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生态所在揭示土壤食物网对秸秆还田方式的响应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文摘   2024-12-21 07:50   广东  

来源:沈阳生态所网站(2024年12月17日)


秸秆的有效管理对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以及利用效果是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土壤食物网主要由土壤微生物、小型土壤动物(原生动物和线虫)以及中型土壤动物(螨和线蚓)共同组成,对秸秆分解起重要的调控作用。秸秆还田方式可以影响秸秆的分解途径以及改变土壤食物网各个营养级的结构组成。然而,针对土壤食物网内多个营养类群的网络互作关系及其对于秸秆分解的协同调控作用仍缺乏深入的探讨。因此,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土壤健康维持机制与生物调控途径创新组群依托辽宁沈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田间秸秆还田试验平台,以土壤食物网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秸秆移除、秸秆覆盖和秸秆翻埋)对土壤食物网结构、生物网络关系以及秸秆分解通道的影响,探明土壤食物网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响应的生物学机制(图1)。




图1. 秸秆覆盖和秸秆翻埋条件下土壤食物网研究的概念图 


研究结果表明,在秸秆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磷脂脂肪酸丰度在秸秆分解前期开始增加,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丰度在秸秆分解后期随之增加;秸秆分解、土壤微生物以及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变化过程中各营养级间变化存在滞后效应。土壤微生物在秸秆分解过程中起着直接作用,而中小型土壤动物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间接调节秸秆分解过程。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和中型土壤动物相比,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响应显著,反映了秸秆管理方式对土壤食物网的影响。土壤食物网营养级间的生物网络关系受到秸秆还田方式的调控。相较于秸秆移除,秸秆覆盖和秸秆翻埋条件下土壤各营养级生物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网络关系,其中秸秆覆盖条件下生物网络更为复杂且稳定;而秸秆移除不利于土壤食物网的稳定(图2)。不同的秸秆还田方式激发了不同的秸秆分解途径,其中秸秆覆盖以细菌分解通道为主,而秸秆翻埋以真菌分解通道为主。本研究从土壤食物网网络关系角度揭示了土壤食物网对于秸秆还田方式的响应机制,为进一步探究秸秆管理方式调控秸秆分解转化的生物学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图2. 不同秸秆管理方式下土壤食物网络关系及拓扑性质


注:小写字母表示不同秸秆管理方式网络拓扑性质差异显著(P < 0.05)。前期为P1(苗期)和P2(拔节期),后期为P3(抽穗期)和P4(成熟期)。SR:秸秆移除处理;SM,秸秆覆盖处理;SI,秸秆翻埋处理。AMF,丛枝菌根真菌;BF、FF、PP和OP分别代表食细菌线虫、食真菌线虫、植物寄生虫线虫和杂食-捕食线虫。


研究成果以“Stover management affects soil food webs and regulates the decomposition pathway in a maize field”为题,于2024年发表于《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Ⅰ区)期刊上。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土壤生态组博士研究生田艺佳为第一作者,张晓珂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梁文举研究员也参与了该项工作。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D15006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22A20501)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geoderma.2024.117060



近期文章推荐 


2025精美台历礼包免费包邮领取!新年必备,错过悔一年!


朱永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鲜活的土壤》序言


世界土壤日,苏科社携手“土壤高级玩家"力献《鲜活的土壤》


《鲜活的土壤》:“国之大者”,土也!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会同院士专家完成我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Geoderma|朱永官院士团队在城市土壤生态系统中线虫分布格局方面取得进展


综述与评论/中国设施种植土壤可持续利用的难点与应对策略


【SBB论文】土壤激发效应的调控因素依赖于土壤深度:一个2000 km草地样带案例


土壤孔隙度分布调控氮矿化及微生物氮周转过程


Nature Communications刊发中科院地理资源所苏奋振、付东杰小组红树林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带领一群“土壤高级玩家”,一同创作出了本部集科学性、趣味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科普著作——《鲜活的土壤》,以科研者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笔触,向大众讲述了土壤的本质、功能、土壤污染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等人们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

书中不仅涵盖了土壤的形成、分类、功能等基础内容,还深入探讨了土壤与生态环境、人类健康、文明演变进程等方面的紧密联系。用丰富的科研数据与成果揭示了土壤作为农业生产之基、生态系统之本的不可替代作用,更强调了在当前全球环境变化与资源约束加剧的背景下,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乃至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价值。

《土壤盐渍化的诊断、评估、减缓与适应技术指南》由联合国粮农组织 / 国际原子能机构粮食和农业核技术联合中心水土管理和作物营养科专家穆罕默德·扎曼、李恒所著。著者长期致力于改善土壤、水资源与肥料管理的生产实践,为促进国际社会农业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



该书回顾了全球土壤盐渍化的历史和治理成败经验,旨在制定盐度和钠化度的评估技术规程,完善盐渍化土壤的缓解和适应措施,创新和推进核技术和同位素技术等的应用,为可持续地利用盐碱地提供可行性方案。该书具有先进性、指导性和实用性,能够切实解决生物盐碱农业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该书可为进行景观和农田土壤盐渍化评估和诊断,利用核技术和同位素技术制定边际土壤可持续利用战略的技术研究人员、一线管理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康绍忠院士序|《土壤盐渍化的诊断、评估、减缓与适应技术指南》出版发行


张佳宝院士序|《土壤盐渍化的诊断、评估、减缓与适应技术指南》出版发行


新书推荐 |《土壤盐渍化的诊断、评估、减缓与适应技术指南》出版发行


Rainer Horn 博士,德国基尔大学教授,世界著名土壤物理学家。现任中-欧土地和土壤合作专家组委员,曾任世界土壤联合会(IUSS)主席,IUSS土壤物理委员会、土壤技术委员会以及第三工作组主席、土壤耕作研究组织主席、德国土壤学会主席等土壤学术组织重要职位。Horn教授在不饱和土壤力学理论创新和应用、土壤物理多尺度过程、土壤力学与水力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并成功应用于指导固废处理、地质工程安全以及电缆地下埋藏等社会经济多方面。发表100余篇期刊论文,数十部土壤学专著以及数百篇技术报告,荣获美国土壤学会、美国农学会会士,罗马尼亚、波兰、德国土壤学会以及国际土壤耕作研究组织等学术团体先后授予Horn教授荣誉会员称号。


该书由赵英博士和张斌博士组织,邀请了诸多从事土壤物理研究的中青年工作者共同翻译。他们花费很大精力把该教材引进国内,可使更多的科研人员系统了解土壤物理学,对推动我国土壤物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邵明安院士序|《土壤物理学精要——过程、功能、结构和力学导论》


《土壤物理学精要——过程、功能、结构和力学导论》出版—赵其国院士序


新书 |《土壤物理学精要——过程、功能、结构和力学导论》






  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购买本书(可开发票,请在备注中注明开票信息和邮箱)









  精选土壤好书,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土壤观察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推文!投稿、合作、转载、入群,请加13926117407微信号(或发邮件至149996384@qq.com)



欢迎关注我们



                   


土壤家
土壤,人类的家园,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守护土壤,便是大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