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教育教学内涵建设10个方面包括哪些内容?
1.教师党支部与教学基层组织融合发展。
2.教育教学一体化融合发展。
3.教学基层组织(团队)高质量发展。
4.质量保障组织运行。
5.课程及课程群建设。
6.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7.教育教学质量标准。
8.教师教学发展与支持。
9.学生学业发展与支持。
10.创新教育(实践教学)。
三十四、教育教学质量保障能力建设10个机制是什么?
1.“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质量保障机制。
2.专业人才培养能力评价与持续提升机制。
3.“面向产出”的专业内部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
4.课程教学质量自我评价与持续提升机制。
5.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控制机制。
6.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
7.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持续提升机制。
8.“抓两头促中间”的教师教学质量精准关注与支持机制。
9.学生发展需求调查与支持机制。
10.学生学业预警帮扶机制。
三十五、学校的本科教育教学思路举措是什么?成效如何?
思路举措:改革开放初期,学校提出“打好基础,提高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上世纪90年代,学校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加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新世纪初期,学校将本科教育定位为:上中材质、精英教育、全面发展、质量一流,形成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以贯之,教学科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群落建设、网状联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思想。2011年,学校实施了“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简称“3468工程”),形成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精英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进入新时代,学校提出“宽厚基础、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精英教育”的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品德高尚、理想远大、人文底蕴与科学素养深厚、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扎实,具有健康体魄与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与面向未来的创新引领型人才”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实施一流本科教育建设。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我校在“3468工程”的基础上,开启了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建设步伐,确定了新时代兰州大学本科教育基本定位、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本科教育建设目标。先后出台了《兰州大学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加快一流本科建设的指导意见》《兰州大学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方案》,发布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体育教育、美育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实施办法,下大力气进行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的“存、改、废、立”以及2019版和202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工作。
【注】“3468工程” 该工程以培养3种类型的人才为总目标,以提升4种能力为主线,以实施6项计划为保障,以推动8项建设内容为抓手。3种类型的人才指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精英人才;4种能力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就业创业能力;6项计划即“生源质量提升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本科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实践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隆基教育教学奖励计划”“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计划”;8项建设内容包括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平台建设、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国际化教育平台建设。
取得的成效:初步构建了一流本科教育教学生态系统,包括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体系、专业动态优化调整机制、“六位一体”一流课程建设体系、“12345”教师教学培训体系、学生“四个发展”支持体系、“三走进”大思政工作局面、专创融合的工作体制机制以及“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等方面。同时,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从本科教学“一平台四体系”的要素过程保障迭代升级到本科教育教学“1+3”质量保障系统。
【注】相关概念
“六位一体”一流课程建设体系:指构建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课、通识课、跨学科课、国际化能力提升课、体美劳课等六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12345”教师教学培训体系:即围绕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一条主线,兼顾校院两级教师能力提升,抓好“青年教师基础培养、中年教师名师培育、教学名师示范引领”三个阶段,开展“岗前培训、技能培训、专题培训、教学研修”四类培训,通过“点评、交流、示范、观摩、竞赛”五种手段,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四个发展”:即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卓越发展、多元发展、个性发展”。
专创融合:即落实国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要求,在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环节中深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三走进”:即要求全校每位教职员工均联系一间本科生宿舍,通过深入宿舍、课堂、食堂、操场、实验室、图书馆,参加各项学生教育活动,增进师生互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成长过程、发展需求,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学习、走进学生心灵,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即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有关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全育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本科教学“一平台四体系”质量保障体系:指围绕学生“四个发展”,以全景数据平台为支撑,以专业质量、课程质量、育人能力、学生发展等四个评价与支持体系为核心,形成了本科教学“一平台四体系”质量保障体系。
本科教育教学“1+3”质量保障系统:实行主责单位总体负责、协同单位整体协作的组织实施机制,以育人目标战略保障为统领的内核“1”,以制度机制保障、条件资源保障、要素过程保障为支撑的载体“3”;从制度机制、条件资源、要素过程等三个维度协同支撑、服务、保障育人目标战略达成,构建形成的本科教育教学“1+3”质量保障系统。
三十六、学校落实党的领导、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巩固本科教育核心地位和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举措有哪些?成效如何?
