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第一师医院手术室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心脏移植中心副主任赵海格团队联合第一师医院胸腔外科、麻醉科、超声科、手术室等相关科室医护人员,成功为3名患者开展了一站式“复杂心血管外科手术”,为第一师医院重启心脏外科,迈上又一“心”高峰。
赵海格副主任团队受第一师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中组部浙江省第十一批(第一期)“组团式”医疗援疆领队陈大进邀请,来到第一师医院帮扶重启心脏外科建设,其中,团队成员还包括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助理郑骏楠、麻醉科副主任郑跃英、心脏大血管外科体外循环组主管技师姜建杰、手术室主管护师冯媚燕,来第一师医院开展为期5天的柔性援建帮扶指导工作。
打破科室壁垒,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
8日,赵海格副主任带领浙大一院心脏大血管手术团队与第一师医院胸腔外科、麻醉科、手术室等相关科室专家紧密配合,累计开展了3台心脏、大血管高难度手术,其中包括: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带主动脉瓣人工血管升主动脉替换术(Bentall),手术均获成功,对第一师医院心脏外科手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家住六团的何小兰(化名)是接受本次心脏外科手术的第一位患者。近半年来她经常出现胸闷、气喘加重,活动耐力下降,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为此,今年10月中旬来到第一师医院就诊,经检查,她左心扩大,二尖瓣和三尖瓣重度反流,且伴有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等症状。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何小兰最佳的治疗方式,然而,何小兰和家人对心脏外科手术的风险及术后的康复一直存在担忧,直到第一师医院心血管病科监护病房主任卢辉告诉她,浙大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心脏移植中心副主任赵海格将带领团队来第一师医院,开展技术帮扶,这才决定在当地进行手术。
经过详细的计划和周密的安排后,11月8日,由赵海格副主任主刀,郑骏楠主任助理和第一师医院胸腔外科主任艾合买江·依米提、主治医师邓伟、魏继伟协助,正式开启了医院停摆八年的首台开胸二尖瓣机械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在麻醉科郑跃英副主任与第一师医院麻醉科主任曹振刚,体外循环姜建杰主管技师、手术室冯媚燕主管护师以及第一师医院医护专家们的保驾护航下,手术历时3小时,顺利完成。
日夜守候 终于化险为夷
患者入院后,医院领导对患者病情及治疗情况尤为关注,第一师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吴燕根据患者病情,积极组织院内多学科联合会诊讨论(MDT),由医务科及护理部组织召开,邀请胸腔外科、麻醉科、心血管病科监护病房、重症医学科、急诊监护病房、超声科、康复医学科、医学影像中心、手术室等全院各专家开展多学科查房,全面评估患者病情、讨论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
术后3位患者转送急诊监护病房(EICU)进行严密监护和对症治疗。9日00时20分,65岁的谢强(化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急诊邀请超声医学科郭倩副主任医师行床旁心脏功能评估,第一师医院急诊科主任黄元飞在“心脏外科技术重启”微信群里汇报患者情况,吴燕副院长、郑骏楠主任助理,立即赶到科室,结合超声心脏评估情况及血流动力监测指标,对患者进行快速补液扩容同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提高外周血管阻力进行治疗,经过4小时严密动态的观察治疗,患者循环逐渐平稳。
11月9日下午,三位患者顺利脱离呼吸机、病情稳定,于11月11日至12日,3位患者相继转回普通病房(心血管病科监护病房)进行后续康复治疗。
赵海格副主任介绍:“我们开展的心脏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虽然难度更大,但极大地减少了体外循环带来的炎症反应和对人体的损伤,患者获益更多。许多高龄患者术后第2天就能出重症监护室,8至10天便可顺利出院,恢复良好。这不仅体现了团队的技术实力,更是对每一位患者生命质量的提升。”
吴燕副院长介绍,我院自2010年至2016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医院的帮扶下,成功完成了100余例心脏外科手术。近年来,在医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秉持“三重三新”的理念,强弱项、补短板,经过充分调研和精心筹备,为保障心脏外科手术顺利开展,第一师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先后组织开展10余次心脏外科技术重启工作推进会,再次开启了第一师医院心脏外科技术发展的新篇章。这也标志着第一师医院心脏外科技术在浙江大学医疗援疆的支持下,成功迈进了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