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扬洋按:本文撰写于今年暑假。原因是得知2024年正好是张子锷老师诞辰120周年,所以写完后还稍微有点着急,因为不知是否有可能在今年年内发出。真的得特别感谢《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杂志,也恰在第40个教师节的年份,愿意刊发本文。说实话,我自读研期间就在首师大的图书馆阅读过张子锷老师的书,这次写作中,又通过多种渠道研读了有关张子锷老师教学风范的目前可见的所有资料。感谢所有为我提供这些文献和线索的同仁,也感谢所有关注支持本文发表的人。
我们中学物理教育界确实有很多优秀的物理老师,尤其是很多老一辈物理名师,他们的教育生平、教育思想,以及他们的故事,都没有理由淹没无闻。我试图为此做些什么。张子锷老师的物理教学思想是我想做的这类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有杂志能够刊发这样的文章,我认为是一种格局。再次表示感谢。以下是全文,供品评:
引用格式:[1]胡扬洋,俞泽坤. 上善若水的物理教学境界——写在一代名师张子锷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 [J].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4, (11): 82-86.
一、缘起
2024年是我国一代名师张子锷先生诞辰120周年。张先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物理教师群体中少有的在全国教育界产生悠久影响的名师,他的诸多教育名言、教学实践、教学主张至今仍然在教育界产生着历久弥新的深刻影响。在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事业进入崭新发展阶段的当下,重读张子锷先生的物理教学贡献仍然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因为教育工作者的精神世界与境界向来具有穿越时代的力量。
张子锷先生,字映轩,河北安新县南冯村人,1904年出生,1927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今河北工业大学),1927-1937年在保定女子师范、保定工业职业学校任教,1937年-1975年在北京四中担任物理教师,1955年获评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56年评为北京市物理特级教师,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人大代表,1989年逝世。之后,北京四中校园内树立了张子锷先生的塑像,基座上书“一代名师”,至今矗立于校园,已成为著名育人景观。
经CNKI检索,张子锷老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分别在《人民教育》和《物理通报》杂志发表论文5篇,大部分内容收录于张子锷老师1982年出版的《中学物理教学经验及体会》一书。1992年9月,北京四中印发的内部资料《一代名师——纪念刘景昆、张子锷先生》一书对张子锷老师教学思想与实践的记叙与评价最为贴切且完善。(以下引用内容未注明者均来自该资料。)上世纪90年代末,北京教育学院在采访北京市物理特级教师时,发现“几乎每个人都要提到张子锷老师,谈到张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1]以下对张子锷老师物理教学思想与实践的解读均基于以上资料展开。
二、上善若水:张子锷先生的物理教学境界阐释
当下品读张先生相关论著仍然会被他的物理教学事迹和生命状态深深打动。如今,张子锷老师给读者最为直观的印象就是他的教育名言,有些在教育界尽人皆知。在检索中发现,时下对张子锷的格言引用最多的按频率排列共包括以下五条,从中可以窥得张子锷老师物理教学境界之一斑: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
教好每堂课,教会每个学生。 |
教课要常讲常新,要把熟课当生课讲。 |
教师讲课要少而精。少而精重点在于精。 |
我教中学物理50年了,同教3个班,课已讲了150遍了,但是到最后一遍,不备课我还是不敢上课。 |
总体上,上善若水是对张子锷先生物理教学境界的基本印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诠释:
(一)以水喻教——激活精神传统
“以水喻教”是我国教育思想和实践的重要传统[2],张子锷先生创意而不失质朴地在他所熟稔的中学物理教学中给以了激活。突出地表现在他流传至今的教育名言:“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备课和教师教育的内在规律,因而一直以来被人们复述,并激发了更多的思考和讨论。张子锷老师“一杯水·一桶水”的隐喻需要基于物理教学的立场开展分析。中学物理教学具有学科意义上的特殊性。物理学精密严谨的体系以及丰富深刻的内涵都使得物理教师必须用足够多的功夫从事物理学科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开展足够好的物理教学实践。“一杯水·一桶水”的格言与物理教育家朱正元、许国樑等学者关于物理教师“居高临下”[3]的论述异曲同工,都在强调物理教师要学习足够深广的普通物理、理论物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基础,才能对中学物理教学驾轻就熟。