落实党的领导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学校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北办好一流大学”重要指示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培养立志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强中层党组织班子、夯实组织基础,健全基层党组织议事和决策机制,构建了学校党委、中层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位一体”的党组织体系。坚持校院两级党政领导讲党课,形成“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与教育教学业务工作融合机制。形成以党委常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议、中层党组织书记工作会议、院长工作例会、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等构成的立体化工作决策、推进与保障机制,开创一流本科建设恢宏格局。
巩固本科教育核心地位方面: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积极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优化本科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围绕育人目标战略,职能部门完善条件资源配置和保障,学院结合发展实际集中条件资源不断提升育人能力,形成学校统筹部署、部门协调落实和学院协同推进实施的工作体系和管理模式。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条件资源保障为杠杆,持续增强校院两级一流本科建设动力,不断提升办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育人品质、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健全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教学发展顾问委员会等运行与管理机制,建成了高效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推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引导教师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从政治安全的高度、师德师风的角度、教师成长的维度和责任压实的深度等方面,形成了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的“3456”工作框架。压实学校党委、中层党组织、教师党支部三级责任链条,通过“育”信仰信念、“融”党建思政、“树”榜样典型、“懂”教师所需、“戒”师德失范、“督” 难点重点等举措,构建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广大教师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近年来,我校黄建平院士、周又和院士、吴王锁教授领衔的教师团队先后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注】“3456”工作框架
学校制定《兰州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确定了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四维”立体的“3456”工作框架。
“3”是指从维护政治安全的高度,贯彻“三个坚持”,着力培育过硬的政治素质。包括坚持思想铸魂,强化理论武装;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政治建设;坚持风险研判,强化舆情处置。
“4”是指从师德文化涵育的厚度,突出“四个强化”,着力培植高尚的师德文化。包括强化师德教育,提升师德素养;强化师德宣传,突出示范引领;强化考核评价,落实第一标准;强化监督惩处,治理突出问题。
“5”是指从教师成长发展的宽度,深化“五个重视”,着力培养精湛的业务能力。包括重视课堂育德,提升师德素养;重视教师培养,提升育人能力;重视团队建设,发挥示范作用;重视平台建设,强化服务保障;重视人文关怀,营造良好氛围。
“6”是指从压实政治责任的深度,围绕“六个加强”,着力构建高效的保障体系。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健全长效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凝聚工作合力;加强人员配备,完善运行机制;加强责任传导,压实主体责任;加强支部建设,增强政治功能;加强自我约束,提升师德素养。
三十七、学校在推动“三全育人”、“五育”融合工作,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具体举措有哪些?成效如何?
“三全育人”方面:学校编制了“十四五”思政工作发 展规划,制定落实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意见,明确新时代思政工作发展目标。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构建思政工作体系”的106项措施,落实思政工作质量提升攻坚行动74项重点任务,制定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47项具体措施,深化“时代新人铸魂工程”49项工作举措,推动35个“三全育人”示范岗建设,不断强化育人合力、完善育人机制,构建形成“大思政” 以点带面的育人格局。
【注】 “十大育人”要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 育人体系。
“五育”融合方面:
一是德育铸魂。推动从党员教育到青年思想引领,从理论学习到社会实践的全面深化,形成立体化的德育体系。通过“蓝图计划、卓越计划、起航计划”,建立覆盖学生发展全过程、全周期的理想信念引领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智育筑基。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实施“课前-课中-课后”紧密衔接的教学方式,强化过程性考核评价,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基本科研能力训练,精深并重塑造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高阶思考力和执行力,引导学生高质量发展。
三是体育塑形。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建设多元化、开放化、菜单化的体育课程、体育锻炼、体育竞赛模块,形成“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方位一贯制的体育教育模式,助力每名学生掌握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锻炼项目。
四是美育培元。树立“大美育”观念,把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置美育通识教育2个必修学分,有组织地开展“一学院一 品牌”美育精品活动,打造校院两级美育教育平台,以美化人、以美润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五是劳育固本。形成个人劳动卫生习惯养成、日常生活劳动、集体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劳动、创造性劳动等5个方面教育教学活动,建成“基础劳动+兴趣养成劳动+专业特色劳动”的生产劳动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懂劳动”“爱劳动”“能劳动”“常劳动”,教育学生在劳动中创造美好生活,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任劳任怨的劳动品格。
课程思政方面:
一是坚持目标引领。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要求全部课程建立德育目标、融入德育元素,将“课程思政”纳入“双一流”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
二是坚持制度引领。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坚持为学生讲“开学第一课”,学院党 政领导每学期给学生上思政课,定期听评课。
三是坚持名师引领。每年组织举办校院两级“课程思政”讲课比赛,培育了一批学生津津乐道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四是坚持示 范引领。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立项建设12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支持61个校内思政工作研究项目。
五是坚持质量引领。组织“课程思政”培训和专题工作坊等,全方位提升青年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六是坚持特色引领。建设体现“地域资源优势”和“兰大文化印记”的思政课教学特色案例库,建设了一批富含思政元素、具有兰大特色、广受学生欢迎的线上线下金课。我校“走近核科学技术”“宇航概论与航天精神”2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1年获“甘肃省课程思政示范高校”称号。
三十八、学校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具体举措有哪些?推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具体举措有哪些?成效如何?
