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国英:发展县域市镇要补足均衡城市化的短板,深耕农业产业链

学术   2022-09-11 15:00  

编者按: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当前,发展县域经济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如何更好推进县域经济,更有力促进乡村振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从改善农户兼业条件、推进均衡城市化、发展乡村产业等角度,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改善兼业条件是提高农户收入的重要路径

“传统小农空闲时间的机会成本是零,但现代农户农闲时间的机会成本接近当地一般工资率。所以,农户不兼业,收入水平提不上去,很难实现乡村振兴。”

党国英表示,调查发现,和专业农户相比,小农户在农闲时间获得收入的可能性非常小,反而专业农户在农闲时间获得收入的可能性比较大。

通过分析部分发达国家农户收入略高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情况,他总结出这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一是有非农就业岗的城镇不能离农场太远;二是就近兼业,要有产业支撑;三是农民作为利益分享主体的农民合作社必须在农业产业链上高效运行;四是广义乡村人口数倍于农业人口。

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看,市镇分布均衡性与人口规模的意义对于农业区的发展非常重要。

与发达国家情况相反,我国市镇规模小于国际机构定义的“市镇与半人口稠密区”所涉及到的规模,而农业区人口规模较大。

党国英认为,将市镇区与农业区统筹运作、合理化人口布局,才能有利于指导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市镇均衡布局与高质量发展

想要解决上述我国乡村振兴的难题,需要跳出乡村看乡村。党国英认为,国内大中城市发展规模已经够大,城市群也已有足够的经济辐射能力,不必再进一步扩大人口总规模,只需要做动态的人口结构调整。

此外,要让中国人真正爱上乡村,必须先爱上广义乡村概念中的市镇,通过补足均衡城市化的短板,满足市镇的教育、医疗、卫生、商业等公共服务的规模要求。

同时,我们需要调整现有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正确引导农业产业链的价值创造节点的分布,解决价值重心分布过高问题。

其次,要支持农户就地、就近兼业,增加农户有效工作日。

第三,要采取综合措施,增加市镇人口规模,实现市镇均衡布局,促进市镇高质量发展。

第四,要对县域行政区划分制度作必要的改革。

第五,推动广义乡村发展仍然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特别是土地要素的市场化。

慎重对待农业带来的“商机”

党国英介绍道,乡村产业一般分为八大类:第一类是农业产业;第二类是农业产业链相关产业;第三类是农业产业链旁侧产业,主要满足乡村居民的非食品消费需求的生产与服务业,如乡村环保业;第四类是农业农村体验、观光;第五类是小规模资源开发性产业,如中小型矿业;第六类是养老企业;第七类是独立制造企业。

他建议应积极深耕农业产业链,具体原因有三:一、农业产业链总价值是农业原料价值的5-10倍;二、农业产业链与大资本能够兼容;三、农业产业链有广阔的国际市场。反观后五类,现代农业包括购买专业化服务、资本利用、劳动成本和地租成本,这些成本都较高。其中,有机农产品、文旅产业、投资乡村小型工业、农产品供应的本地化等所谓的“商机”,虽然吸引眼球,但对农民来说,投入成本较高,应谨慎对待。

本文系作者在第38期“国资大讲坛”上的演讲,演讲题目为“县域市镇建设与城乡融合发展”。文章来源于国资智库,原标题为:党国英解读县域市镇建设与城乡融合发展——第三十八期国资大讲坛(云讲坛)成功举办,原文有删减。

 END 

编辑排版 | 林美丹
文章来源 | 国资智库

往期内容回顾


关注我们,查看更多内容!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是以推进改革创新为己任的社会智库,致力于中国未来改革创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为促进深圳乃至全国的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社会改革创新意识贡献力量,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