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8月29日至9月18日,“徽州风365”先后推出六篇欧洲纪行,每一篇都承载着独特观点、深刻洞察,特此整理汇编,以飨读者。
01 初见蒙特勒
5个小时的高铁、11个小时飞机的延续,瑞士当地时间6月10日上午7点25,我们到达了日内瓦国际机场。
时差还没有倒过来,我们已经坐上了前往蒙特勒的车子。
如果不是远处的雪山,仿佛自己还行走在黄山大地。
葱郁的行道树,湛蓝的天空,漂浮的白云,一切都那么相似。只是沿途开阔,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坪更加醉眼。
远眺,阿尔卑斯山脉巍峨,白云起伏,时而变化,刚出发时阳光四射,行车途中却迎来波谲云诡。
日内瓦湖似若处子安静,却一现大气磅礴。
向导说,昨天一场大雨,今天更加好看。又与黄山多了几分相似。难怪先贤陶行知如此感叹,如果说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和我的家乡相媲美,那就是瑞士。
沿着日内瓦湖旁高速公路,我们前往蒙特勒。
路两边层层叠叠,葡萄园尽情展现。
山脉绵延,绿色也在蔓延,人们的生活足迹与绿色完美融合在一起。点缀其间的房屋似乎在诠释自然与人的和谐,仿佛少了这点睛之笔,就不是一幅完美的画卷。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连那栖息的奶牛似乎也多了一份慵懒。少了哪一位,好像都不完整。
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蒙特勒是瑞士乃至欧洲著名的康养胜地。自1852年,这里就开始打造休闲康养产业。卓别林,赫本等都把自己晚年托付在这里。如今更是牵引人们的目光。
走进青草地疗养院,这里以医养为主。
据介绍,这里曾经是妇产科为主的社区,如今通过医养结合,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而雷曼纳和米亚朵结合医养疗养,从对生命负责到链接旅游、体检和康复,同样构建起全生命周期的康养服务。两家社区同时将日内瓦湖“拥为己有”。
环保,良好的生态,美丽的风景成为康养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医疗服务也为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的解决方案,如分级分批的健康体检不仅关注身体的疾病,更关注身体的未病,关注环境对身体的影响等等。
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美好的蓝图。
作为大黄山核心高地,舞起大黄山龙头责无旁贷。如何把生态、文化、康养资源优势转化为康养产业发展胜势,成为黄山旅游高质量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
蒙特勒的经验或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
02 少女峰游径
瑞士时间6月11日上午,我们前往少女峰考察。
少女峰2002年和黄山结为姐妹山。同为世界遗产,自然多了一份亲近。
从日内瓦沿着湖畔公路出发,似若走在太平湖边上。湖光山色,如出一辙。
行至山脚,绿草依依,流水淙淙。昨夜经风雨,水声大了起来,恍若走在皖南山谷。颇有“身在此山中”之况味。
少女峰,据说是因为山高路远,当年人迹罕至,纯洁如少女,故而有美名。
所以为了解决山高无路问题,让美丽为大家分享,开凿一条铁路上山成为选择。
或者,在当地人眼中,不为人知,不为人赏,似乎不是存在的价值。今日,我们说“无场景不旅游”或许有几分这样的逻辑。尽管有风景,不为存在所感受,几有收获。
气温很低,换上了羽绒服。然少女峰接待方却让我们产生了新的惊喜。
6公里长的索道,7根柱座,最大限度体现对自然的尊重。虽然必须有方便人的设施,仿佛索道本身即是山峰的一部分。
据说,为了这条索道,论证了多年,投入巨资。
不仅如此,接待我们的雷蒙•凯撒在索道上给予我们另外的照顾。配置VIP包厢,而且命名为888。这的确出乎意料,把索道由运输工具变成了旅游的场景。
不仅布置了红地毯,尽显时尚范,而且轿厢材料环保,考虑到少女峰的气温较低,保暖和加热成为新的配置。
冬天时节,车厢内还专门装配了防滑杖等设备,处处体现对游客的关心。
