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嗅觉不灵敏的人,发现不了机遇,意识不到危险,下场都不会好!
《资治通鉴》全书分为294卷,约三百多万字,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截止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了共16朝1362年的历史。
读过这套书的朋友会发现,历史事件一直在重复的发生,同样的事件只是发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的身上。
《资治通鉴》开篇:“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全书以三家分晋这个事件为开端,司马光对此发表了长篇大论,核心意思说简单一点就是,周威烈王没有政治头脑,毫无政治判断力,因为周威烈王这个错误行为,导致了182年的军阀混战(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到公元前221年这182年),秦朝虽短命,但它是自周朝之后实现大一统的朝代,结束了一百多年的内战。
总而言之,三家分晋这个事件的发生,是因为周威烈王政治嗅觉不灵敏,他的决策是向实力强大的三家大夫妥协,破坏规矩封三家大夫为诸侯,只想暂时保命。但结果呢?事出蹊跷,三家分晋事件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02年周威烈王“病死了”。
《资治通鉴》中有非常多的政客,在政治上不成熟,对事件发生的走向预判不准确,只顾及眼前利益、暂时性委曲求全,选择向敌人妥协,或者立场错误、站错队伍,最后大部分都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谋杀,屠灭三族的也不少。举几个大家熟悉的例子,项羽被刘邦欺骗,选择妥协,退兵的时候被刘邦打的措手不及,导致乌江自刎的结局;曹爽被司马懿欺骗,曹爽回京后就被司马懿软禁起来,没有几个月,司马懿以谋反罪名灭了曹爽三族。
所谓“政治嗅觉”,就是政治判断力,通过现状分析,对未来人和事的预判,判断准确,才会有正确的应对方法,判断错误,不管使用什么招数都是错误的。
下面给大家列举几位政治嗅觉很灵敏的人物:
《资治通鉴》开篇有一位名叫“智果”的人物,他是智氏领导人智宣子的兄弟,是智瑶的叔叔,在智宣子选择接班人的时候,智果坚决劝谏不能选智瑶,但智宣子死犟死犟的,就要选智瑶接班,智果果断和智氏断绝关系,他预测到智瑶当政一定会让宗族灭亡,果不其然,智氏全族被杀,只有智果一族保全了。日常生活中,发现身边人开始干那些作死的事,离他越远越好。
郦食其劝说刘邦重新封立六国的后裔,刘邦不明利害打算执行,张良发起“八难”来反驳这个做法,刘邦听完这八个理由,饭也不吃了,吐出口中的食物,骂道:“这个笨书呆子,差点败坏了老子的大事!”于是下令赶快销毁那些印信。
三国时期的郭嘉是当时顶级谋士,起初,郭嘉北行去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公,所以凡有举措都很周全,每计谋都能实现。而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所以计谋多端而缺乏要领,好出计谋却不能决断,要是遇上大难,就身危了。”于是从此离开了袁绍。最后,郭嘉选择追随曹操,很多谏言都被采纳,被委以重任。
诸葛亮《隆中对》对天下形势的预判,可谓是非常准确。
司马懿千里奔袭斩孟达,也体现出了一个领导者极高的政治智慧,以极高的效率杀掉一个将要投降的叛徒,这样一种高明的立威手段,让其他有反叛之心的人为之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