综合改革方面:学校聚焦“教育强国,兰大何为”,以改革为突破口,于2011年启动实施“3468 工程”,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引导全校师生牢固树立起质量是生命线的认识,激发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动力,为新时代本科教育建设夯实了坚实基础。2018年以来,学校在“3468 工程” 的基础上,以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方案为统领,围绕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核心要素,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多措并举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引领师生“课前-课中-课后”进行精深教学和精深学习,建立了深耕“教” 与“学”的良好生态环境。
专业建设方面:学校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开展专业对标建设。构建以主修专业为核心,以辅修专业和辅修学士学位为补充,以微专业为支撑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体系。其中,主修专业包括传统专业、“四新”专业、双学士学位专业、交叉学科专业,微专业包括特定专业领域、跨学科专业、在地国际化专业。截至目前,学校获批了52个国家级和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了12个辅修专业和辅修学士学位、19个微专业,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国际组织、涉外法治、量子科技、集成电路、能源、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绿色低碳等领域跨学科创新实验班建设。
课程建设方面:学校坚持“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构筑了“六位一体”的一流课程建设体系。截至目前,学校获批了44门国家级和158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了102个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案例库教学指南项目、297门通识教育课程、54门跨学科贯通课程、17门在地国际化课程、100门双语及全英文课程等。
三十九、学校将学科优势向专业优势转化、人才优势向育人优势转化、科研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的具体举措有哪些?成效如何?
学科优势向专业优势转化方面:学校聚焦国家战略急需和“四个面向”,积极培育优势学科群,突出“高精尖缺”,深入推进“在特色中兴文、在原创中厚理、在厚理上拓工、在创一流中精农、在医教研融合中强医”,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发展思路、促进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加快国家急需重点领域学科专业建设,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交叉研究院建设,着力落实学科专业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学科专业建设及优化调整思路,持续优化学位点布局,超常推进专业优化调整和人工智能与智慧管理、金融科技、国际传播、量子科技、地球科学等跨学科专业培育建设工作。2020 年以来,自主审核新增10个博士点和8个硕士点,交叉学科博士点和跨学科本科专业班实现“零”的突破,撤销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明确撤销和停招 26 个本科专业(其中,将2个本科专业撤销整合为1个新的本科专业)、推进整改4个本科专业、重点加强8个本科专业内涵建设,布局建设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 3 个本科专业。
人才优势向育人优势转化方面:学校设立“萃英伯乐奖”,鼓励以才引才,调动学院引才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人才集聚机制。2020年以来引进各类人才524人,新引进人才已在国家级科技项目、平台建设和教育教学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学校贯彻落实教育部要求,引导教师回归本科教育教学,在岗位聘用、职务晋升、评奖评优中加大教育教学要求,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列入年度考核指标,并鼓励所有教授给低年级本科生上课。2017年9月,全面推行了本科生导师制。2018年7月启动了“三走进”行动实施方案。自2021年春季学期开始,学校有组织地开展“教授开放日”活动,每学期400余名教授参加,为师生搭建了“面对面”自由交流的平台,营造了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科研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方面:学校坚持“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深化科教融合,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的战略协同、联合攻关,完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统筹推进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双轮驱动。主要体现在“四个着力”。
一是着力加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在2023版培养方案修订中,设置了专业发展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包括专业进阶类、专业交叉类、专业应用类选修课程和毕业设计(论文),引导教师对接国家战略、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关键核心技术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鼓励学院开设跨学科交叉课程、“以研代学”类课程,鼓励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激发学生的专业志趣和创新意识。
二是着力构建“专创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强化实习实训环节、严格毕业论文(设计)指导、 实施学科专业竞赛、组织暑期学校、建好用好教学实践基地、开展专业特色劳动教育和举办前沿与学科交叉讲座等方面,完善系列制度机制,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三是着力推动教师教学发展。建立新入职教师进教学科研团队机制,引导教师教学科研双向发展。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与交流以及同行、督导听评课等方式,引导教师将学术发展前沿、科研成果和产业行业最新动态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和精品自编教材(讲义),实现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教学。