在此基础上,张子锷老师“一杯水·一桶水”隐喻,其实与他讲课“少而精”的原则是密切联系的。正如张子锷所说:“教师讲课要少而精。”“少而精重点在于精。”“教师学习要经过一个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过程。读书要经过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由多到少的‘少’和由厚到薄的‘薄’,就是少而精。”[4]实际上,并不是说老师知道多少就要全讲给学生,而是只有教师功力深厚,才能在教学点拨上高屋建瓴、厚积薄发,实现“少而精”。
“一杯水·一桶水”还包括了精神层面的熏陶。或许在一般的知识、能力方面,教师并非总是强于学生,但是不论何时,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精神层面的引领者、滋养者和保障者。张子锷是在精神上持续感染学生的典范。正如学生们所说:“听张老师的课,学知识,受教育,也是一种精神享受”,“张老严谨的教风,使我们懂得了在科学文化领域,来不得半点虚假,他把实事求是、探索规律、追求真理的精神贯穿于教学实践中,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启迪。”“张老对学生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他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思想进步,受教于他的学生,无不为他的教学精神所感动。”可以说,张子锷老师的精神境界是他毕生从教的源头活水,也如同火把点燃了多少师生的心灵。也正是精神世界的富饶才滋养了张子锷老师平实而高远的教学境界。
(二)水到渠成——修养教学功夫
对物理教学实践的具体样态,许多同仁都谈到了张子锷老师巧妙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板书板画、精巧的实验、深入浅出、幽默趣味的教学风格以及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等优秀特征。张子锷的授课风格被称为“四中一景”:“上课前,这位张先生总是默默静坐,一旦铃响就顿时变样,精神饱满、语调铿锵,力热声光电趣味横生,学生们称之为‘物理相声’课。在教学当中他反对注入式,一直提倡启发式。他的启发式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版图,一个板书,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启发学生去想,把这个问题想清楚。”[5]例如,“一次张老在讲声音的传播速度时,问同学:‘是频率高的声波传播的快。还是频率低的传的快?’同学稍加考索后回答:‘频率高的传的快。’张老不语。接着问:‘那么,我在这里唱1、2、3、4、5、6、7、1、你就应该听到的是1、7、6、5、4、3、2、1 罗?’同学们哄堂大笑。接着,张老讲了声音传播与频率无关的道理。”这样灵活巧妙而又令人印象深刻的教学使得教学目的水到渠成。
这些表现似乎在当下的优秀物理教师身上也不乏踪影,然而需珍视的是张子锷老师物理教学的内在境界追求。林婉老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听过张子锷老师的物理课并在张老师退休后帮助整理他毕生的教学经验。林老师说:“开始去听课时,我带着猎奇的心理,想从张老师的课中学点什么‘高招’,可以编写在教材里。但在听了一些课以后,知道自己想错了。张老师的课,表面看来似乎普普通通,没有增加教材之外的更深更多的内容,也没有独树一帜的新奇的教学方法,但整个课堂教学给人的感觉是:师生融洽,浑然一体,引人入胜,回味无穷。时间长了,我逐渐认识到,向张老师学习,不只是学习在课堂上的具体做法,而应该学习更根本的东西。”由此可以说,张子锷先生的物理教学并非在刻意追求“亮点”,也毫不浮夸造作,而是在平淡与平实中见得真章。可以说,张子锷老师的物理课是一种“有功夫”的课,也只有“功夫课”才算得上是一种真正的“常态优质课”。而长期践行这样的课必定有一种教师精神力量的绵长涌动与强韧支撑。
(三)活泼如水——心存育人画像
张子锷老师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具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清晰的自我意识。张子锷老师常说:“当个好教师关键是教育思想正确”。在这方面,他专门地指出了教师对育人目标要具有自己个人的理解和画像。他认为:“中学毕业生应该全面发展,也学有特长。