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扬洋按:我的硕士、博士导师邢红军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我有幸师从邢老师攻读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硕士研究生,并于2014年考取了邢老师的首名博士生,专业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为科学教育。2018年夏天毕业。之后,我服务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至今担任物理教学论教师。
昨日得知,首师大教师教育学院为导师举办了荣休仪式。这意味着,按照北京市的要求,导师必须在程序上退休了。但是这并不妨碍导师会继续指导未毕业的弟子以及继续发挥光热。以下是现场发来的图片:
作为多年来的学术伙伴和同事,首都师范大学白欣教授为邢红军教授的仪式填词一首:
满江红·贺邢教授荣休
桃李天下,春满园,教坛耕耘数十秋。
物理论,深研细究,硕果累累收。
三尺讲台传智慧,一支粉笔绘春秋。
论教学,理论实践,皆精通。
科学法,显化教,高端备,匠心独运筹。
原始问题,教育新视域,创新求。
国培专家名四海,教育思想耀九州。
本月,马亚鹏老师在《教学研究》杂志发表了首篇研究邢老师教育思想的论文《马亚鹏丨我国本土化物理教育研究的开拓--邢红军教授物理教育思想研究》。客观上也为这次仪式增色。感谢所有同仁。
随邢红军教授攻读7载,可以说,在这七年中,我对邢老师学术的理解日益加深,同时也是邢老师学术发展的一个见证者和参与者。这是令我尤其感到荣幸的。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我都在回溯与梳理自己的学术心路。以下内容是我于2011年8月,硕士入学前的暑假发给邢老师的一封邮件,以及研二第一学期结束后的寒假里,给邢红军教授的另一封邮件。或许与导师学术的第一次“遭遇”,才能最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感触。这次重新分享,衷心祝贺导师荣休仪式圆满成功。在此基础上,或许也能构成对邢红军教授学术的一个简介,希望对初学者有用。在我心目中,导师的论著值得被继续研读下去。
一、2011年8月硕士研究生入学前发给邢红军教授的邮件一封
邢老师:
您好!我是胡扬洋。(2011年)5月15日收到您的邮件,让我仔细阅读您10年来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上的论文。现在是8月28日了,30号就是报到的日子,开学后可能有一段时间不能及时上网,请您见谅。现在向您汇报一下我假期里所做的阅读。
3月份开始,我就阅读了您的部分文章。同您通信后,我下载到了CNKI上能找到的您的所有文章,毕业后我在学校附近又待了一个月,办理各种手续,8月5日回到家。7月里我也一直在阅读您的文章,又下载到了新登出的两篇,总计有四十篇。后来联系到段俊霞师姐,传给我分别发表于1996~2009年您发表于《课程·教材·教法》的12篇,我对这些收集到的文章在假期做了研读。
下面就向您汇报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写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才算对您的一些文章有了更深的感触。同指导老师商议后决定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问卷选择了四个方面作编制,而在编制问卷的“科学方法”一块时尤其感觉无从下手,在网络上查阅了很多资料,甚至包括一些的硕、博士论文,都感觉不太明晰。
阅读了您的文章后,才知道您已经做了“科学方法显化”的工作,后悔没有早一点看到。另一方面,若不是有这一经历也不会体会到您这一工作的深刻意义。
您的《论教学过程的自组织转变理论》和《论教学主客体关系》着实让我学到了很多,解开了我从考研备考以来的一个重大困惑。备考“教育学基础综合”的第一部分就是教育学原理。那时刚刚系统地接触这些,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也有很多困惑。深感教育学同物理学学习有太多的不同,总觉得教育学知识不像物理学那样“透彻”。尤其是关于教学的主体与客体关系部分。教科书上列举了几种观点。当时为了备考节省时间,也就这样放过去了。后来看到您的这篇文章,心中的这一疑惑才有释然的感觉,并从内心深处觉得您的论述精到。的确如您所说,教学过程中只有一个主体学生,其它都是客体。教学中的关系决定师生发挥作用的合法性和本质,实在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对本文的阅读让我觉得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有了境界的提高。
读您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真令人击节赞叹。备考教育学基础综合时对新课改部分就有一种“别扭”的感觉,总是觉得如果真按照那些条框所说的则真的行不通。尤其是物理学学习,如您文中引述的“四个满堂”、“四个虚假”是必然的。读了您的这篇文章让我从本质上认识了新课改当初让我觉得“别扭”的原因,并对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建构主义,也让我不再迷信于它。
读您的《论“智力-技能-认知结构”能力理论》和《论高考物理能力理论与命题导向》也令我得益不浅。同样以我备考的经历为例,当时教育心理学部分呈现的对能力划分的学说实在是繁杂冗多,顿时有无所适从的感觉。您的这篇文章批判性地站在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力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一能力理论,让人信服、并从心里接受。
《论物理教育中的直觉思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让我对直觉思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属于图像把握的直觉思维是超越时间顺序的视觉把握和逻辑顺序的逻辑顺序的逻辑把握,具有极大的功能和价值。本文让我对“什么是直觉?”“直觉有什么用处?”“怎样培养直觉?”都有了明晰的认识道路。
读您关于“原始问题”的几篇论文的时候,我也试图先尝试解决文中提出的“原始问题”的例子。您在一篇文中引述的“汽车转弯”的问题高中时候就遇见过。当时对这种数据不明的问题就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遇见了也想隔过去,只想处理那些数据清晰、最好还不用查阅常数表、并且得数特别“整”的习题处理。当时也进行过反思,但是没有想到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每篇文章读后都让我学到很多,限于所理解的水平,只能写出以上这些。
