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濒死体验丨中年人最大的失败,是不带杠杆的身故

文摘   2024-10-18 17:30   重庆  


最近最大的感悟:中年人的死亡,要是一点身故杠杆都不带,那真的太失败了。

上个月在香港,凌晨三点从睡梦中醒来,觉得一阵阵心慌。坐起来的3-5分钟之后,心慌的程度越来越极端,感觉心脏快要超过负荷,随时都会猝死。

我战战巍巍地起身下床,发现自己行动已不太利索,并且出现濒死感。我心想:“这次真的完了,可能再也见不到娃了。”

从来没有那么恐惧过,因为害怕突如其来的猝死导致自己见不到孩子最后一面。所以当时我根本没有犹豫,立刻决定去医院。脑子还是非常清晰,穿衣服,带好证件和房卡,下楼到前台询问最近的医院。

很幸运,酒店在闹市区,出门就遇到出租车。当时我坐在车上,判断自己的情况可能已经来不及抢救了,心脏导致的猝死,人生大概率会结束在去往医院的路上。

我没有说话也没有流泪,在车上一边用手机编辑遗言,一边盘算自己所有身故保险金的总额。

我的死亡还是能为家人留下很大一笔赔付的,这是当时唯一能安慰我的事,也是我作为一个即将逝去的中年人的价值。

一个中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毫无价值的死亡,用我们的话来说即是:不带杠杆的身故。



我本来身上保险很多,有些甚至叠加购买。出发前不久刚好又购买了含猝死的意外险,以及中年人必备的定期寿险。

到医院挂号,当窗口告诉我没有香港身份挂号费1230元港币时,我才反应过来自己忘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是我以往出行必买的东西,叫“旅行意外险”,它十分便宜,但责任包含意外和突发疾病导致的医疗费用。

做旅行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忘记过旅行意外险,但也从来没有理赔过。唯独忘记的这一次,我“出险”了。


价值1230元港币的小单子


香港这边急诊分流,我是次紧急(第四类),等见医生途中护士给我做了心电图,心脏没有任何问题。

其实刚到医院我便觉得自己好转了,但还是想在医院留一会儿,以防万一。等了近2个小时没能见到医生,我决定为自己的沉没成本止损,于是离开了医院。

后来听香港本地的网友们说,还好我走了,次紧急一般是5小时起步,他们试过等待更久。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选择去私立医院,价格差不多,但会很快见到医生。

不过,希望没有下一次了。


我曾经考过心理咨询师,学过一些皮毛,当时在医院静下来等待时,便判断自己可能是焦虑症的躯体化反应,因为我心脏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每年体检+这次急诊心电图)。

回重庆后,我在线问诊了华西的专家,又约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师。他们的判断一致:大概率是焦虑症引发的惊恐发作

即:心脏硬件没有问题,是意识出了问题。


凌晨五点的香港街头


凌晨五点,我站在医院外的街边打车,心里百感交集。两个建议。

第一、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身故杠杆必须上(意外险、定期寿险等)。如果死亡避免不了,那不能死得毫无价值。

我一个同事为自己购买了700万保额的定寿,因为他算过一笔账,万一自己作为家庭唯一经济支柱突然身故了,保额必须要覆盖房贷、一家人未来几十年的生活费用、女儿读完大学的学费……

正在看此文的朋友,不妨想想2个问题,万一自己身故

①失去你这份劳动力对家庭有何影响?

②你的死亡能给家人留下多少保险金?

第二、出门在外,买好包含“意外和突发疾病医疗责任”的旅行意外险,你根本不知道哪次会出险。

前不久我朋友在意大利一个小沙滩边玩,大家都在她身边,她却不知不觉地在水中昏迷了(是昏迷还是溺水不清楚),当时就被送进了ICU,万幸几天之后痊愈住院了。几千欧的治疗费用,保险cover了。


第二天跟同事们聊起此事


后来跟团队的小伙伴们聊起这件事,有位同事的一段话讲得挺好:“有充足保额身家和没有保险护身的人,在面临突发状况时的心态完全不一样”。

从入行到现在,我当然知道保险对于一个家庭何其重要,但只有这一次真正亲身经历濒死,感受才足够深刻。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会。




想要配置保险

或想要成为保险经纪人

欢迎扫码咨询

👇🏻






Desperado安澜
旅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