四是着力吸引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建立了“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科研创新训练工作机制,推动所有实验室和研究基地面向本科生开放,所有科研项目吸纳本科生参与,强化科教协同,引导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研究团队,并通过“本研贯通人才培养计划”对本科生进行早选拔、早培育、早进梯队培养。同时,鼓励教师科研课题与学科专业竞赛、科研创新相结合,支持本科生牵头组队参加国家级国际性大赛,指导本科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并涌现出杨帆、周锦宇、史安也等一批优秀学生代表。
四十、学校在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和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上采取的具体举措有哪些?在教师卓越教学、学生卓越成长方面取得的成效如何?
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和教师卓越教学方面:
一是以人事制度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完善以师德师风、价值引领、荣誉体系、激励机制、支持体系等协同发力的育人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尊重教师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特征,尊重每位教师的主体价值和教学投入。根据学科类别、岗位类别分类分层制定职称晋升评价标准,形成理、工、农、医、人文、社科、思政、体育艺术8个学科类别,,教学科研型、教学为主型和科研为主型3种岗位类型。近年来,实质性拓展了教育教学业绩认定范围,实现了多维度考评教师教学工作实绩,提高了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在教师职称评聘中的比重。
二是营造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文化氛围。开展“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展示评选活动,依托学校新媒体矩阵开设了“精彩一课”“治学大家谈”“我们兰大人”等专栏,开展“萃英记忆工程”和教师节表彰等工作,展示教师潜心育人、争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的风采,涌现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任继周院士、全国杰出教学奖获得者周又和院士等一批“大先生”和教学名师。
三是构建教师育人能力提升体系。打造覆盖教师教学生涯的“12345”培训模式。通过专题讲座培训、送培到院、主题工作坊、传帮带、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建设和本科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提升计划等,建立了覆盖全体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成长支持体系,形成了“课程组(一人多课、一课多人)-教学团队-教研室- 专业教学系”基层教学组织运转模式。2024年,兰州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为甘肃省高等教育系统首个职能服务部门荣获“甘肃省创新型班组”称号。
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和学生卓越成长方面:
一是坚守精英教育,培养创新引领型人才。学校以支持和保障学生“四个发展”为主线,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学科专业体系、教育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等方面,不断提升本科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努力打造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八是完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包括学生干部选拔、综合测评、评奖评优、资助工作和推免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
四十一、学校在引导师生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方面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
教师方面:
一是最大范围组织任课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论证工作。
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建立了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关联度矩阵表,以矩阵形式说明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其中,工科专业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T/CEEAA 001—2022)要求构建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关联度矩阵表,其他专业参照专业认证及实际情况建立关联度矩阵表。
二是落实各门课程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的规范要求,进一步深化各门课程对培养目标达成度的支撑关系。
包括明确课程基本信息和简介、教学目标(包含知识、能力和素质维度)、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支撑课程目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学时分配、课程思政、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教材及参考书目等。
学生方面:
一是针对2023级和2024级学习委员开展了教务管理政策培训,并解读202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各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分专业面向全体新生举办202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务管理政策的解读说明会。
三是在每年例行的新生班主任、副班主任培训中,建议帮新生 “系好第一粒扣子”,重视对新生选课和学业规划进行科学指导,引导新生有目标地规划、有意义地度过大学生活。
四十二、学校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五个度”方面的具体举措有哪些?成效如何?