教师必须对学生全面负责,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八条要求:①具有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精神;②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③具有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志愿和能力;④具有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⑤具有参加农业劳动的基本生产知识(能理论联系实际);⑥具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优良品质;⑦具有升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的学习方法;⑧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张子锷老师对各级教育方针、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的领会绝不是复述抽象、固定的条框,而是内心拥有生动鲜活的育人目标、存有自己的“育人画像”,这对他优异的物理教学实践无疑发挥着隐秘而持续的调控作用。一位能长期保持“优质常态课”的物理教师,在基本的教学功夫之外,需要拥有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个体化思考与形象化的不断勾勒,如此才能构成一种对发展自身教学实践的持续动力与精微引导。
(四)静水流深——坚持学习交流
张子锷老师的教学修为正如他流传至今的格言一样,言简意赅、不事张扬而又深入人心。同仁回忆说:“每天,张老总是早早地来到学校,再认真地检查一遍上课要用的教具。便静悄悄的等待着上课。这时张老是很少讲话的。他是在思考着即将要讲课的内容,就像一个即将登台的演员在酝酿感情进入角色。”张子锷老师对教学的投入反映在他坚持不懈的学习之中。张老师会认真对待同学们提出的每个问题,自己弄懂后还要想出用怎样的讲法让学生易于接受。并且会“想方设法通过举例、实验、比喻等各种途径”。为实现原子结构部分“少而精”的教学,张子锷老师除了继续进修、阅读学术期刊之外,还就自己的问题专门请教钱三强同志,并专门去北京大学看了相关实物和实验。[6]“几十年来,张子锷老师坚持写教材内容、实验、习题、学生情况四种教学笔记。七十高龄的时候,还深入校办工厂,联系实际编写教学内容和习题。”
张子锷老师同样注重向教师同行尤其是青年教师学习。例如与李直钧、刘景昆等同事教师的交流探讨,与青年教师的密切互动。张子锷说:“大家都说向老教师学习,老教师有经验,但也有守旧的一面,在接受新鲜事物方面不如青年教师,青年教师有生气,就像麦苗,有生命力。不要只把老教师看成青年教师的老师,还要看到青年教师是老教师的教师。”张子锷退休后,仍孜孜不倦地坚持学习,总结经验,已然滋养了好几代教育工作者。阅读张先生的论著使人由衷感到,张子锷老师是虚怀若谷,可亲可敬的人,他不是冰冷刻板的偶像,而是我们身边那可亲近、可读懂,可超越的同伴,他是物理教师的知心人。
遍览诸文,可以感受到张子锷老师身上有一种可贵的“文化人”气息,这是他物理教学境界得以生发的基底。张子锷老师的事迹和文字中无不透露出一种温厚、质朴而又节制的文化品性。细品之,如淡茶一杯,有余味而不过度。可以说,张子锷老师为人、为师和教学已经融为一体,达到了上善若水的境界。而这一境界的背后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修为与智慧创造。
三、重读张子锷先生的启示与展望
学习张子锷老师并不是要对偶像顶礼膜拜,而是要激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内心深处“相信”的力量。“相信”不止在于“相信学生”,还在于相信教师自己。先贤说“人人皆可成圣”,应该同样地说“每一位教师皆可成教育家”。当下重读张子锷先生,对我国物理教学的历史、现实与未来都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重视名师物理教学的历史刻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线教学中出现过包括张子锷老师在内的诸多优秀物理名师,他们的物理教学实践与智慧都至今闪耀着光芒。然而,阅读张子锷老师相关论著的时候则不免令人感叹:为什么相较于语文、数学等学科,被教育界称道的物理名师如此之少?谨慎思考后,我认为其重要原因是,当下对物理名师教学特色与教学思想的历史研究仍然存在薄弱与滞后。我国物理名师的教学贡献是我国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物理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精神遗产,值得被不断记录、整理和解读。从而必将对我国物理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找准起点。研究中发现,对张子锷老师教学特色和思想内涵的理解,张老师本人的文本和同仁的回忆性文本分别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甚至同仁对张子锷老师教学特色和风范的描写更加生动,链接的意义也更加丰富。这一经验对物理名师历史研究有重要启发。
(二)促进物理教学智慧与理论对话
