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对从简政放权到完善治理的教育体制改革做出新的设计。经过教育行政部门及各地政府的积极努力,教育发展的各项指标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有些还提前超额实现,但在体制改革方面尚未实现目标。我院主持编写的《2023 中国改革报告》梳理回顾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过程,重点分析了十年来广受关注的考试招生制度和管办评分离改革,并针对性提出了未来教育体制改革的九点建议。现摘编,供参阅。
★
储朝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十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及各地政府做出了积极努力,教育发展的各项指标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有些还提前超额实现,但在体制改革方面,包括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在内的各个方面都不能说实现了十年前的原定目标。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历经曲折、艰辛探索,在强调简政放权的同时,学校还是收到大量行政部门的文件,行政部门指令的非教育教学工作量仍不断加重,师生负担过重、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与不均衡、教育公平与普惠不充分、过度培训、教育与生活脱离、教育与产业脱节、高技能人才短缺、科学教育滞后等众多问题都显示体制改革还远远没有实现目标。
教育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根源上都与管理与评价权力过度集中、标准过于单一高度相关,如何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和教师教学自主权,如何厘清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权责,教育部门的人权事权财权如何统一等问题将在未来的教育体制改进中期待解决。
“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五年工作目标,二十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对于教育体制的未来走向,要以人为本,向现代化、法治化不断改进,立足长远,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进,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公平发展和受教育权利保障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人性化水平、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十年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启示有:
一是教育体制需要不断现代化。当下的教育是整个中国教育现代化历程的一段,未来的方向是继续现代化,不能迷失现代化的大方向。
体制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不能缺位的部分,其中包括建立现代教育行政体系,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对此不能反复,不能犹豫,不能瞻前顾后,不能为某些人的现实利益阻碍。方向不对,改革的功夫全费,还可能对教育造成严重的伤害,直接危及人的健全成长、社会的健全发展,更不可能实现教育强国目标。
二是教育体制需要向法治化方向改进。教育体制改革遇到的最大阻力来自旧有的行政体系,有效改进的出路在于推进依法行政,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各级政府要切实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依法履行教育职责。
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实现教育强国必须依法治教,要制定“学校法”“考试法”等基本法律,学校依法建立,校内依据学校章程治理,让当事人有当事权,切实尊重专业人才,保障教师教学自主权和学生学习自主权,依法规范行政权力的乱作为和不作为。
三是要基于市场经济体系设置教育体制。教育被人称为计划体制的最后堡垒,这一特征客观上阻碍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普惠和质量与效能提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长远的制度设计,不是权宜之计。
教育体制改革要与之配合、配套、分步推进,改革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体制,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活力,走出教育发展的新路子,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服务。
四是致力于建设对外开放的教育体制。把扩大开放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重要内容。要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走出去、请进来”,主动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着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加强同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继续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原则,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优化教育开放体制机制、扩大教育合作空间、提升教育开放质量、培养国际化人才、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才能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
五是要坚持多主体参与的办学体制。历史反复证明,单一主体必然导致教育资源不足、质量不高、效能降低,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曾经的“两条腿走路”办学和其他国家建立的特许学校显示政府包揽办学不是好体制,义务教育政府应承担全部责任,也需要多主体办学才能激活。
高等教育更需要大量的私立学校才能成为更有吸引力的留学目的国。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进入市场才能更有效。因此,必须依法保障多主体参与办学的基本权利,在政策上不能摇摆、反复。
六是需要尽快建立第三方专业评价。建立并使用第三方评价才能引入多样的评价标准,形成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消除评价标准过于单一、评价权力过于集中的痼疾,增强教育行为的客观性、公正性、公平性,使第三方评价与第一方评价、第二方评价相互验证、相互补充、相互监督,整体形成良性平衡的教育评价生态,增强教育体制的平衡与可持续性。
七是继续推进建立“招考分离”的招生制度。《规划纲要》已经提出:“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由于这一体制未能建立,导致此后单一标准的培训疯狂增长、师生负担加重、培训的刚性需求长期存在,“双减”后隐形培训难以消除。
“招考分离”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形成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事实上确立了多元标准,使得中小学生从单一的考分比拼中解脱出来,能够依据“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逻辑去发展自己的优势潜能,是教育上众多顽瘴痼疾的治本之策。
八是需要多主体参与共同推进体制改革。任何主体都难以改革自身,集权的体制需要靠依法分权的方式才能有效改进。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担责,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协同推进。过度相信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就只能故步自封。走向共建共治共享是未来教育的必然特征。
共治同样可以实现全局设计、科学规划、系统架构和有序推进,注重教育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开放性和动态性;共治才能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有机结合;共治可以着眼于整体利益,生成改革发展总目标,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九是建设与数字化融合的教育体制。要推进教育数字化与教育体制改进完善同步推进,通过数字化实现开放、多元的高效融通,增强体制效能,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检验教育体制优劣的最终标准是师生及教育当事人的感受与体验,如果感到愉悦、幸福,还能获得天性充分发挥的成长就是好体制;如果感到教育过程痛苦、负担重,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出现大面积的心理与人格问题,大多数人不能正常成长,就不是好体制,就需要继续不断地改进。
作者储朝晖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本文摘编自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2023中国改革报告》之教育体制改革篇。
END
编辑排版 | 林美丹
文章来源 | 《2023中国改革报告》
《2022中国改革报告》相关链接:
查看更多《中国改革报告》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