雷蒙•凯撒说,要从游客的眼睛看世界。
旋转座椅,可以360度欣赏少女峰美景,一览无余。一杯红酒,妆点的不仅是笑声,也是友谊。而且,营造浓郁的欢乐气场,车厢变成了旅游的场景。
因为通达,上山的游客很多。我们换乘火车前往山顶。
雷蒙介绍,在瑞士,乘火车是一道风景。我们前来的路途上也看到火车在山间田头悠闲散步,不急不慌。这或许是瑞士人的一种生活态度。甚至在火车上办公。
少女峰山顶白雪皑皑,呈现和黄山不一样的风景。
然而,更为不一样的是,黄山从外面观赏,少女峰则从山里面观赏。
一条隧道布满了“冰川”,既呈现少女峰的历史,也呈现少女峰与外界的交流。我们就在其中体会时间的过往,有少女峰建设的过程,也有郎朗的钢琴。在这里,用一种特殊的路径让我们领略。
小火车、索道、隧道,每一种方式,每一条游径,看到的都是少女峰的美景。
03 瑞士风情
从索道下山领略少女峰的风光别有一番滋味,绿色并且点缀特有的建筑样式,如同徽派建筑镶嵌这青山绿水之间。不由让人感叹,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美好的影像在因特拉肯市得到进一步的佐证。
因特拉肯市与黄山市2008年缔结为友好城市。
多年来安徽省、黄山市、因特拉肯市相互访问。近三年因为新冠疫情的阻隔而少缺了线下的交往。所以这次黄山市赴欧推介有一项任务是签订友好合作备忘录。
瑞士时间6月12日下午,小雨淅淅沥沥,瑞士友好协会的秘书长早早等在我们下榻的酒店门口。
街道很干净。穿行期间,似乎听不到汽笛的声音。沿街的外摆,跳动的是一众的闲适。
因特拉肯市市长菲利普·理查德在酒店迎候,带着一众政府官员,有议长、议员、副市长等。
按照菲利普的安排,我们分开落座。
菲利普当众致辞,欢迎大家的到来。签署备忘录,还不忘用红酒相互祝福。
尽管语言有一些阻隔,但是交流很是顺畅。从文化、艺术、建筑到市场,不亦乐乎。
一场大雨的洗礼,因特拉肯显得更加婉约。
这是一个只有15000人的小城,但却是瑞士首都伯尔尼的(不是日内瓦,在我们的映像中,日内瓦似乎盖过伯尔尼名声太多)山地和文化中心。
当地人对环保、对文明的关注超乎寻常。只是晚上8点,大多的商店已经关门,尽管时间显得异常得早,光线明亮。走在大街上,清净,看不到人们脸上的急匆匆。
次日早上,雨停了。我们居住的酒店旁边,大河流淌。蓝天映衬,河水蓝得可爱。尽管激流涌动,却看不到一丝垃圾。城堡树立,凉风习习,恰似一幅化境。
这种生活的平静,对自己的平静,以及对自然的尊崇,不仅在因特拉肯,在日内瓦,我们由此前往的达沃斯同样如此。
蓝蓝的湖水、大片的绿色草坪,让大家觉得瑞士的天都是蓝的。一路奔波,似乎看不到行人,也看不到行色匆匆。
因一场论坛而闻名的达沃斯是瑞士知名的温泉度假、会议、运动度假胜地,四面环山,不时看见雪山,犹如半遮面的姑娘。
这里最早是因为空气闻名,成为疗养胜地;又因为雪山而成为滑雪运动的胜地。或者因为既可疗养又可以运动,世界经济论坛选择在此为世界经济“诊疗”,推动世界经济运动发展。
这样的一个只有1.3万人的小镇,正是因为疗养、运动以及会展,成为世人向往的地方。
当地人就因为达沃斯论坛一个星期的时间可以养活全年。门庭若市,酒店满满,就连路旁的一面道旗至少需要15万瑞士法郎,且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们常说,当年的徽商“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也不见得如此。
可以说,正是因为达沃斯论坛等的作用,推动了这里会议、商务、文化、旅游、体育、展览等一体发展。只听得我们咂舌。
看来,真的是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不走出去,眼前就是世界。
欧亚论坛主席朱爱莲是江西人,热情异常,带领我们参观达沃斯会场、元首居住地。还为我们引导世界儿童论坛等会展。海外的华人,真的很亲热。
当晚,我们到达苏黎世。
相较于日内瓦,苏黎世显得更加老持沉着;而相较于因特拉肯,苏黎世则更加雍容大气。
我们在老城区晚餐,中餐馆的饭菜好像更加可口,还找到了猪肉炖粉条、土豆丝。
老派的建筑,城堡的模样,伴随着流淌的河水,形成一幅贵族的模样。常说“三代培养一个贵族”,苏黎世的城市似乎见证。
瑞士一国有好几种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联邦制的体系,7位部长轮流执政。
独特的体制,还有独特的历史,永久中立的特色。包容,追求一种平和的风情或者有其独特的原因。
