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原名启瑞,字芝泉,安徽六安人,皖系军阀首领,曾多次出任国务总理,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权掌舵人。
在段祺瑞执政期间,他有着“六不总理”之称呼,即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尽管后人对这“六不总理”头衔有一定的争议,可段祺瑞还是得到了人们颇高的评价。为大家所不熟知的是,这样一位中国近现代史的风云人物,曾先后在威海的军营生活工作达八年之久。
人生转折点在威海
段祺瑞的父亲段从文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只会种地,别无他长,甚至供养自己的子女都很艰难。
段祺瑞从小就生活在姥姥家,稍大些后,跟祖父段佩到江苏宿迁任所,爷爷在军中专门为段祺瑞请了塾师。但段祺瑞对读书不感兴趣,喜欢舞枪弄棒。段祺瑞14岁那年,祖父段佩病故于军营中,段祺瑞失去了爷爷这个靠山,扶柩归里,开始务农为生。
段祺瑞是长子,下面还有两弟一妹,生活十分艰难。1882年,17岁的段祺瑞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到威海卫投奔在军中做管带的族叔段从德,因家中困难,路上仅带了一块大洋,步行2000余里,艰难跋涉到威海卫。
当这位叔父看着眼前衣衫褴褛的侄子时候,走上前去拍着肩膀说了一句话:“伢仔,够种!”,然后把段祺瑞安排营中做文书。从此段祺瑞开始了佩剑戎装的生涯。“一元钱起家”由此得来。
从此段祺瑞在威海卫开始了他的从军生涯。一年后,不幸又接踵而来,1882年,其父段从文赴军营看望儿子,在返回合肥的路上,被两个同行者杀害,年仅38岁,所带盘缠和为段祺瑞置办婚礼的物品被抢光。
噩耗传到威海,段祺瑞悲痛欲绝,请假奔丧但未获批准,只得致函合肥知县缉拿凶手,案件很快侦破,凶手被正法。但时隔不到8个月,母亲范氏又因悲痛过度离开人间。抛下12岁的大妹,10的二弟和9岁的小弟。
无奈,段祺瑞只得回家安排好年幼弟妹的生活后重返威海兵营。
1890年,段祺瑞(前排右五)在德国的合影。
两年多的时间,连遭失去祖父、父母去世的变故,一连串的打击让段祺瑞过早的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命运让他拥有了一份过早的成熟。段祺瑞一生除了抚育培养过自己的弟妹、子女、还有妻弟吴光新(皖系核心人物,曾任陆军总长)、侄子段宏纲,还资助过吴清源(著名的围棋大师)等许多位棋手和学生。
1885年,李鸿章创办武备学堂,拟从淮军官兵中选拔生员。段祺瑞报名应试,一考而中,成为第一期预备生,进入炮兵科。段祺瑞十分珍视这次入武备学堂炮兵科的学习机会,极其刻苦努力,成为炮科一等一的好学生。
1886年的一天,李鸿章视察武备学堂,上午观看完武备学堂的马科、步兵科的演练,下午,要进行的是炮科实弹演练。可是,这日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海面上风力也达到六级,海上活动靶随着浊浪时隐时现,演练难度增强了好几倍。果不出所料,演练成绩十分糟糕。开始射击的几门炮有的连靶子边缘都没打着。李鸿章的脸色仿佛天色一样黯淡下来。
接下来的几炮还是打得不好,李鸿章蓦地扔掉望远镜,站了起来,官员们脸色大变。眼看着李鸿章要怒气冲冲地离开观操棚,忽然有人喊:“打中了!打中了!”随从赶紧把望远镜递给李鸿章,李鸿章顺炮声望去,这名炮手果然身手不凡,三发三中。
演练结束后,李鸿章传话要见这名炮手。不久,一个结结实实的青年走了上来。“你叫什么名字呀?”“学生段祺瑞。”
“哪里人呀?”“学生是合肥人。”当时洋务派和顽固派互相勾心斗角闹得厉害,而洋务派内部也派别林立,有李鸿章的淮系,曾国藩、左宗棠的湘系,张之洞的湖广集团。
1924年,冯玉祥、张作霖与段祺瑞的合影。
李鸿章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特别注重同乡,尤其是青年才俊。一听段祺瑞的答话,李鸿章顿时喜形于色,记住了段祺瑞这个年轻人。
1887年,22岁的段祺瑞以最优等的成绩毕业。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赞扬段祺瑞等学员“各项操法,一律娴熟,试以炮台工程及测绘,无不洞悉要领”,给予很高的评价。
毕业后,段祺瑞被派到旅顺港监修炮台。当时旅顺港有海岸炮台12座,陆地炮台9座,一共有大炮七八十尊,段祺瑞发挥专业特长,为炮台建设倾注了心血。
再回威海今非昔比
1889年,清政府拟选拔五个人去德国学习军事。当名单送至李鸿章手里时,李鸿章皱了皱眉,因为名单上五个人有三个是山东籍的,安徽籍的才两人。于是他想到了武备学堂毕业的段祺瑞,大笔一挥,划去了名单上的一人,把段祺瑞列在名单之首。
1889年春天,段祺瑞来到德国柏林陆军学院,学习军事理论和各种操练课程。一年后,他们又奉命到鲁尔区埃森克虏伯兵工厂,进行火炮实习。1890 年初,清廷特使洪春代表皇帝前往德国埃森探望留学生。
段祺瑞及其同学以娴熟的技术操演了各种口径的克虏伯大炮,获得弗里茨·克虏伯的赞赏。段祺瑞和他的同学完成了学业之后,李鸿章又特批这位小同乡一人留在德国克虏伯炮厂学习弹壳加工、炮管膛削、铣磨来福线、灌注优质钢、检验钢材拉力、挤压力试验、各类火炮的型制构造、使用和保养等课程。
学习期间,李鸿章曾先后两次写信给段祺瑞,勉励他精学苦练,对段祺瑞给予了很高的期许。
1890年冬,段祺瑞学成回国,任北洋军械局委员。次年赴威海随营武备学堂任算学和炮学教官。威海武备学堂,又称枪炮学堂、炮法学堂,是经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提议,由驻威绥、巩两军统领戴宗骞呈请李鸿章上奏朝廷批准,于1891年设于威海金线顶的军事学校。《段祺瑞年谱》中记载:“清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公年二十七岁。奉派赴威海办理随营武备学堂,任教习。”
当时,新式军队尚未开始大量训练,行伍出身的将官们固步自封,哪看得起什么留学生!朝廷花那么大气力和财力进行选拔和培养出国留学,等学成后却又弃之不用,实在令人惋惜。但段祺瑞就是段祺瑞,当学生是个好学生,当教习(教官、教授)也是个好教官。在威海武备学堂教学期间,他倾其多年所学,兢兢业业,率先垂范,严于律已,在学员中赢得了很高的声望。
时局多变离开威海
1894年7月,日本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爆发。作为一名军事教官的段祺瑞深受抗敌官兵的爱国热情影响,亲自带领武备学堂的学生,参加战斗,协助炮台的中国守军发炮轰击敌军,与夺取炮台的日军展开激战,表现了一名中国军人应有的爱国精神。
1895年2月,甲午战争结束,日军占领威海卫。根据《马关条约》及《另约》规定,威海卫口湾沿岸40里内不准中国军队靠近或驻扎,此时段祺瑞无奈地离开了生活八年的威海,自谋生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