点缀其间。


  在村庄的一角,我遇见了两个正在树阴下纳凉、玩耍的小女孩。她们天真无邪的笑容,仿佛是这个村庄最纯净的符号。我跟她们聊了几句,询问村庄的趣事和日常生活。她们的回答简单而纯真,让我感受到了童稚之趣、村居之乐,也展望到未来的希望和美好!

  邓家桥不仅人丁兴旺,而且地灵人杰。

  三十二年前,我在本县《邓氏宗谱》三修版中,读到一首《邓氏歌》,全诗二十四行,七言古风体,不仅文采飞扬,对仗工整。更为有趣的是:几乎将有史以来邓姓名人的爵位、功绩都囊括其中,既能彰显、激发邓氏宗亲的“自豪感”,又没落下一些“凡夫俗子”。尤其是收尾四句极妙,也很接地气:“中外明星亦有我,更多才子在县乡;从来邓字无它意,一脉相承永流芳。”署名为:三分房二十二世孙宗贵。

  想必邓宗贵一定是一位饱读诗书,博古通今,阅人无数,胸怀大局,深谙世故的老先生。而所谓“三分房”,不正是邓家桥这一分支吗?听塆里人说,宗贵老先生原本在当地学校任教多年,后来又改做农村信贷工作。因而文化功底深厚、社会交际广泛。如今他还健在,头天刚过八十大寿,居住在进村处的一幢新房子里。

  当下我心中大喜,要开饭了,但还是决意要村里人带我去拜望这位老先生。见到老先生时,他略显谦恭,谈吐自如。提及那首《邓氏歌》,他还能口占。我们会意而侃,相谈甚欢。


  天热,正口渴,他给我倒了一杯饮料喝。临别时,他硬塞给我一些自制糍粑和“寿饼”,说这两样食品寓意“吉祥长寿”!盛情难却,我都笑纳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宗贵老先生让我又长知识了:

  在甲骨文和早期金文中,“鄧”最初写作中间一个“登”,两旁二人作双手捧豆的象形字。“豆”如同古代高脚盘状陶器,“登”寓意五谷丰登,意思是:双手捧着盛满食物的陶器,祭拜天地。后来在“登”字旁加上“邑”,说明鄧氏族群聚集居住的地方,不仅物产丰富,而且适合建都立邑。“登”字右边的这个“邑”字,后来被简化为“阝”,即通常所说的“包耳”旁。这就是鄧姓图腾和繁体邓字的由来。

  新中国成立后,在第一次文字改革方案中,因“燈”字改成“灯”,就将“鄧”改成“邒”。小平看了后说,“邒”字的第二、三画收笔处都向上挑,一字两钩,不好看。当时出版的《宋词》中,已将“登”旁改为“又”旁,于是“邓”字就改为“又”旁加“包耳”旁。这种写法沿袭至今。

  邓家桥始祖子椿公,于明朝洪武初年,从江西过籍入楚,根植于此。历经六百多年风雨沧桑,现在已经枝繁叶茂,遍地开花结果。这里因四面环山,山中明溪暗泉,比比皆是,先祖为了生产生活出行方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一些小河、溪流之上,先祖们或伐木搭架、或搬石砌拱,建设了很多桥梁,形成了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遂将村庄定名为“邓家桥”。

  如今,邓家桥已发展到上百户人家,有四五百人,先后有一百零四人考入了大学,其中硕士研究生十人。家桥人故土情结非常浓厚,注重家族优良文化的传承。他们祖祖辈辈,大都固守于这片青山绿水之中,即使是从这里走向城市务工经商、谋生发展,有的人在高等学府毕业后,进入科研部门承担重要任务,工作十分繁忙,但依然对这块土地深怀眷恋之情,心系家乡,常常回乡祭祖、探亲,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出资出钱,共同创造邓家桥的美好明天!


    主管:红安文联

    顾问:(以姓氏笔画排列为序)

    王辉淼  江长深   孙雪丽   张际春  张楷良  金仕善 

       秦   遥  倪先胜  徐绪敏   黄谷子  詹学群  谭   冰      戴水冰

 法律顾问:何清华14403201710145559

 主编:熊立功   副主编:吴秋生  张冬明

   编审:李绍伦

    投 稿 须 知:

  1,原创首发作品优先发表;2,请作者提供个人简介、照片,经编辑审核推介;3,谢绝抄袭、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作品,文责自负;4,20元以上,70%的赞赏作为作者稿酬;5,驻《楚文学》选稿网络平台有搜狐网《作家视野报》;选稿报刊有《东坡文艺》《红安文艺》《红安文学》《铜锣诗词》;6,郑 重 声 明:《楚文学》所发各类文章,均系作者原创,各类媒体使用,须经作者本人授权同意,这里少数使用插图摘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删。8.收稿 邮 箱:465452749@qq.com


楚文学
搭建原创平台,推介健康文明向上的原创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