这种风情中蕴含的轻松与自信,值得欣赏。
04 西西里的风
因为一本《教父》知道了西西里,神秘的色彩,是对这个岛屿最初的也是最为鲜明的印象。
从苏黎世离开到罗马,再乘车,到达西西里岛已经是意大利时间6月14日凌晨2点,上岛时在车内昏昏欲睡,夜晚再次强调了西西里的神秘特征。
入住陶尔米纳当地民宿,钥匙都特别老式,一半开门——那民宿的房门似乎故意不用电子门禁,而是门锁;一半是古老的插电装置,在墙上留下圆形的锁孔,犹如电影中插入装置,打开的是宝藏的大门。而房中的家具也显得有些老旧。
是一种格调,也似乎在营造一种氛围。
次日清晨,为海风清醒。酒店紧靠着地中海,走到阳台上,地中海就在眼前。
那一刻,明白了什么叫做“湛蓝”。一望无际的海水,映照着蓝天与白云,顿觉心旷神怡。昨晚的辛苦,比不上这里的美景。
陶尔米纳是个山城,位于西西里岛的东岸,是西西里岛度假胜地,只有9900余人。法国作家莫泊桑曾经说过,如果有人只能在西西里呆一天,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陶尔米纳。
这个村庄只是一个小小的景观,但其中的一切都能够让你的视觉、精神和想象尽情沉溺,享受其中。
一条长长的街道,古老的哥特式建筑分列两边,营造出浓郁的艺术范。每一座店面都打扮得很时尚,街边的橱窗展示的是自己的商品,却不见一丝吆喝。没有了嘈杂,还把店面焕新成为一道场景,让来来往往的游人走不动。同行的几位都属于购物欲望强烈者,哪一个店铺都想走进去,意大利皮具,手工艺品,还有时尚的衣服,吸引目光。而店面自身似乎也成为一道风景,属于陶尔米纳,也属于每一个走进的人。
店面之间的巷弄直通海边,海风习习,店家相应的布置垂直的盆栽,花儿自由的开着,幻化成游客打卡的网红,成为特别的记忆。
让我们感慨的是这座城市对于艺术的追求。
曾经在屯溪举办了中意洛伦佐·钦尼奇、朱伟“双个展”。这次我们就走进了朱伟在陶尔米纳的展厅,正是钦尼奇家族的。渔民的生活,陶器。800余年的历史,让这些东西成为古董。
给我们作介绍的画家乔——典型的艺术家气质,一脸络腮胡,但是笑起来非常真诚。对于每一件展品,都要介绍前世今生。他说,只有时间是最为宝贵的,生命是有限的,时间才是永恒。所以,展品、艺术品,正是凝聚时间,将永恒呈现。犹如黄山的村庄,徽州的马头墙,同样是时间的承载。
我觉得陶尔米纳和屯溪老街附近很像。但是,老街显得迟暮;而陶尔米纳因为这些巷弄、这些建筑、这些橱窗的装置,显得更为年轻。一杯冰淇淋似乎就是这座城市的早餐,路边外摆游人的适意,一杯咖啡、一块蛋糕、或者一杯啤酒,随意地歌唱,让人不由沉浸其中。这里就是为你设置的。
或者,海的味道就是如此。
美娜佐是意大利的海港城市,位于西西里岛东北部。地中海的亚热带湿润气候让这里舒适宜人。
三年前,美娜佐市与黄山市在线上签订友好城市协议,直到今天方才正式线下签约。
海边的风带有湿润的味道。这座城市同样对艺术情有独钟。市长朱塞佩·米迪力说,曾经为了一幅超大的油画能够进入市政大厅,他们拆除了朝街的窗子。整个市政大厅,到处都是古董、油画,仿佛在展出意大利的艺术时间。
匆匆一瞥,感受西西里的微风。
05 罗马,还是罗马
条条大路通罗马,是说罗马的通畅,还是罗马的包容,亦或是罗马的中心位置不为他人所及?或者都有。
对于罗马,心中一直有一种崇高的感觉。
这里不仅有斯巴达的英勇,更有米开朗琪罗的艺术,罗丹的浪漫。自然,从公元前27年开始的罗马帝国,也一直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从第一罗马帝国到一分为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再到第三罗马帝国,罗马一直是正统的代名词。甚至包括俄罗斯帝国也曾经将罗马安到自己头上。
罗马当地时间6月13日,我们从苏黎世飞往罗马,到达罗马已经是中午12点半。瑞安同乡会的华人前来接待我们。走出国门遇到同胞,那份亲人般的感觉超过国内的相遇。
这些瑞安人的打拼,从低端产业做起,现如今融入当地,颇见艰辛。
然接待我们的池海波谈起过往的生活,一脸坦然,一路热情为我们介绍罗马的经济社会情况。
依靠餐饮业做大的虞海华热情开朗,在餐饮中发现商机,把握客户,一点一点成为业内的佼佼者,生活中的每一点滴从她嘴中说出都妙趣横生。就在午餐时,达成了愿意到黄山迎客松下玉屏楼宾馆网红阳台直播的意向。
第一眼看到罗马,不免有一种“我终于看到罗马”的感觉。
池海波为我们介绍说,这里似乎每块砖头都有历史,别看许多的废墟,其实都是被保护起来的,见证了上千年的风风雨雨。
