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燕|白日新年好

文化   2025-02-01 00:00   江苏  



白日新年好

文|陈海燕


除夕夜,当华灯将寒冬的街头点亮,屋内灯火通明、暖意融融,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着满桌美味的年夜饭,开开心心地唠着家常,那一刻,我的心头充满了欣慰与快意,大半天清洗食材、烹炒煎炸的忙碌,都变成了纯粹简单的快乐和无与伦比的心满意足。


望着家人温暖可亲的笑脸,我的思绪随着氤氲的茶烟飘飞,脑海中浮现出小时候过春节的一幕幕场景。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我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物质的匮乏像一层厚重的阴霾,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春节,仿佛是阴霾中透出的一缕曙光,照亮了一整年的贫寒与困顿。


俗话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因“尘”与“陈”同音,春节前扫尘有“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和晦气统统扫出门的涵义。虽然家家住的都是土坯房,略讲究些的人家会用报纸糊个顶棚,也没几样家具,但左右这几日,家家户户都要清洗锅碗瓢盆,拆洗被褥窗帘,掸拂尘垢蛛网,把房子用心打扫一遍。



平日里,一日三餐大多是玉米面、高粱面,家家能分到的少得可怜的白面(即小麦面),通常都攒着不舍得吃,有老人过生日、生病或是过年过节时,才会做一锅汤汤水水的面条,全家人改善一下伙食。可到了春节,每家每户仿佛被一种特殊的魔力牵引着,都竭尽所能地要让生活变得“丰盛”起来。


连队只有一家小卖部,是公家开的。为了能给孩子们买到三两斤糖一两挂鞭炮,父亲要早早地去小卖部门前排队,在寒风中瑟缩着身子,一等就是一两个钟头。当他终于怀揣着那袋珍贵的糖果回家时,全家人的眼睛都瞬间亮了起来,孩子们更是乐得合不拢嘴,叽叽喳喳像枝头欢聚的麻雀似的。望着眼巴巴的孩子们,母亲“大方”地将三五颗糖放在每个孩子的手心里,在孩子们难以言喻的惊喜与满足中,将糖仔细地收进柜子里,只有在拜年或是招待贵客时,才会郑重其事地拿出来一些。


我分到的那几颗糖果,通常急不可耐地吃下一两颗后,便不舍得再吃,小小的心眼里总要“计划”着明天吃这颗、后天吃那颗,每一颗糖,都承载着甜蜜而又悠长的期待。把糖小心翼翼地慢慢舔几下,再放进嘴里,却只含着,而不舍得嚼碎,那股浓郁的香甜瞬间在舌尖绽放,然后顺着喉咙蔓延至全身,童年快乐的时光都在这一丝甜蜜里,被定格,被铭记。



品味着甜甜的糖果,手也不闲着,将花花绿绿的糖纸一点点抚平,仔细夹进书本里,一有机会就会与小伙伴分享,或是比试哪一张更大,哪一张更漂亮,哪一张又大又漂亮?花花绿绿的糖纸,是女孩子们探索世界的一个窗口,它让我们无比憧憬和期待,外面有着怎样一个绚烂多彩、美好甜蜜的世界?


除夕,是一年中最忙碌也最温馨的日子。天还没大亮,奶奶和母亲就已经在灶台前忙活开了。她们将平日积攒下来的白面拿出来,准备炸一些油饼油条、再做一顿面条。奶奶熟练地揉着面,面粉在她手中渐渐变成了光滑的面团,母亲则给奶奶打下手,不时将柴火添进炉堂里。终于开始炸油饼油条时,我们早已围在奶奶、母亲身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肚子里的馋虫早被勾得蠢蠢欲动。当第一个金黄绵软、鲜香酥脆的油饼油条出了锅,奶奶总会腾出手来,撕一块塞进我们小小的嘴巴里。看着我们一个个眉开眼笑的兴奋样,奶奶的面容是那样的慈祥与满足,仿佛她所有的幸福和快乐,就是将最美最富足的全世界奉献在孩子们面前。


傍晚时分,母亲挽起袖子来到灶台前。待和好了面,她开始擀面条,先是将面团一下一下地擀成薄片,再切成粗细均匀的面条。看着锅里翻滚的面条,我们几个孩子围在灶台边,仿佛在看一场稀罕的表演。等到面条出锅,一家人围坐在简陋的饭桌前,捧着热气腾腾的碗,大口大口地吃着,把碗底的汤都喝得一滴不剩。



年夜饭后,一家人便散坐在收音机四周,收听春节特别节目。小小的收音机里传出悠扬的歌声、有趣的相声小品,那是我们与亿万华人相连接的一条纽带。尽管看不到画面,但那些生动明亮的声音,却在我们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我们屏息凝神,不时发出朗朗的笑声,沉浸在难得的欢乐时光里。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年代,收音机就是我们的“娱乐宝库”,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温暖。


