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扬洋:本文部分内容总结于2018年,2022年做过一次修订,这次再修订一下,是与同仁就教育学术阅读的一些聊天记录的整理,试图为初学者提供一些帮助。仅供参考。
一晃入门教育学又好多年了。今天的教育学修习者跟两三年前又不一样,并且他们面对的文本和媒介环境也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我愿意继续传递我与一些同仁交流时候的一些建议。其实一直以来,我在读研读博期间,我的导师都在倡导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做教育研究,也传授过不少技巧。但是事到如今我更加确信了,更为根本的确实是阅读功夫。
一、充分重视学术文本细读
既然是学术阅读,那么就必须包括学会学术文本的细读。如今攻读教育类研究生都有理由意识到这一点是自己必须训练的能力。的我个人体会,要通过学术文本细读,在文章的用语、用词方面,逐渐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学术语料库”。为自己的学术表达做好铺垫。
也就是说,给你提供用语来源的一些资料库。比如说有一类文章,有一类书,你读完之后,你用这个学术领域中的一整套语言,就会比较顺手,也显得会比较有特色,甚至比较有优势……会有这样的一些语料库,你可以找一找。甚至构建自己的语料库。
我个人体会,至少我在写论文过程当中,我会有意识地用到一些,逐渐增加、丰富。比较熟稔、浸入某些学术话语之后,感觉那些用语风格、表达的细腻程度、高度……又上了一个层次,甚至甚至能HOLD住很多主题了。都可以有意的来学,会给你提供很多的资料,提供很多学术语言上的优势。
不一定是摘抄,要取得重要论著纸质版,进行必要的文本细读。对文本,应有意识的读一读,细读。不管是谁的论著,有意识的文本细读,读的多了,慢慢儿的这些语料就会存在你的脑子里,你想表达的时候,慢慢儿就写出了,很自然。
当然,这种细读不仅是节奏上的精细,更是对文本内涵、内在关联的深入理解、多面向的诠释。
如何开始学术上的文本细读呢?入门时候,或许需要指导者有意识地开列必要的书单,指出不同文本的意义及其重要之处;进而,带领学习者开展细读;学习者也可以组织起来,组成读书会;当然,自主阅读仍然是最重要的。
二、主动带入直觉与经验地阅读
对某个主题的大量文献,以及比较厚的书,我一般会先跳读,读个大概意思。先用直觉去理解、领会。用直觉领会不到的,再去与文本对话,集中地对话,也就是选一部分精细读。大概是这样。主要读框架吧,大概意思应该都在框架上,以及一些中心句、路标词上。
我觉得跟你这个对话挺有意思,关于读书的,也促进我的一些反思。刚才谈的时候我漏掉了一点。就是关于“直觉”。这个“直觉”确实在物理教学研究里面说的也有,尤其是我导师也曾论述过。其实那些第一流的物理学家,进行物理发现的时候,直觉占了很大的成分。他绝对不是完全在忙于那种细碎的事务。一定是要有一个直觉。我们作为物理教学研究者,我导师也强调这一点。所以我可能就把物理学的这种思维方式,会更多的带过来,包括在读书上。这个当然有好处,也有风险。
好处就是,你有一个直觉的话,可以围绕你这个直觉与文本进行对话。那么通过对话获得的理解——无论是对你的修正,还是与你的一种纠缠、阐发和发展,或者说与文本的交融——我觉得可能这样获得的阅读体验、阅读文本的这种理解、解释,会更加的真实和切实一点。这可能是带着直觉去阅读、领会的一个好处。别的好处就是,可以更加快的跳读。如果说带着直觉的话,无论这个直觉是否“对”,你要是坚持一种直觉的话,有一种直觉的话,可跳读就会更有底气点儿。
你有一个比较强的直觉,去带进文本阅读的话,会有风险,就是说会有理解偏差。不过这个话也说回来,“任何阅读都是误读”。任何阅读原本都是一种误读。所以说,可能越是误读越能产生一些新东西。任何一些歧义、误读……反而是一些生长点。当然,原原本本的去理解还是重要的。
我感觉这种直觉的来源、它的构成,应该是读者一种切身经验构成的一种结构。一种心智结构也好,或者叫经验的结构也好。或许,我有意在带着这么一个东西,也有物理学的思维方式在影响或起作用。(例如,物理学对经验材料的搜集、整理是极端看重的,物理模型的建立是极为精湛的。)
你带着这个经验结构去与文本对话的话,可能会促进你整合自己的一个经验结构。让你之前的很散碎的一些经验,慢慢形成一个经验结构。可能在对话的过程当中,不仅是形成,而且是去触发,可能会有一些印证——有印证的地方,有发展的地方,有激活的地方;也可能有超出你原有经验结构的地方——对此,你就会更加明晰的标识出来,就会有相应的惊奇、相应的讶异,以及你相应的对于重要性的一种标识。