从外城慢慢进入中心地带,罗马似乎显得越来越高大。哥特式建筑是这座城市的标志,高高耸立;而地面的砖块似乎也是城市的标志,历经千年的洗礼依旧在陪伴着这里的山河。
罗马人对城市的热爱是执着的。
罗马古城世界遗产众多,“在罗马每一脚踢出去,碰到的都是上千年的宝贝。”意大利政府在1909年就颁布法令,对历史、艺术、建筑作品的保护作了规范。1948年将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写入了宪法。旧市区除非有特别批准,原则上是不再增加新建筑的,古城区还会限制车辆进入。
或者是出于对建筑的偏爱,当地的旅行商代表说,考察徽派建筑、游览黄山的古村落对意大利人很有吸引力。
这座对西方具有精神意向的城市,最让人感触的是城市的规划。
宽阔的马路与建筑样式、风貌的一致,当年的设计似乎就发生在昨天,今天的人们依旧享受。街巷中,尽管狭窄,但斑驳见证历史的脉动,生活依旧晏然。静静走过,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心跳,或者身边曾经是第一罗马帝国的御道,或者是艺术的展览馆,又或者踏上曾经的议事大厅……一眼望见千年,我们不过是匆匆过客,渺小的尘埃。
我们从国防部门前走过,餐厅就在边上,不见森然。然酒店旁边的空地上却树立起一排雕像,是城市的设计者和艺术家。似乎在这里又见识了对大写的人的尊重。
由于时间的限制,原本想前往的角斗场没有成行,留下遗憾。
然,罗马,依旧是罗马。
06 又见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第一次知道康桥,是在徐志摩的诗歌里。徐志摩不愧唯美主义者,哪怕“软泥上的青荇”,也被赋予了美的生命。
当地时间6月18日早上,我们从伦敦出发,奔赴剑桥。
剑桥大学,对于莘莘学子来说,不枉神一样的存在。能够进入剑桥读书,是一种努力的证明,更是一种成就的象征。
然而,和想象中的不一样,剑桥大学,好像并不高大。没有围墙,没有高大的校门。我们进入剑桥市,也就进入了剑桥大学。
据介绍,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最早是因为偶然而建立。一批为躲避斗殴从牛津大学逃离出来的学者聚集在剑河,形成了剑桥大学的前身。也因为此,剑桥大学成为一个个学院组成的大学,从13世纪末创办第一所彼得学院起,剑桥与剑桥大学成为一体。81位诺奖得主出自这里。
1921年5月至1922年8月,徐志摩曾在这里有一段游学经历,剑桥成为他理想中的自由王国。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徐志摩曾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到,毫不吝啬地表达对康桥的赞美。
因为风流倜傥,也因为才华横溢,加之家境富有,不产生一些故事似乎都不合理。流连于剑河,徐志摩诗兴大发,所以有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也引导了许多人对康桥的热爱。
也因为如此,剑桥大学国王学院2008年安置了一块徐志摩的诗碑,一块白色大理石的诗碑上刻着《再别康桥》里的第一行和最后一行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要知道国王学院的后院是不可以随意置放石碑的。国王学院出过太多的杰出校友,有大诗人,大学者,甚至国王和总统。但是,他们没能有这样的待遇,而徐志摩享受到了。
坐车游览英格兰田园风光,飘过的是绿色的一望无垠。进入剑桥大学,倒不如说是进入一座大学城。既有散落的学院,同时也有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哥特式建筑高高耸立,告知你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智慧;而市中心的小吃、商店,又让你觉得崇高就是产生于平凡;最常见的是年轻学子,求学也学到一种生活方式。
见到剑河了。金柳依旧,小船依然,撑一支长篙,同样还在演示,虽然没有见到“西天的云彩”,却闻听到男女学生或者情侣的欢笑。但是河上有数学桥、叹息桥、格蕾桥,哪一座属于徐志摩的康桥?
或者,康桥,只是徐志摩的意象,这些桥都是康桥,都是徐志摩的美好。或者,再别的只是徐志摩的心境。
回来的路上,同行们一遍遍从自我的理解中朗诵《再别康桥》,千种滋味、万般感受,康桥,总是一道美的风景。
END
图片来源 |网络等