子夜时分,到了放鞭炮的时刻,我们兴奋地跑到家门前,左邻右舍的大人孩子也纷纷来到了屋外,大家互相打过招呼,便开始放鞭炮。一时,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噼里啪啦”地瞬间响彻了整个连队,我们一边开心地笑着,一边捂住了耳朵,却又忍不住睁大眼睛,紧盯着看烟花四溅的场景,兴奋地跳着、叫着,清脆的笑声在夜空中久久回荡。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新衣服是一种奢望。一年到头,我们基本都只有旧衣服穿,常常是姐姐哥哥小了的衣服,由妹妹弟弟接着穿,只有过春节的时候,才有机会穿上一件新衣裳。母亲会把一年积攒下来的布票,买上几尺布,白天辛勤劳作后,夜晚在灯下一针一线为我们缝制新衣。当新衣服做好的那一刻,我们迫不及待地穿上,在镜子前转来转去,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那崭新的衣服,让我们觉得自己仿佛变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大年初一,天还未亮,我们就早早地起了床,穿上新衣服,跟着父母去给长辈们拜年。每到一户人家,我们都会恭恭敬敬地鞠躬,甜甜地说上一句“过年好”。长辈们则会笑着从口袋里摸出一两颗糖,塞到我们手里。那小小的糖,仿佛有千斤重,被我们紧紧攥在掌心,或连忙放进口袋里,生怕一不小心便飞走了似的。


在我们精心珍藏的糖果还没吃完的时候,年,很快就过完了。但那一小袋糖果,那半盆油饼油条,那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收音机前的欢声笑语,给长辈们拜年时祝福与问候,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年的味道,成为了一种最甜蜜的回忆,令人久久回味。


如今,时光飞逝,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春节,与我的儿时已是天壤之别,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世界的热闹与繁华,使我们拥有了更多的东西,可总让人有种“年味”越来越淡的感觉,似乎很难再找到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然而,当我坐在书桌前,在键盘上敲击这些文字,我却猛然间有了一种不同以往的感受与领悟。


春节前几日,我们去九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购买年货。尽管距春节至少还有一周时间,琳琅满目的肉类区、水产区、蔬菜区、水果区、干果区却已是摩肩接踵、人头攒动,不少车主也将车开进了市场,宽阔的区间道路显得更加挤挤挨挨、拥堵不堪。



回到家,我把各类年货、食材分门别类放进冰箱或阳台阴凉处。自除夕那日起,每天不同花样地烹制出各色美食,与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吃着美食水果,唠着家长里短,时光在安宁、快意的恬静中,一日又一日缓缓流淌。我突然意识到,所谓“年味”,或许并不在于物质的极大丰裕,而在于那份对家人的牵挂、对亲情的珍视、对古老传统的坚守。尽管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但只要我们心中对生活的那份期待与热爱不变,对至爱亲朋的牵挂与惦念不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憧憬不变,春节终会是我们心中最温暖、最美好的节日,“年味”也永远不会变淡、不会消失。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紧紧相连,让我们在岁月的流转中,始终能够找到那份属于家的温暖与力量,让我们无论千山万水,无论有钱没钱,都要千里万里回家过年。


是啊,其实,快乐和年味一直都在,只是换了一批人去感受。当我们人到中年,接替父母的角色,担起生活的重担,我们从看烟花变成了放烟花,从吃年夜饭变为做了年夜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给年迈的父母创造安康的境遇,给年幼的孩子营造快乐的氛围,过年于我而言,最最重要的,是万家灯火、家家团圆,是我的家人能够感受到那浓郁的年的味道。


“白日新年好,青春上国多。”当整个世界都被暖阳、春光填满,让人神清气爽,又让人满怀希望,看,2025乙巳蛇年已迈着轻盈而又优雅的脚步,向我们款款走来。亲爱的家人和朋友们,请收下我最真挚、最美好的期许与祝福:祝你,祝我,祝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巳巳如意,生生不息!


2025年1月30日,乙巳蛇年正月初二

编辑 │ 刘厚霞

审校 │ 龚海鸿

往期精彩回顾:

陈海燕|书香暖梦
你写我读|陈海燕:细微平凡处见伟大
陈海燕|光影流年里的观影杂记
陈海燕|岁首遐思
陈海燕|谁在你的青春扉页上?
陈海燕|秋的盛宴

作者简介

陈海燕,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兵团作家协会会员、毛泽东文学院第12期新疆班学员,现居石河子市。

征稿启事

“雪山飞鸿”公众平台致力于推介原创优秀文学作品,努力打造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构建同道中人的心灵纽带与沟通桥梁。

平台特点:立足响水,坚持原创,图文并茂,每日更新。

投稿要求:原创,首投。新人请附作者简介,留下联系电话。谢绝一稿多投。稿件内容贴近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体裁不限。请尽量自带图片。投稿须谨慎。投稿即视为授权,本平台有权进行修改、编辑、配图、发布和对优秀作品结集汇编。投稿一周后未发布者,请自行处理。

投稿邮箱:929202537@QQ.com

稿费说明:赞赏金额的70%作为稿费发给作者,30%用于平台维护。总额低于十元不发放。“雪山飞鸿”平台签约作者,读者赞赏全额返还。为节省工作时间与精力,经平台统计发放之后,如再有朋友赞赏,建议发给作者个人。

免责申明:平台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版权申明:“雪山飞鸿”平台所发原创作品均为作者本人授权独家发布。其他平台如需转载或刊用,请联系平台管理者龚海鸿女士13962002938开白名单,注明来自“雪山飞鸿”公众号即可。

雪山飞鸿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雪山飞鸿”

投稿邮箱:

929202537@QQ.com


立足响水  坚持原创  

图文并茂  每日更新

更多动态扫码关注视频号“雪山飞鸿”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雪山飞鸿
推介响水人写响水事的原创文学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