回到家后不能下载论文了,只能通过互联网搜索并继续思考、阅读。并有了一些浅见:
通过对搜集到的有限的文章的阅读,发现您的研究和论文都是从基础性的理论、认识开始做起,进行非常深入、精到的研究。以之为基础,进而发展更深广的内容。这一思路给我很大的震撼和启发,认为自己也应该踏实的、从基础性的开始学习、研讨,弄清基本的概念。并且,您的文章告诉我,越是基础的概念越是整个学说理论大厦的基础,决定了整个学说的深度和高度,不可略视。如果浮躁的话一定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读您的文章给我的不仅是方法和思路的启示,也启示我应该踏实、不浮躁。
我还发现了您的文中对大量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论述和应用,有些甚至是文章的基础理论。备考时,初次接触教育心理学部分就令我颇为挠头,整个备考的过程中对待这部分知识也是“应试”的思想占了主导,读了您的文章才觉得当时认为有些难懂、冰冷的心理学知识可以有如此大的用处,可以解释如此基础性的、重要的问题。您文中呈现的心理学内容令我极大地超越了备考时的所知,打开了眼界。对心理学的感受也焕然一新。同时,对心理学对(物理)教育教学的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与估量。也钦佩您引心理学入理论的格局与眼光。
再说我读文章的整体感受。虽然文章各有主题,但能看得出您的研究工作与理论是有明晰的体系与发展线索的。(如果我可以奢谈自己的直觉思维,那么它告诉我:)您的理论和研究工作体系有坚实和深厚的基础,并且是开放的,给人前有承、后有继之感,让人发自内心地想去认同,并发展丰富。对所搜集的文章研读后,呈现在自己面前的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座巨塔。
如今平心而论,假期读了您的文章,我才开始感受到了学术的魅力。并让我更加坚定的认为,应该经历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聚沙成塔的积累过程。
以上是我阅读文献的心得体会,请您批评。
感谢您抽出时间读我的邮件。得知您已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在此向您表达作为一个学生的祝贺与钦敬!祝您新的学期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胡扬洋
2011年8月28日(星期天) 晚上7:25
二、2013年2月9日给邢老师邮件一封
邢老师:
祝您春节愉快!
回顾这一个学期,我感到收获颇多!其中一种感触一直没能向您表达,那就是一种强烈的“历史参与感”。
本学期里,在协助您完成文章的过程中,这些牵涉到课程改革、教师教育等内容的观点,如外界所显示的那样,已经引起了很强的反响。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才有了这种强烈的、参与历史的感受。
所谓“君子立言”、“青史留名”……都是历来学者的人生追求。我感到非常幸运,亲身经历了您这几项工作从构思到定稿的过程。眼看着您在众多头绪中拨云见日、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化洋为中,很多个时候,我都为您的想法击节赞叹!让我感觉到,好文章是可以对现实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的,好文章是可以化观念为实践的。
至于在您“物理高端备课”相关工作中的收获,更是深入而具体。很多认识是原则性的、根本的问题。也有几个一直以来的疑惑,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解决。由于自己的几个思考也得到了您的认可,我自己也获得了不小的成就感。
我深感这个学期既是自己获得很多收获的一个学期,也是自己快速进步的一个学期。我想,这或许就是学习与学术的真正乐趣。虽然有时候有些累,写文章时候的思考使脑子仿佛都发热了,很晚才能睡着觉,但是我觉得自己很享受,也感到十分幸运。因为这些都是在您的指导下获得的。
值此春节之际,祝邢老师春节愉快!万事如意!
胡扬洋
2013年2月9日 于洛阳
三、小结
以上两封邮件,如今读来,已然是肺腑之言。如今,邢老师的学术发展已站在了新的高度,并且我未能领会导师的全部学术精髓。衷心祝愿导师的学术成果能够为我国物理教育事业发挥更多更好的影响。
2022年时候,正是新冠疫情期间,我专门续写了自己当年考研的故事:回忆2011年我的考研、调剂与录取:ECNU→CNU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今年暑假,我又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写成并推送了这篇:学科教学(物理)、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考研:说明与建议。
再次回顾我自己考研到录取的过程,感觉实在是一次人生的际遇。如果没有跟随邢老师读研,我不敢说我能有什么样的人生。当年,大三开始备考前时在网络上了解到“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这个专业,就认定这是自己喜欢的。经过一番周折,大三上学期就选择了华东师大的目标。其一是因为及早联系到了那里已经考上的一位中学校友;其二是华东师大名字的吸引力;其三,高中时候就有一个这样的模糊的理想。如今想来,当时的自己的确是把考研当成了一次学历“翻身”的机会。当时也没有考虑今后要做如何的学习与研究、应该怎样学习与研究,只是想如冲锋一样冲过火线。当大三下学期,冯一兵老师在物理教法的课堂上向大家介绍邢老师和他的研究时,我已经无法回头。结果是,虽然一直都是激情饱满的准备、每天计划严密的、大量时间的学习,如今看来,其实背后仍然有一种浮躁——另一种表现形式的浮躁。但是只能说,目前的考研状态下,大部分人不能免俗。惟愿能有更多学子更早地领会不同学问的真正魅力,尽早指导自己要走的道路到底是什么。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办理这个公众号的目的也缘于此。
如今,再次回顾当年的这段历程,我衷心祝愿我国物理教育学术能够不断涌现更多更好的成果,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源源不断的优秀学子走上物理教育的学术道路,并且入门时能够稍稍得法一点,热情昂扬一点。
(以下为2016年暑假,我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学前夕,与导师邢红军教授合影于郑州,河南省实验中学。)
延伸阅读:
马亚鹏丨我国本土化物理教育研究的开拓--邢红军教授物理教育思想研究
跟随邢红军教授做《初/高中物理高端备课》所感悟到的(2.0版)
祝贺导师邢红军教授《初/高中物理高端备课》第二版面世!——我的一篇纪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