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扬洋按:本文的两部分初撰写于2016年3月和2018年4月。2016年寒假里,我在参观了母校洛阳一高“日记博物馆”之后(参见:忆参观母校“日记博物馆”(2.0版)),有人建议我写下一篇自己写日记的感受,就是本篇的一部分。如今共同作一修订,供批评参考。
其实,做笔记或札记已经成为了我的一件习以为常的事。如下图,是我读博时候手边的部分札记。值得说明的是,我不太愿意把我写的这些东西叫作日记,而愿意称之为“学术生活笔记”。
一、开始写读书笔记
想来,我有意识地做学术生活笔记是从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开始的(2007年夏天)。高考结束后,一方面,面临着等成绩的漫长时间,另一方面,也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松。总而言之,有点复杂。正是在这种有些复杂的心境下,我开始了一种下意识的反思。
我感到,自己的学生生涯是有点单调了。除了教科书与教辅书之外,竟然很少看任何别的书,就连同学们之间竞相传阅的“闲书”也没看过。
所以,我就先把家中所有的各色藏书都阅读了一遍,也将一些“闲书”找来读,并同时找来一个本,决心写“读书笔记”。
记得那些时候,我还专门上网搜了读书笔记的写法,并抄了下来。之后,每读一本书,至少写一篇笔记。有时候也会回忆自己之前看过的书、电影,同样写下一篇“书评”或“影评”。
现在看来,当时写的那些东西内涵与深度都实在有限,很多书现在看来也都不值得读,或没有读地足够深入。但是做读书笔记则多少会让我感到“没有白读”。
几乎是与做“读书笔记”的同时,我开启了另一套“日记”体系——札记——用来记录自己的一些灵感、想法、需要记录的东西,以及偶然得来的小知识。后来,在读大学的时候,札记和读书笔记“合流”了。
二、读大学期间的札记
我在信阳师范学院(今信阳师范大学)读的物理学(师范类)本科专业,入读后,我继续在“读书笔记”和“札记”的促动下读书。我从学校的图书馆找书看,看自己喜欢的书、感兴趣的书,每看一部就写一篇笔记,有好的知识还会摘记下来。一些值得记录的经历、与人的对话内容,我也都会记录。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在笔记的促动下的读书经历给我的帮助最大。
那个时期,读的书虽然比家里的藏书质量更高,但是整体还是比较杂乱,缺乏系统性。不过那时的读书的确让我大量充实了知识、促进了思考。此外,对于初入大学的我,这种生活也多少让我不会自我迷失,并学会享受独处的乐趣。当然,我与同学们的交往也是密切而愉快的。
在那个读书的过程中,我读到了一些有关著名一线教师经验和智慧的书,不少教师都说的重要成长经验都包括了用一个笔记本经常记录教育研究的灵感和思考。这更加坚定了我做札记这件事。
最终,我在读书日记促进下的读书生活中读到了一些对我来说至关重要的书,它们至今还在影响我。其中就包括一些描写中国古代读书人修身治学方面的书。有几本我在大一以及研究生复试前各读过一遍,都写下了读书笔记。我了解到:许多古代读书人都写用于修身正念的“日课册”,并且也倡导子弟们写。
这样的读书笔记生活持续了一年多,当读完一些重要的书之后,我感到我的目标开始明确了,心念开始聚焦和坚定了。读大学期间,我的一个最核心的工作是考研备考。在这个过程中,做笔记陪伴和帮助了我很多。现在想来,写日记的确让我发展了自我意识,以及自我反思的能力,更为自我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三、读研后的学术生活笔记
2014年,我应届考入首师大,随邢红军教授攻读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硕士生。入读研究生后,我继续坚持学术生活笔记的写作。其实我发现,写札记或笔记的习惯并非只有我有,我的导师、师兄等人都是如此。
这个时期,我的学术和生活如此紧密而自然地交融了起来,所以愿意称之为“学术生活笔记”。笔记内容主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是记录自己的思考。这一时期,思考的繁复程度和容量已极大提升,所以往往需要一个本子记录下来,同时也是一个梳理的过程。
第二是记录一些生活事件。除了自己的日常经历之外,毕竟是研究生阶段了,我也有机会从事一门学科的研究,接触到一些学术“大腕”(当然,我的导师就是大腕)。所以,一些事件就显示出了对于一门学科而言的史料价值,我都尽可能将其记录。
有一次,我翻看研二至今的日记,有时不禁感慨万千。因为有的事件若不是当时记录,此时就已经忘了;有的想法若不是当时记录,或许就永远失去了。
这种日记生活一直延续至今。想来,日记(札记)带给我的成长可算是“润物细无声”,以至于当我在母校日记博物馆看到恽代英的这段话时,我竟然感到非常认同!
