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林 | 史话剪刀巷

文摘   2024-11-02 06:08   江苏  

史话剪刀巷
扬州  俞林

作者俞林先生:诗人,爱好写作。潜心研究扬州历史文化二十载,对扬州小巷情有独钟。写有扬州小巷诗三百余首。

“剪刀巷的剪/可以/剪一幅漂亮的画/剪一枝怒放的梅/瘦西湖畔一弯彩虹/运河三湾一片晨曦//剪刀巷的剪/剪不断/静静流淌的运河水/深深小巷邻里情……”这是我探访剪刀巷时作的一首小诗。

“扬州城,巷子深,户挨户,门对门,门里门外一家人。清晨开门问个早,小巷虽窄不碍人,来往行人礼三分。”这是当今扬州流传比较广泛的一段民谣,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了清静幽深的扬州小巷之景、邻里友好之情。那弯弯曲曲、细细窄窄、幽幽静静的500多条老街古巷,是扬州古城的脉,也是今天扬州城的根。每一条老街古巷,仿佛都是一部史书,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一座城市生命跳动的脉搏。位于东关街中段北侧的剪刀巷,因为一把剪纸的剪,一张传神的琴,而让一条巷子充满文化韵味和浓浓艺术风情。

剪刀巷南起东关街,北至治淮新村,东接二郎庙西巷,西连前安家巷,是一条呈东西南北十字居中偏斜的巷道。关于剪刀巷巷名的由来,流传有两个版本。一是巷道形似一把打开的剪刀,故称之“剪刀巷”。另一说,民国初期这里是剪刀生产和销售聚集地,当年工匠们打造剪刀的作坊一间连着一间,从巷口一直延续到巷尾,从此,“剪刀巷”巷名便被街坊们叫开。

虽说扬州“三把刀”闻名于世,但日常生活使用的剪刀却不在其列。但是,智慧聪颖的扬州艺人,硬是靠一把普通剪刀,剪出了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的“扬州剪纸”。并一跃跻身世界级“非遗”项目。从唐代的剪纸报春,到现代的百花齐放,扬州一代一代的剪纸传人,用手中的剪刀为我们剪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

剪刀巷南北主干道不足500米,这条看似寻常的巷陌,却藏着不同寻常的故事,并为我们留下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印记。除了剪纸用的剪刀,剪刀巷里还有一个世界级“非遗”——广陵琴派。今天,广陵琴派已成为扬州的一张文化名片,清幽恬雅、舒畅洒脱的艺术风格,让广陵琴派的名声蜚声四海,而现代广陵琴派的传承薪火,正是在这不同寻常的剪刀巷点燃。

剪刀巷29号,是一代古琴大师梅曰强故居,新成立的梅曰强纪念馆也已经在这里挂牌。梅曰强是广陵琴派第十一代宗师,上世纪90年代,为进一步发扬广陵琴派,梅曰强由南京来到扬州生活,一住就是十多年,直至2004年去世。

梅曰强大师在扬州十余年时光里,用七根琴弦唤醒了扬州城对于古琴的悠悠记忆。无论是清远舒畅的《平沙落雁》、傲雪怒放的《梅花三弄》,还是清婉恬静的《良宵引》、让人潸然泪下的《忆故人》,都已成为留给这座城市的艺术瑰宝。虽然,先生已仙逝多年,但他艺术的光辉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一直影响和引领着新一代广陵琴人。今天,剪刀巷29号这处艺术场所,已经成为诸多广陵琴人的“根”。他们经常来这里练琴、演奏,并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欢迎着每一位古琴爱好者来此学习、交流,让广陵琴派不断发扬光大。

如果说,东关街是一本打开的线装书,记录着扬州千年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演变和万种风情,那么,剪刀巷一定是这本书中非常精彩的一页。在这看似平常的小巷里,还藏着多处历史遗存。其中,位于剪刀巷2-6号北端墙角嵌着“山陕会馆地基北墙界址”碑刻,已被列入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中叶,有大批晋商、秦商、徽商来扬州经营盐业,以至“秦腔歙语满街巷”。当时,在扬州经营盐业的山西、陕西商人,为了业务合作和联络同乡情谊,成立了山陕会馆。山陕会馆是扬州成立最早的盐商会馆,被史学家们称为扬州盐运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明嘉靖年间,山陕会馆还曾组织家丁抵御倭寇,参与筹建新城建设,为扬州的发展作出过特殊贡献。

行走在幽深、静谧的剪刀巷,青砖黛瓦,探访寻常巷陌的岁月斑驳。曲曲弯弯的古巷里,被时光磨砺得油光油光的石板路,巷道两侧墙壁上碧绿碧绿的簇簇苔藓,织成了这座城市最深厚的历史韵味。小巷深处不时传来《扬州小巷》的演唱声,听得人醉意醺醺,不禁放慢脚步,静静地、细细地品味这柔美的曲调,唤起儿时对于扬州小巷的深深眷恋。

丁中广祥听文化
以声音之美,传文化之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