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中有一位指导员,他说当下有两个问题引起了身边部分年轻军官的焦虑与恐慌:一个是传说2024年之后尉官就没有转业安置一说了;另一个是据说2024年之前要把所有高衔低职的都消化掉。对这两个问题,他说自己不是特别有把握,希望听听我的看法。以下是我们的交流,仅供大家参考:我首先问他:你自己是怎么看的?
他说:第一个说2024以后尉官没有转业安置,这不大可能吧,毕竟军士服役满12年都安置工作的,一名中尉达龄4+8=12却没有转业安置,道理上说不通嘛!我:不要把退役与安置弄混啊!退役是退役,安置是安置,转业是安置方式,只有退役了才能选择安置方式。实际上,除了以复员方式自愿退役的,和犯了错误强制退役的,其他人只要批准退役就能根据条件自选择安置方式,包括转业和复员、逐月。为什么现在老强调达龄呢,不是说达龄才能转业安置,而是达龄才好退役,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最容易退役的方式。其他的,满足6+3后自请复员、调控也能退役,但难度要比达龄退役大。第二个问题,他说:消化高衔低职应该是一个大原则,但要说在某年之前一刀切,是不是也有点难度?
我:这首先取决于决心和力度,有时候一刀切反而是一种阻力最小的办法。但是在具体实践上,应该不会如此简单机械。举个例子,按照新编制,连这一级最高编制军衔为上尉,但允许不允许初职少校存在呢?应该说一定条件下也是允许的。此外,编配平衡从来都不是1:1的绝对严丝合缝,像那些一线任务部队是允许一定比例的超编的(比如不超过5%),这是出于备战补充的需要。因此只要是战斗力需要,一些高衔低职也是一定条件下能够保留的。而且,消化的办法未必就一定都是退役,像提升、交流都是消化。他:明白了。就是说如果有2024这个时间节点,它的目标也是从总量上实现编配平衡,而在一些具体人员和岗位上却可能根据实际需要留有余地。我:是这样的。编配平衡,一定是指总量的平衡,和动态的平衡。他:那像现在高衔低职的,2024年之前都能走吗?必须走吗?我:这个问题根本无法回答。只能说想走的人走的可能比较大,不想走的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留下。他又接着问了一个问题:现在可能部分干部中还有一个困惑,就是为了鼓励长期服役,减少转业安置所带来的反拉力,会不会降低转业安置的质量?比如有的干部为什么想早点走,就有一个说法是以后尉官不给安置公务员了?
我:以前也没有都给安置公务员啊!有事业编的,有参公的,还有进国企的,而且有的事业编、国企未必就比公务员差。存在这些误区主要还是对外面的世界并不真正了解。我继续说道:降低转业安置质量是与《保障法》《安置条例》、与上面的精神背道而驰的,因此并不存在,事实是还会不断提高转业安置质量,当然前提是有一定条件的。正如你前面讲到的减少转业安置所带来的反拉力,办法就是退役待遇与服役贡献挂钩,比如立功、艰苦、主官等等的重点安置,重点安置实际上就是高质量安置。我:那倒不至于。退役待遇与服役贡献挂钩,主要是为了打破安置工作上的“大锅饭“,不是为了推卸地方政府在军转安置上的主要责任。随着退役人数的减少,地方的安置压力是在逐年减小的,再降低安置质量说不过去。我:真正需要注意的变化,一是安置岗位逐渐向基层一线倾斜;二是有的大城市的落户条件可能会比以前更严格。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取舍。他:转业安置降职降级的问题,会不会有一个根本转变?
我:要改早改了。涉及很多历史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有小范围突破,也许可以看到。我:比如中校以上军官以推荐交流的方式转到地方工作岗位上,是基本可以保持职务等级不降或微降的;比如主动转业安置到边疆地区的,是基本可以保持职级不变甚至可以提升使用的。这位指导员最后想让我为基层年轻军官们提些建议。
我:走的愿望不强的、想走一步看一步的,建议安下心来在部队好好干。“干得好才能转得好“虽然不大中听,但的确是一个趋势,而且未来随着政策逐渐完善,这种趋势会越来越凸显。干得好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主动权就多一点。我:干到达龄才能退役可能是大多数人都要面对的未来。复员始终不会放开的,调控退役也会越来越严格越来越精准,退役指标不是那么好拿的。而且,随着对自请处分复员的严控,像那些故意不称职以达到退役目的、包括躺平熬达龄的,也会陆续出台针对性的措施。因为事关服役态度的问题,事关干部队伍稳定性,组织不会放任自流的,“出头鸟“都没好下场。别看不起自己,也别太看得起自己。我:对于不符合重点安置的基层普通干部,“直通车“安置或许可以变成做题家们的稻草。多了解一下各地”直通车“安置的用人条件,有些需要岗位经历有些则是要求专业和技能。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考两个证也可有备无患。另外,不要因为读研之后卡3年就不去读研了,读研期间可以有更多时间学习、为未来做准备,另外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也确实能在转业安置中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眼光要放远一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