四、做学术生活笔记的好处及应着力点
2014年,我继续在邢红军教授的指导下读博。之后由于机缘巧合,我才有机会对日记、笔记开展更多的理解和反思。2018年,我应届毕业开始在天津师范大学从事物理教师教育,每次上课伊始我都会向同学们推介我的这一经验。或许,这样的小习惯能帮助学初上手的研究生克服研究历程中的一些“坎儿”。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需要着力。
(一)提升学术信息处理规模和准度
做学术生活笔记的重要性还需要从另一个角度评估,也就是帮助硕士生学会更好地驾驭和处理信息。
记得开始读硕士之后,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并且都是很有价值的信息)较以前超出了好几个数量级,这些信息如果不良好地整理,那么必定会以各种形式流失掉。所以,那时我就开始在每天空闲的时候,对今天以及近来头脑中积攒的信息,在笔记本上做一个书写和整理。(因此笔记也有了史料价值。)
这种整理要比较详细和具体。有时候甚至一写就是三个小时,写小半个本。每天信息量再大、再忙,也要在晚上空出几个小时,做一个整理,同时也是一个沉淀、静思、揣摩的过程。所以,记得一开始如此记笔记的时候,记完后我都能切身体会到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提升。
除了史料意义上的价值之外,这样的笔记可以将自己记忆信息的规模、系统性以及“准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这种层次对一个学术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品质。毫无疑问,做学术的一个底线就是不要学术不端,即要正确地引用,不要将别人的学术成果误认为是自己的。然而学术信息与资料如此之多,如何能够有效地记住呢?——记忆信息的规模和准度需要提升。
(二)发展学术高阶反思能力
记过笔记之后,并非放置不顾了,而要清晰排序、善加保藏。过一段时间,感觉有必要的时候,我会重新翻看一下,再做批注与圈点。对仍然认为重要的东西,一类加上书签,一类集中誊写到目前使用的新本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做学术生活笔记可以锤炼反思能力,也就是训练自己做比寻常反思更为高阶的反思。
记录要具体和细致到什么程度?例如,今天自己与某位老师或同学的谈话,他对自己有哪些重要的指导?告知了我哪些重要的信息?信息是谁说的?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怎么说的?自己如何看待?……这些方面都会记录。所以,这份笔记叫“学术生活笔记”,强调学术与生活融为一体。
(三)发展高质量学术对话能力
这样做笔记还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学术倾听者(也就是一名好的学术信息捕手)。我与很多人就学术问题谈过话,并且多是反复谈话、很认真地谈话、倾囊相授。然而有一些时候,我会怀疑自己传授的一些“真经”是否被关注并吸收了。
有些谈话者记忆信息的能力很好,记得哪些观点我曾对他谈过,也记得自己曾经说过什么,所以每次谈话都不会再复述谈过的东西,谈到别人的观点也会认真地说明出处,谈到对方的观点时也会明确指出……与这样的人谈话,每次都不相同,每次都有增益,更能感受到互相的欣赏、理解和尊重,真是充满了收获和乐趣。
另一些人呢?可能总会重复说过的话。然而“话说三遍,淡如清水”。这类谈话者还会不加思考地复述别人的观点而不求甚解,复述失真的信息,甚至将对方曾说过的内容在下一次谈话中当成自己的或别处听来的复述一遍……这类谈话真是充满了挫败感。究其原因,都是因为记忆信息的规模与准度没有提升到一个合格硕士的标准。
(四)促进个人学术思想的进步与表达
我知道很多初学者有很多观点,很多想法,但是一般得先得把你已经有的想法都写出来,或者发表出去,或者写在你喜欢的本子上。把你现在已有的想法,你先得把它找个地方充分表达干净,然后,或许你才能真正瞄准那个(更)高水平去努力。
否则,你脑子里攒了一堆想法,你很想表达那些东西,你的表达欲集中在那些地方,但是这些东西,说实话,可能有的时候它的质量、层次确实有限,不足以支撑很高水平的学术,而你的表达欲客观上却存在。所以说,你现在就得加速、赶快把你表达欲想表达的那些赶快表达出去、赶快表达干净,你再去做更高水准的。
五、建议更多的人开始做笔记
很多古人都说,做学问也是“做功夫”,如此看来,做笔记、读论文都可以看作一种“研几”的功夫。
我曾多次建议一些朋友开始写日记或笔记:不妨先从自己记事的时候开始写起,能想到的统统记录下来,写到想不出来为止。当写完后就会感到空前的神清气爽,会有一种新的“俯瞰”之感。
之后,在此基础上继续每天坚持写日记或读书笔记,体会笔记对自我发展的促进。
我的这些建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和赞赏,我自己当然也十分高兴。因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衷心希望自己的经验能够帮到更多的人。
因为我个人的经历表明:做笔记的确是一件修身养性、促进发展的好事。
当然,以上也只是我的一孔之见,仅供参考,在各色媒介技术空前发达的当下,我的经验或许也只是对一类人而言的特例。
延伸阅读:
所谓“捕捉学术前沿”——回忆在北京读书时的“旅行”(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