培养目标达成度方面:面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调查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定期开展应届毕业生学习获得感调查。突出知识、能力与素质,建立“课程教学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的专业内部达成度评价机制。结合社会需求和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反馈,不断丰富和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周期性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教学制度及标准。
社会需求适应度方面:建立并实施校院两级常态化调研行业头部单位、走访校友等制度,通过教师与行业企业的科研合作交流,拓宽社会需求调查渠道,定期开展社会需求的研判、分析与评价,实施培养方案年度适时微调机制。拓展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涵,通过共建联合产业研究院、联合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和本科生培养项目、实践实习活动等,持续提升社会需求感知力。
师资和条件保障度方面:围绕培养目标战略,职能部门 结合业务职责,强化沟通与协调,提升保障能力。制定并实施“1 个学校事业发展规划+11个专项规划”,形成以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基本办学条件等专项规划保障事业发展的模式。坚持“近者悦、远者来”,深化人才强校战略。启用秦岭堂、陇山堂,改造和优化贺兰堂功能布局。建成新一代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新一代高性能计算平台等。
质量保障运行有效度方面:全面推动落实落地OBE理念,实施“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的人才培养体系修订思路,建立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支撑与关联矩阵。2023版培养方案修订后,所有专业均强化了实践教学,即实现了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 30%,理农医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25%,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 20% ,着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方面:建立学生发展需求调查与支持机制,实施常态化学生满意度调查收集制度,开展新生适应度、在校生满意度、毕业生学习获得感长周期学情调查,收集学生对“教”与“学”两个维度的质量评价。中高年级在校生对教师教学行为、核心素养提升方面,2023年比2020 年分别提升了13和6个百分点,有转专业意愿的学生降低了3个百分点。2024届毕业生对学校、所学专业的总体认可度较2020届分别提高了6和8个百分点。实施周期性用人单位满意度跟踪,受访单位从发展潜力、团队合作能力、工作态度、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等维度对我校毕业生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十三、学校在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方面的举措有哪些?成效如何?
质量文化目标: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卓越教学质量文化。
质量保障理念:让学生享有更好的教育,追求卓越教学质量文化。
质量建设举措:持续深化和丰富“专业是载体、课程是关键、教师是主体、学生是中心,体制机制是动力、条件资源是基础”的质量内涵和师生的价值认同。
取得的成效:从专注教学质量保障扩展到教育教学全面保障、从单一部门牵头转变为所有非教学单位的全面参与,实现了质量保障体系的全面升级,建立了覆盖全校所有中层单位的本科教育教学“1+3”质量保障系统,进一步构建了以质量数据为驱动、追求卓越的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机制,将崇尚科学、追求卓越逐渐内化为师生的行动自觉。
四十四、学校在校内自评环节统筹推进评建改一体化和“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是构建校院两级校内自评工作体系,选优配强自评专家团队保障评估质量。
二是夯实培养一流人才的质量根基,扎实推进了我校评建改一体化工作,全面梳理了制度机制效能,系统检视了本科人才培养自主能力与培养质量。
取得的成效:形成了“把校内自评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的有力抓手”的思想共识,从体制、机制、内涵、动力等方面,针对性梳理了40余项共性问题,筑牢本科教育教学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根基。
四十五、学校下一步在本科教育教学内涵建设、体制机制建设、质量保障建设和政策制度有效落地等方面,计划采取哪些具体举措?
下一步,学校将重点从制度机制层面推进教育教学建设,从基础性、关键性、根本性三个层面,健全本科教育教学现代化治理体系、提升现代化管理治理能力,持续深化教育教学10个方面的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本科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并以“评价→反馈→改进→再跟踪”的持续改进闭环工作体系为主线,专项攻坚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维度的10项质量保障机制建设。
同时,推动全校各层面全面对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各环节质量责任主体,引导师生员工以“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心推进”的方式,着力推动本科教育教学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全面保障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卓越教学质量文化机制建设实效,形成校院系师生“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共同体”。
制作 | 刘学泽
校对 | 王浩恺 刘一冉
审核 | 丁家雪 薛莲
主编 | 常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