所以说,我就带着这样的一种由经验结构造成的一种直觉,进入阅读。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好的体验。可能是作为物理出身的,带着物理学思维方式的人,他所有的一种阅读体验。我不知道是不是独有的,可能你也会有,可能任何专业都会有。啰嗦了很多,其实这些仅供参考,讨论。
其实细想想,这样的阅读如果有成功之处的话,那么或许是误打误撞得来的。其实,带着“经验结构”的阅读,使人有机会去体会“知行合一”“亲知亲证”的必要性和妙处,从而也与教育的实践性联系了起来。带着经验去与文本对话,迈出亲知亲证、知行合一的步子,应该是这样。
三、充分关照自身兴趣地阅读
以下仅对于非教育学专业出身的实践者,且仅是一种方式的建议。
有点不好意思,我总觉得我回答你的问题,总有点儿跟你对着干的感觉,就是可能不直接,没有直接回答你的问题,但确实是我所想的,我跟你说一说。你整理的这个书单,我觉得都很对,也很好,但是我觉得没有必要一本一本去挨着读。
因为这些原著,他们相当于一手文献,就是那个最原始的文献,从解释学的意义上来说,你很难直接的读懂它。甚至说你直接读明白了意义有限,因为你自己解读出来的一些意思,和大家对这个原著的解释传统没法勾连上。我觉得这样你就错失了与众多的解读者相沟通、对话的机会。并且说实在话,读懂这些原著没有那么容易。
但是你可以读,可以采取一种方式。这是我以前写过一篇东西:忆进入教育学的几个机缘:文献推荐与阅读体会。最后一部分,我推荐了帮助我考上博士的几本书,我个人建议你,可以从这几本书开始入手。之后再去阅读经典原著。
你要有兴趣的话,我个人建议先把这些书读通。然后,你会感觉你对哪家哪派的哪一本儿尤其感兴趣。有这样一个读书上的机缘,你再去找来读。这个是顺藤摸瓜式的方法。我感觉不要那种按图索骥式的,要顺藤摸瓜式的、随机通达式的。这样我觉得读这个书才能跟你的个性、兴趣、生活、生命以及你理解的契机结合起来,也会方便你来读,才会读的好。这是我的建议。
四、不妨先吃透几本足够优秀的博士论文
学术阅读能力的提升意味着驾驭学术信息能力的提升。
记得我第一次精读一本本专业优秀博士论文(纸质)的时候,才第一次领略到一部博士论文涉及信息的规模之大、结构之复杂。感到了自己学术信息接受与处理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挑战。然而这些都是自己在未来所应该具有的能力。
所谓“吃透”这本论文,并非局限于该论文本身,还包括论文中涉及的学术概念、体系、名词等所有内涵。故而,吃透几本足够优秀的论文标志着对本专业的领略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有的时候,细读过一本就有很大的影响了。
博士论文任何人都可以读,但是只有意识到自己在不久的未来就需要写出一本这样的论文之时,自己才会更加细致地注意到一本博士论文的所有内涵和信息。其实每个人在阅读的时候,都可以尝试做这样的“心理建设”。
五、上手读文献的几条线索
回想起来,学会学术阅读是从事教育研究的真正“入门”,这是是一个大问题, 想要入门必须找到“门径”。学术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条门径。
我个人在初读研期间,经过摸索及与同学们讨论,我主要找到了如下几条自主阅读文献的线索。
1、导师以及师门推荐的文献。
这部分文献要十分认真对待。在精读导师文章的基础上,以此为线索,阅读更多的文献资料。更进一步说,在学术阅读上,要充分求重视导师和师门内部的阅读经验乃至学术经验。
2、以专题为线索。
如“实验教学”“概念转变”“科学探究”等专题为线索。
3、以自己的疑惑、问题为线索。
自己不懂什么或想知道什么,就自己去寻找文献阅读,试图弄懂。
4、以著名学者、教师、学校为线索。
例如,追踪本领域及相关领域著名学者、著名团队、著名院校的文献。
5、以学术写作带动文献阅读。
在开始撰写论文之后,我不得不为了写清楚论文中的一两句话,而去阅读十几篇甚至几十篇文献。这个过程也不可忽略。
6、其他师友和媒体的推荐。
有很多文献(包括书和论文)都是别人推荐过,才去读的。包括会接触到一些书单。自己也曾制定过一个。现在新媒体很多,也有很多书是通过这样的渠道了解进而去读的。这其实是一种缘分,也在做学术的过程中替代不了。
7、对珍稀文献和新文献保持敏感。
除了对自己选择的各种学术期刊、学者的动态保持关注之外,在北京读书的时候,我还在师兄的带领下,学会了去经常逛逛学术书店等地方。(参见:所谓“捕捉学术前沿”——回忆在北京读书时的“旅行”(2.0版))逐渐也要有一些藏书的意识和实践。
8、各种阅读线索的交织。
慢慢的,自己的各条文献阅读线索会相互密实地交织起来,学术阅读也就会成为一件更加自然的事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