我国物理教学工作者向来兼有智慧和理论的自觉,也就是说,他们从来不是盲目地进行教学实践,而是充满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地作为,并主动地运用物理教学理论概括、论证与反观,不断形成对教学的理性认识。对物理名师教学贡献的历史研究有助于发现非凡的物理教育智慧,从而对我国物理教学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正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广大物理教师教学善于用隐喻的、质朴的、诗化的语言表达教学经验、思想和智慧。这些内容应该与物理教育理论建设积极对话。张子锷老师的物理教学智慧不仅呼应了我国物理启发式教学、实验教学、双基教学等理论范畴,还对我国教学境界学说有重要启发。在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进对基础教育产生持续影响的当下,通过张子锷老师我们看到了精神层面的内涵融入物理教学实践的具体样态和无限可能,
(三)推动物理教学传统向实践转化
物理教学活的传统不仅体现在历史研究,更体现在传统向实践的继承转化。在这方面,教育研究者、实践者和管理者都担负着重要责任。张子锷老师所在的学校是继承与发展名师教学传统的典范。刘长铭校长说:刘景昆、张子锷“‘二老’教育思想的总结和推广,在四中掀起了探索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热潮,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优良教风的形成。1962年,四中在总结广大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的基本要求’,亦称为‘北京四中十大教学原则’,即:循序渐进、举一反三、深入浅出、直观形象、文以载道、温故知新、循循善诱、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这些原则概括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表明四中的教学思想更加成熟,教学特色更加鲜明,科学的课程管理体系初步建立。这些教育思想沿传至今,成为北京四中的宝贵财富。”[7]张子锷老师参与贡献的“十大教学原则”,至今还镌刻在学校教学楼门外,鲜明地彰显了学校作为育人组织的文化底蕴与文脉传承,散发着深厚持久的教育力量。相关做法都值得汲取与发扬。
(四)实现物理教学发展的境界升华
物理教师的教学思想足以穿越历史的成分正是智慧、文化和精神。对张子锷老师的格言,如今也有教师认为,在知识上应该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源头活水。”这一新格言同样是生动形象的。也有教师认为:“学生的头脑不应该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应该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8]这一创造性的隐喻转向了“以火喻教”的另一重要传统[9],充分展现了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智慧的生成与升华。
在当下新媒体、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生要发展出主动联系、积极联想、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样需要教师继续坚持与发展启发式、深入浅出、少而精等教学智慧。正如学者所说:“普适与朴素是一种教育品质。基础教育教学创新应该摒弃浮华与文饰,回归普适与朴素。”[10]张子锷老师物理教学在质朴中传达出悠远的魅力,在今天仍然提示人们教学的至高境界是上善若水。
参考文献:
[1] 叶禹卿.北京市中小学优秀教师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评介丛书.物理卷[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2.
[2] 毛乐,鄢超云. 我国古代“以水喻教”思想及其根源 [J]. 全球教育展望, 2021, 50 (09): 32-45.
[3] 母小勇. 启发式综合教学改革二十五年——许国樑物理教育思想概览 [J]. 物理教师, 2008, (06): 42-45.
[4] 张子锷. 谈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J]. 人民教育, 1980, (07): 39-42.
[5] TimeOut. 北京四中:皇城根下,有座叫中学的殿堂 [EB/OL].https://mp.weixin.qq.com/s/b1TSUJ6-NiYg0GxTIGstXw.2014-12-21/2024-6-11.
[6] 张子鍔. 从实际出发,改进教学方法 [J]. 人民教育, 1964, (09): 28-30.
[7] 刘长铭. 北京四中“大气成就大器”之二 “大气成就大器”的教师群体 [J]. 北京教育(普教), 2012, (11): 21-23.
[8] 章立早. 细说“一杯水”与“一桶水” [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3, (11): 27.
[9] 毛乐,鄢超云. 西方“以火喻教”思想及其根源 [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3, (03): 166-180.
[10] 杨启亮. 普适与朴素:基础教育教学创新的品质 [J]. 课程·教材·教法, 2012, 32 (01): 31-37.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